卢象升的奏章传入京师之后,落在了崇祯皇帝的龙书案前。崇祯皇帝翻开一看,不由得皱起眉头。崇祯皇帝虽然不是明君,但也不是傻子。对于大明帝国末年的积弊,崇祯皇帝还是有些了解的。
卢象升想要招兵,那么就需要钱。而这钱只能以税收的名义从百姓身上进行搜刮。明末长年灾荒,百姓本来就民不聊生,加之大明一直与金兵交战,军费开销巨大,因此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这条路,这才有了陕西数十家首领扯起大旗起兵造反的结果。
有人造反,崇祯皇帝当然不允许,派兵征剿,就开始揭开中原内战的序幕。起义军打不过官军,就到处流窜。陕西呆不下去了,就跑到甘肃、宁夏、山西一带。后来黄河以北也呆不下去了,就跑到河南、湖北、安徽、山东。起义军跑到哪里,战争的硝烟就在哪里弥漫。本来一片宁静的中原大地,不到几年就被战争搅得赤地千里、伏尸百万。这兵荒马乱的,谁还敢种粮食,谁还能交税。不消几年,国库空虚,钱粮匮乏,户部尚书换了一拨又一拨,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恶性循环,难以为继。
那么大明帝国就真的没有钱了吗?答案是大明帝国有钱,却拿不出来。首先,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先是个穷得快要饿死的无产阶级。可是命运的抉择让这位无产阶级成为了一代人王地主,最大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学习两汉与西晋,大封朱姓王。不仅如此,这朱姓王还是世袭的。朱姓王的世袭制与两汉、魏晋、唐宋等前朝的世袭制不太一样。
以西汉为例,建国的时候,刘邦封了一堆刘姓诸侯王。这些刘姓诸侯的后代可以世袭他们父王的爵位,但只能一人承袭,其他人都不行。七国战乱,刘姓宗族同室操戈,最后杀得中原大地浮尸千里,血流成河。为了防止封地上的诸侯再次叛乱,后来登基的皇帝便以各种理由把被分封的诸侯王给谪贬下狱,分封的土地给收回来。到了东汉末期,宗室衰微,刘姓诸侯王就剩下几位了。即便有宗亲活着,也混得很惨,比如刘备。
而明朝的世袭制却有很大不同。朱元璋觉得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宗室太过衰微。为了让朱姓遍布天下,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分封朱姓王就有二十五个。不仅如此,朱元璋下旨刻了一个祖制碑,上面刻着凡我宗室子弟,只要出生就有爵位,而且凭借爵位高低分封土地。也就是说,只要孩子出生就有了宗室户口,有了宗室户口就是未来的地主,捧得就是金饭碗。
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这朱姓亲王虽然人数和明初建国差不多,并没有大的增加,但朱姓郡王却多得离谱,其封邑与家族的势力大得惊人。明末朱姓宗室人口大概有一百五十万人,每年国家百分之四十的税收都用于养活朱姓宗亲。
这些朱姓子孙虽然可以生来白吃白喝,但他们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那就是不能养兵。这些王爷养活百十个打手,欺负一下地方的老百姓是可以的,但私自养府兵是不绝对不允许的。这一点与两汉、魏晋、唐时期的王爷不同,与宋代王爷相似。
这个限制是明成祖朱棣制定的。考虑到自己就是造反得的天下,明成祖朱棣为防不测,下旨所有被分封的朱姓王,不得私自养兵,不得带兵进入京畿之地。否则,以谋逆论处。因此,到了明朝末期,中原各地遍布朱氏宗亲,却没有一家宗亲手下有兵的。
这些宗亲手中只有钱,没有兵。起义的高迎祥等义军所到之处,自然先拿这些宗亲开刀,抢钱杀人,首当其冲。很多宗亲被抢之后,立刻要求地方官带兵救援。督抚以下不敢反驳,极力营救。明朝末期,中原各地的精兵很多都抽调到辽东与金人打仗,地方上就剩下一两千人把守州城府县。如果在平时,抓个小偷,拿个草寇也能应付。自从陕西神一魁、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等人揭竿而起,造反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席卷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地方原有的官兵对付这么庞大的起义军早已不够。各地巡抚与州府官员不得不下令招兵。可是招兵就需要军饷,朱姓宗亲快要把地方上的税收拿走一半,这让地方官员十分为难。
以杨鹤为例,他曾经向陕西的好几家王爷申请资助,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子都不给。时间长了,地方官员与地方宗亲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那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州丞府道虽然内心暗气暗憋,但表面上还客气客气。那些带兵的总兵可不管那个。很多时候,宗亲向地方官员请求援兵,带兵的总兵会以各种理由敲诈宗亲。如果不给钱,不好意思,我就不去援救。
有的宗亲明白事的,乖乖地拿钱消灾。那些不明白事的,家里抢光了也没看到官军的踪影。有些宗亲一纸诉状将地方官告到京师,那些总兵官被逼急了,干脆效仿起义军,对那些朱姓宗族来个二次清洗,然后扯旗造反了。山东的孔有德、耿仲明便是最好的例子。
别说地方的王室宗亲,就是崇祯皇帝本身,在国家危难之际,也不舍得动用自己皇室库府里的财宝。到后来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宁死也不愿意用皇室府库里的银子去资助守城的官兵。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数不清的珍宝躺在国库之中,那么安详,那么平静,好像就是专门给李自成留的。
崇祯皇帝自诩勤政、节俭,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觉得历代皇帝都不及自己的十分之一。他把大明亡国的责任全部推给大臣的无能,直到自己吊死在梅山的歪脖树上,也没有想明白大明是亡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