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一个心血来潮的炎热下午开始着笔来写,事先没有独特人物和有趣故事情节的认真构思,就是随脑而动无所束缚的小随笔与小感受,只是记录一下从这个平凡的夏天,一系列所经历的事情与内心所迸发出来的感想,终于有一丝丝的察觉到,成长不再是小学作文里摔倒再爬起来的满足感,而是在青葱岁月中的一桩桩事情中,我这个小朋友能体味的种种道理,最难能可贵。
本章写于知道高中录取的次日,算得上是期待一周的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自己竟开始追求生活中细致末微的仪式感,想着怎么能用很简单的方式来提升小小的幸福感,所以才会放弃寂静的家,不远一公里来到市中的书店,啪嗒啪嗒的敲着内心的失望与无可奈何的接受。
何谈失望?还不是被那不如愿的志愿录取搞得大脑发蒙,明明满心期望的一.二志愿的心仪高中,并且脑中已经盘算好几率和录取之后的生活,却偏偏被那保底满心嫌弃的高中录取,当网站界面赤裸裸展现在我面前时,首先是大脑发蒙浑身都充斥着不可置信,再然后真想爆一句粗口,狠狠地将电脑砸在地上。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呆若木鸡这个词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想去接受。可事实是,那所高中是一流高中中的末等高中,凭自己的实力其实可以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不甘心炸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父母似乎比我接受的要坦然的多,不知是他们不了解这所高中,还是明明了解却只是安慰我,还是他们经常所说的“我们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那般觉得这样的事只是人生中的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比起他们在以往生活中的不幸与艰苦,这根本不值一提,也不影响你以后变优秀,发展的好,“吃更多的盐”。都说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那反过来又何尝不是,自己父母怎么想的,甭管他们怎样花言巧语的安慰我,其实他们打心底里还是像我一样不甘心的,对这个结果失望的,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能当父女和母女呢?
翻看了一下从七月八号开始写的日记随笔,抛去哪些对生活的小惊喜与跃然纸上的心里话,最后一句话,一定是:希望被第一志愿xx高中录取,一定是这句话,可知我是有多么多么的期待,但,遗憾的是,这句话生于七月八号,结笔与七月十九号。可能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希望落空了,当自己翻看这一页页在日记本上曾经金光闪闪的期待,已然被现实的乌云笼罩个严严实实,黯然失色随机消失殆尽。有一刹那,心疼自己的“痴心妄想”。
知道录取结果的那天晚上,不算是和父母在深夜促膝长谈吧,也算得上对以后的我的规划吧,我妈没上过正经的大学,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有的的时候她用最通俗易懂的朴实言语却最深入人心,她故作认真地说道“你进群就是去当年级前十的,甭管是市重点还是普通高中,不在于那个地方有多好,学生也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全在你个人的努力程度,宝贝,你是文科的苗子,勤奋不可能不让你焕发光芒,不在于地方,而在于你自己对这个东西有多大的欲望,有多努力。”妈妈其实什么都知道,不然也不会在单位叱咤风云。
曾经在朋友圈刷到过一句话:你怕的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怕看到寄予你厚望的父母的眼中流露出的失望。
世界上没有一面的硬币,当然事情也有两面不同的说法。在中考前听过“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自然也听说过“好的环境对一个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们有多重要。”
按照现在我这个情况我还是倾向于前者,也许是我才活了不到十六年涉世太浅,也许是想给可怜的自己一点心理上的慰藉,总之,控制好自己,尽量不被学校周围纷纷扰扰的事情所影响,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弥补的东西,我想,环境也许不再那么的硬件,而是一个对一个自律学生的锦上添花。
在我们这个地方中考有一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看分数只要够了在自己学校的排名,便能上一个较好的高中,剩下的学生,就只能凭自己的分数,少一分都无法上自己心仪的高中,今年,我见证了多少像我一样因为几分与心仪高中失之交臂的苦命学生。制度就是制度,谁也无可奈何,但得知,有一位熟人,分数比我低二十分,却被比我好的高中录取,让我心里是那么的难受,有多少次想谩骂这种制度,埋怨父母当时给自己的这个身份,甚至想控诉不公平,但静下心来想想,从好多书上或影视剧上看到过:你所经历的不公平,只是以后社会职场上那片汪洋大海边上的一洼浅水,现在你就受不了,那将来,你迟早溺死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蔚蓝大海中,不得呼吸,最终永远只能跟着浪花随波逐流,变得偏执,无主见,为了上岸,不择手段。
在闷热使人大汗淋漓的七月二十二号之前,我可能不知道自卑俩字从何下笔。
一个人要对自己这个个体有足够的认知,也就是了解自己。那么,我是怎样的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认生的,看起来没心事脸上永远有傻傻的笑,在我这里可能最让父母欣慰的,就是从不在家境良好的同学面前自卑甚至回家抱怨为什么他们有而我却没有,在我看来,只有小部分的父母是能提供所谓豪华奢侈的东西,包括我父母在内的许许多多的父母,大多平凡,三点一线的上班,也许,孩子就是他们的唯一动力。在我慢慢建立起起三观的那天我就理解:我的父母很平凡,我之所以如此幸福,是他们把最好的东西不遗余力给予我。所以,我从不自卑,因为我认为,不管是来自学习上的天赋还是家境的好坏亦或是人的身材长相,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总有其他人比不上的地方,既然永远都达不到十全十美的最好,那就不必过于去追求,也没必要自卑,因为每个人在某一点上总会找到幸福。
那么,从不自卑的我,为何有给章节名起了个与第一段互相冲突的题目呢?
家中电视坏已久,所以买了个新电视,在下午的时候,爸爸与安装电视的大叔一并来到家中。趁着电视启动的空子,大叔和爸爸聊了起来“你家这姑娘真高,得上大学了吧。”“她要真上大学我可就轻松了,没有没有,过了夏天就上高一啦。”父亲正抽着烟,说话时还有白色烟雾从口鼻中冒出。“真好,考哪去了?”大叔继续追问。我内心咯噔一下,默默想:奶奶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刚刚和自己心仪高中擦肩而过,这是想从我结痂的心上又划一道口子的节奏啊!正想如实和大叔说我上的二中,这是父亲略微尴尬抢先一步回答道:“上的咱这边的一中。”我首先是内心惊讶,之后又是感觉我爸向我内心扔了一块巨大的岩石。刚开始想:我上二中就这么丢人?丢人到居然需要父亲撒谎才能勉强搪塞过去别人的提问?那一刻,一片浓密的自卑乌云就这么笼罩在我周围。其实我也能理解父母对我上高中这件事情的失望,却也不知道怎么开口说,毕竟分是我自己考的,上哪已成定局,说了也白说。我高中是正常七月底报道,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重高的小伙伴们纷纷晒出录取通知书,我就感到得劲,心里满心觉得,就算我领导了录取通知书,我也不想晒出来,还不够丢人的。也难怪,自己都这么想,更何况父母呢。一个大一点点的自卑,终于出现在我身上。我想,这种来自现实的自卑感,完全可以让我以后再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难受,无论以后是个多么优秀成功的人。虽然身边有好多小伙伴都替我惋惜,认为我进去完全可以在里面出类拔萃,三年后又是当初那个自信的女孩,尽管超暖心,但好像这又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始终乐观的我第一次不知道找什么理由安慰自己了,希望以后足够成功的我能够坦然的解开这个死扣,并认为这是挂在懒驴前面的一根胡萝卜,是动力,是成长宝贵的经历。俞敏洪有一篇文章名为《失败背后的机会》,里面他说道:也许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我暂且把没上重高这件事算作一个失败吧,那么是不是上这所学校也许是一个好的机会呢?是一个更勤奋的开端呢?好像有那么一点意思,却又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