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饭后,一番收拾,便叶十一开堂讲课。
今天讲的却是跳开了先前的课程,应对的今日所遇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句话的前句在于那样的环境下,人理智容易走极端如‘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后句话的环境中却又极容易杂含着上位者的弱民之政。
哪怕是圣人的言论都容易被人们曲解,可想而知人之复杂,而今日之事最根本的问题便来自于这句话。
”
这句话在物质权欲糜烂的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犯法之人只是觉得自己错了,错在哪?
‘犯一次错不可怕,犯两次也不可怕,犯三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知道。’
这句话乍然看去似乎没毛病,然而深思起来却极恐怖。
叶十一看了看学生们。
“道德沦丧,分两种。第一种:乱世之中。
这种呢,是受于外界环境极度恶劣之中,情感与理智中的极度表现,也最容易让人感到自身情感和理智的态度。
这是令人可以接受却不愿的,当然因为可以接受也就习以为常,也就失去了向往和改变的那颗希望种子。”
看了看,叶雅依旧有些红红的眼睛,叶十一继续说道。
“今天这事,是第二种:和平之下。
还处在规则律法之中。
这一种,是让人难以想明白透测的。
但依据人的本质去看,便可知道道德沦丧的原因。
只要不触犯规则、法律,就以各种阴柔、阳谋的方法增加自己的权势地位利益。
而平常人个人的能力不足一改变,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意识,从而迷乱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像地本镇里看热闹、助推火焰的人。
他们对于失败者这样的,只要不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对于他们来说不论是用手机拍...嗯就是画画一样用来留着配上可怜之类的话语实则娱乐的家伙。
更甚至大田,今天至始至终都无人说起,因为他的死因不能给他们自己带去威胁。
这就是两种道德沦丧。
”
叶十一整理了一下书案上的药物,然后看向叶雅然后大堂一侧担架上的田刚。
“对于田刚如今的样子,叶雅是不忍的,甚至有些自责的。你们也都是带着不忍的。”
叶雅低下头,在难受。
叶十一站起来慢慢走到她身边摸了摸她的头,然后继续说到。
“叶雅的不忍的情感并没有错,只是容易会对自己不负责任,间接造成自我伤害,自责却更是不用的。
当然并不是我们要摒弃这种情感,而是我们不如试着运用合理的方法去改变。”
叶十一看一众孩子眼中起了疑惑。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呢?
这就要先从‘重己’说起了。
‘重己’是源自华夏秦相吕不韦带领门客所作的《吕氏春秋》一书,开篇卷一第三节的点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说明了重己的重要性,却也被许多人曲解,做为极度自私的信条,失去了客观的阳面,有断章取义之陋。
所以我以《吕氏春秋》‘重己’为本来与你们说。
”
叶十一微微晗目思忆,然后才开口。
“孟春,第三节重己。
三曰:倕,至巧也。......
.........
......
这就是重己全文。
它其意不玄不异,通俗而切关人本质实际。
.........
....
”
其间叶十一看向带着两个人站在玄关口的叶吉,示意他稍等。
“意思大致就是这样,你们可以把今日的事件过程用‘重己’与‘道之以政’两者连起来思考,明日我再与你们细说此事。”
“散堂,自行活动。”
叶十一说罢柔和笑着引导叶吉带来的两人坐下,一个身着老旧衣衫紧小不合体的十三四岁的标致少女,一个叁戈般大小的男童紧贴着前者跪坐。
两人刚咧支着不安的坐下,少女肚间便传来响动,叶十一有些懊恼自己,扭转头对着跪坐身后的叶奈子教习温和说。
“看我糊涂的,叶奈子教习麻烦你带两位客人去后堂用餐,叶吉桑你也没吃饭,一同去吧。”
叶奈子起身,婉转温和的带着推迟的两人往后堂走去,叶雅带着小伙伴跟着去了,显然这小家伙认识那少女。
叶吉则是去厨房端吃食去了,他知道先生们在用餐前会给自己留着饭菜。
至于大堂一侧手脚包裹绷带的田刚,两人进来时对其看了一眼。少女不带情感一扫而过,男孩眼间杂着恐惧与快意,其它动作就再也不曾有,就像一个过路人、一个陌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