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看不见的手
切断这个联系,投影就会消散,他们的意识就能回归……李青山微不可见地点头。
“刚刚那场生存竞赛,你就是用这个切断朱小彤的联系?”
“呵呵,你想多了,我只是把空间丢到梦魇体内没收回来罢了。”
“那你为啥不收回来,我们说好的,剩一个人把空间从梦魇体内拉出来啊。”
“你在说笑吗,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生存下来这些人的奖励。所以也只能先出此下策。让他们一个不剩。这样,他们有什么异议,可以用这个理由来搪塞。”老爹有些无奈。
“这是欺骗!我不同意!”
“你还有脸说,要不是你非要搞什么组队模式,我这怎么会临时变卦。本来就是十个人发就好了,现在怎么说,十个队,死了的算不算,算上死了的人干脆每人一份好了,咱俩都去喝西北风去!”
老爹一副情急的神态,两颗圆眼珠瞪着李青山,心想简直是胡闹;也可以说,正因为对面的是李青山,他才毫不隐藏,表露出这种着急的神态。
“那也不能全将他们杀了。不如就给一个人奖励,就给第一名。通过这个举动给所有的参赛的玩家一个信号,只要努力生存下去。人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这样会让他们对我们的生存空间产生依赖。”李青山走到石板前,和老爹一起观察着下面的战况。
“那你得把组队模式取消了,不然队友间将会毫无信任感可言,最后就一个人能吃鸡,我凭什么冒着死亡的风险去救你……而且取消了组队模式竞争程度会更加激烈。毕竟对立的个体数增加了,产生冲突的几率就高。”
老爹拉了李青山一把,把他的身体摆正,认真地盯着他的眼睛。
看到老爹这种架势,李青山心道又来了,原本还准备转移注意力,不去看他……
“的确是这样,我们干脆把奖励平均到一个队每个人身上好了,但是绝对不能取消组队模式!”李青山也意识到自己想法的漏洞。
“我们这一场生存游戏。甚至说这个世界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应该取决于这个世界里参与竞争者的个数。”他要反驳老爹的观点
“我举个例子:咱们集镇门口有几家卖早餐的摊位。有一天其中两家摊位合并变成一家摊位,请问在这个集镇里卖早餐,这个行业的竞争程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我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说两家摊位变成一家摊位,竞争者的数目减少了。竞争程度肯定降低了。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两家卖早餐的摊位,他们合并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答案是他们竞争力更强了。”
“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早餐摊位合并后变成一家竞争力更强的摊位,他们之所以合并起来,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跟更多的竞争者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就比如说那些城里来的执法队,他们原本在城里的饭馆吃完早餐再出来执勤,自从我们门口的早餐店合并了之后,开始有一部分来集镇买早餐了,竞争程度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现在他要和城里的饭馆、周围流民村落的早餐店竞争了。”
“我们看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在上一世我们那儿所有的大企业。内部都有高度紧密的结构。没错,在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但这种合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别处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李青山的话不紧不慢,好像织布梭子一样有节奏地把他的思想准确精密地表现出来。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组队是否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减少了金魂币的产出。现在问题是队伍的规模多大才合适?两个玩家选手何时应合并为一个队?一个大的组织又该在何时分为若干个小成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竞争当中不断的摸索,不断尝试。其他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能力有多强都没法在做这事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李青山说的这点。其实这也是社会科学的局限性。我们说这个社会科学它对反思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这个方面十分有作用。但是他对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和具体实施方案上,就略显尴尬。
李青山大学是学宏观经济的。当时人们都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不一样的地方,学习经济能让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内心一直觉得,经济学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原因在于它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为己任的学问。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早以置于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作之中。
当时他的老师曾经给他讲过一个关于铅笔的故事。
“生活在城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大自然。经常赞叹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但对于自己身边的生活却熟视无睹。经常觉得索然无味,平淡无奇。其实人类社会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只是我们缺乏慧眼去欣赏而已,就拿最简单的铅笔来说,看似简单。只是有笔杆、笔芯、笔帽。几个部件组成。但他的故事却很神奇。”
“首先铅笔的原料非常复杂,笔杆使用的是一种叫雪松木的木材。笔杆上的油漆不是一层而是六层。油漆中含有硝酸纤维素和合成树脂等复杂成分。笔芯里除了石墨。还有粘土和滑石粉。笔帽上的金属圈据说是用黄铜做的。里面的橡皮是红色的。而红色的颜料据说是硫化镉。产地来自世界各地。”
“其次,它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拿其中的笔芯制造为例,首先需要将石墨与粘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好。其次将配好的原料放入机器混匀,并通过压芯机挤压出一定规格的铅芯。然后经加热干燥和高温培烧。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最后经油浸处理而制成。仅仅比新制造就需要这么多工业。那么深究下去,一支铅笔的生产流程到底有多复杂?有多少人曾经参与一支铅笔的生产。50人?100人?1000人?都不对。是成千上万的人。”
“因为除了生产笔芯,还要生产笔杆,笔帽要生产笔杆就要锯树,要锯树就要有钢铁。要炼钢就得要挖矿。要挖矿工人就得吃饭。工人不仅要吃饭,还得要喝咖啡。要喝咖啡。就得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要航运就都有人造船。要造船……如此推演下去。整个流程会涉及成千上万的人。涉及成千上万人一代一代的努力。这样。一支铅笔就将成千上万的人连接在了一起。”
铅笔故事的神奇之处在于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从来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大脑里。但是这支铅笔却做了出来,就是它神奇的第一个地方。
其次,每一个参与也是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根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的事情。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铅笔是什么。有些人甚至根本不需要铅笔。但是他们的努力。确使铅笔能够生产出来。
再有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者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但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够共同合作。源源不断的制造出铅笔。
更神奇的是,虽然一支铅笔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积聚这一代一代人的知识。但是我们购买一支铅笔所要支付的代价却微乎其微。你只需要工作十分钟。赚到的钱就可以买不少铅笔。
这个神奇的铅笔的故事。被一个叫做伦纳德·里德(Leonard E.Read)人写成了文章。名字叫《我,铅笔的故事》(I,Pencil,1958)。
正如多年后米尔顿·佛里德曼在《(我,铅笔的故事)之序言》中所说:伦纳德·里德引人入胜的故事,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他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经典。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文献能够像这篇文章一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的、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
李青山的目标就是凭借前世的知识让自己成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