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州篮球界流传着一首著名的打油诗:
踮脚小跳投,那是公园派。
头发不支楞,不算广场派。
工体最气派,就是没比赛。
一入大操场,打死不认败。
若有谁不服,单挑上天台。
邢州市是一座为篮球而疯狂的城市,而这份热爱的缘起从何而来,没人能说得清楚,也无从考究。至少从我记事起,记忆里就总少不了关于篮球的印记。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篮球印记无关NBA,也无关CBA,这是独属于邢州,独属于几代邢州人民,独有的城市文化。
在邢州有数不清的球场,有的有名字,更多的没有名字。有的甚至简陋到在一片还算平整的土地上栽根三四米高的木桩,木桩上绑上一根歪歪扭扭的钢丝圈,就能让一群人不知疲倦的天天来玩儿。
在这数不清的球场中,有五座球场在邢州人民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号称邢州五大篮球圣地。
有好事者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给这五座球场编排了一下,分别是:城西小公园,城东大操场,城中广场派,城北工人帮,城南十八街。
在城西解放路跟红星街交叉口的西北角有一座不太大的人民公园,而在这座公园人气最旺的地方,不是假山人工湖树荫凉亭一类的地方,而是一片小树林里的小球场。
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邢州打球水平最厉害的球场,不过后来没落了。
因为附近挨着市政府好几个部门的办公地,还有几座老旧的政府家属院。因此现在在那儿打球的人不是离退休老干部就是些看着年轻却一副老气横秋做派的年轻公务员。
头两年在附近又兴建了一座科技城和一座中银大厦,欲打造本市微缩版的中关村和CBD。本以为这座公园球场会迎来一批新鲜血液重新焕发生机,岂料这帮看着精神饱满的都市白领一个个都是花架子。打法跟以前那帮人一个样儿,只会一招后仰跳投,脚跟离地还就只有5公分。
同时这座球场也是邢州打球气氛最和气的一片场地,在这里别说球场冲突了,就连垃圾话你都几乎听不到。对于经常在这里打球的人来说,输赢对他们的意义仅仅只是接下来的娱乐项目该谁买单。
城东大操场说的是邢州两大知名学校之一职教中心学校里的大操场,2000年之前还是中专,那会儿的中专学历还有点认可度。
当时的职教中心有四大专业:汽修、电气焊、计算机、护理。后来为了提升全民高等教育,招兵买马升级成了大专,改名叫做邢州学院。
过去的邢州有句老话经常说:子弟学校的学生成绩好,职教的学生长得好。现在子弟学校的成绩已算不上邢州最拔尖儿的了,但已经改名的邢州学院依然不缺俊男美女。
曾经的职教中心并没有室内球场,升级的邢州学院却有一座漂亮的球馆,不过学院的学生们依然喜欢在大操场的球场上打球,因为这里有更多的观众,更多的美女观众!
无论何时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在大操场上打球的男生永远都像是春天的雄狮子一样充满斗志。即便被虐的灰头土脸依然气势不减,昂首挺胸转身离去,然后在这大操场充满汗腥味和雄性荷尔蒙气息的空气中幽幽地飘来一句经典台词:有种明天见!
世纪广场以前叫做解放广场,却跟解放路一点儿不挨着,九十年代末改扩建之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在广场的街对面有邢州第一座百米建筑双子楼,因为在两栋双子楼三分之一高的地方有天桥相连,于是这座建筑便大言不惭的叫做世贸天街了。在这里用三个字形容就是:贵!壕!潮!
在世纪广场的球场上很少有很正规的全场比赛,在这里打球的人都有很强烈的表演欲。即便打比赛彼此之间也会很默契地相互成全对方。
因为在这儿打球的人认为,跟输赢比起来自己的进球动作帅不帅更重要。比自己动作帅不帅更重要的是发型乱没乱。而比发型乱不乱更重要的是,整个广场上没有人能买得到自己脚上的这款新球鞋。
尽管在对面的世贸天街商场里,国内外各大运动厂商都驻有专卖店,即使是全球最难买的aj每次发新鞋这里的专卖店多多少少必有现货。但那又怎样?老子脚上的球鞋只能是唯一。
邢州钢厂位于邢州北边,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工厂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对这一点,我想大国企的老员工都会有所感受。
整个钢厂加上自己的附属企业,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两万多正式职工,再加上工人家属,以及依附于它生存的周边各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不下十万之众。这还不算远在五十公里之外我的老家矿区里的人。虽然那儿也属于钢厂的附属企业,但我们那的人却始终游离于体系之外。
在钢厂区有自己的居民区,有自己的商场、学校和医院。在这里有着只属于这里人的小江湖,在这个小江湖里有着他们自己的管理体系,也有他们的生存法则。当然还有一条只有他们才能看得见的鄙视链。
在这里生活了很久,我现在依然不太清楚工体的归属权。
当年在市里的热情忽悠下,钢厂出钱出力建了一座体育馆。在球馆的命名上有了分歧,市里希望叫“邢州人民体育馆”,钢厂觉得应该叫“邢州钢铁体育馆”。后来双方各让一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邢州工人体育馆。
其实无论是叫哪个名字关系跟群众关系都不太大。即使现在国家提倡把公共区域还给民众,而体育馆也全天开放了,也依然没多大关系。
这里的人还是更喜欢球馆外那一片更大的露天场地,露天球场。只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在这打球的人越来越少,跳广场舞的越来越多了。
十八街不同于世贸天街的贵和壕,它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息。世贸天街的主题是买买买,而十八街的主题则是吃喝玩乐,虽然也是要花钱的,但十八街就要实惠多了。
以前的十八街是个不折不扣的风尘是非之地,号称粉红小香港。是老人们口中的资本主义加旧社会的腐败之地,是父母口中小混混和坏孩子的聚集地。
地处十八街丁字路口的金三角是刚改革开放时建的,原本只是一座饭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原本在中国快绝迹的资本主义恶习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可是跟那种东西八竿子打不着的这家饭店,因为开在了在不合适的地点,取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名字而成功成为了本市八九十年代市民口中的万恶之源。后来饭店老板也看开了,直接把饭店改成了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娱乐场所。
那会儿的治安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好,打架斗殴常有发生。其中最高级的斗殴莫过于金三角的天台血战:互不相服两个人或两帮人相约到金三角的楼顶,然后让人反锁住下楼的铁门,直到有一方认输铁门才能打开。当年哪个小混混没在金三角的天台上战斗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道上混的。后来社会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事就少有发生几乎绝迹了。
可是年轻的荷尔蒙总归是要发散出去的,于是崇尚前辈又不敢以身犯险的少年们就按之前天台血战的规矩以篮球决胜负。
不同于大操场的“有种明天见”,在这里以一场决胜负,输了就是输了,没有明天见更没有后天见。哪怕你在别的地儿击败对方100次,但是只要人家在这里击败你一次,你也得乖乖的认,至少在这条十八街上你将永远是人家的手下败将。超哥就是在金三角的天台上一战成名,奠定自己在邢州篮球界地位的同时也把天台斗球推向了一个巅峰传说。
星移物换,风云易变,总有人崛起也总有人隐去,那一个街角沧桑的不惑人曾经何尝不是一个风华少年?只有这五座球场不变的屹立在这个城市的每个方向。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发展,也见证着生活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少年的青春和成长。
曾经一个远离这座城市多年的归乡人站在金三角的楼顶上,于是有感而发作了这样一首类似打油诗一样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