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好奇心是我们刨根问底的动力,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源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人类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候我们去探求,只有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才会有不断学习的欲望;不断学习的欲望,又反过来促使我们热爱学习、勤奋笃学。
喜欢捉迷藏的孩子
孩子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小威尔逊也玩这个游戏,不过,他“玩”的对象是父母,“玩”的目的是为了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当他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马上就跑了过去,而忘记了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惹得父母到处去找他。
父母一边喊着小威尔逊的名字,一边向左邻右舍打听:“看见我的小威尔逊了吗?”“请问,我儿子在你们那里吗?”时间久了,当人们看到威尔逊的父母走过来时,就会说:“看看,小威尔逊又和他的爸爸妈妈玩捉迷藏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一直在威尔逊的家乡传为佳话。
有一次,父亲带着小威尔逊去参加一个音乐会。父亲担心他在剧院里乱说乱动,提前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看到儿子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身边,眼睛盯着舞台,父亲放下心来,也非常专注地欣赏起那美妙的音乐来,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里。
一曲演毕,父亲从音乐声中回过神来,扭头一看,大吃了一惊:桌位空空,儿子不见了。父亲慌了神,赶紧起身去寻找,可哪里有儿子的影子?这时,他突然想起来,儿子曾紧紧地盯着舞台,是不是被舞台上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想去看个究竟?嗯,很有可能。儿子不是经常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马上就赶过去研究一番吗?于是,他匆匆绕到后台去。
在那里,父亲果然看见儿子正盯着舞台用的彩灯发起了呆呢。看见父亲走来,小威尔逊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乱跑乱动的结果会招致父亲的责骂,而是睁大眼睛问父亲道:“爸爸,快来看看,这些灯为什么会是彩色的呢?”
父亲又生气又好笑,不过,看到儿子好奇的眼神,父亲松了口气,什么也没有说。平时,自己不是经常鼓励孩子多用脑思考问题吗?不是经常教育孩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吗?孩子有了这种精神,是应该鼓励,而不是扼杀。于是,他拉着儿子的手,说:“你提的问题很好。等一会儿回家去,我再好好告诉你吧。”
长大后,威尔逊一直保持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多用脑多思考的习惯,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一次,他在天文台上看见了阳光照在云彩上产生的奇妙景象,十分好奇,心里产生了许多大问号。为了重现这种奇景,他回到实验室,不停地试验,不停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后终于发明了“威尔逊云雾室”,被著名科学家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精彩的仪器”。
智慧小课堂:
生活中像小威尔逊一样喜欢动脑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新奇的事物,但有些家长却习惯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殊不知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对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我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并且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克拉克的提问
小时候,克里克就很善于动脑子,常常为一件事想了半天,寻求答案。一天,小克里克又想起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挠着他,使他非常沮丧。于是,他皱着眉头找到母亲,问道:“妈妈,你告诉过我,许多人都在发现世界的秘密,是不是他们已经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秘密呢?”
“是啊,许多秘密都被人发现了。”母亲答道。
“那么,世界上还有没有需要人去发现的秘密呢?”
“还有啊。”母亲笑了。
“那么,等我长大后,世界上需要发现的东西会不会被人全部发现了呢?”
“不会的。”母亲亲切地摇了摇头。
小克里克这才舒了口气,展开眉头,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母亲来了兴致,便关切地问道:“怎么啦,宝贝?你为什么想到了这个问题?”
小克里克有点不好意思,小脸也红了起来。他犹豫了一下,才期期艾艾地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如果人们把需要发现的东西都发现了,那我长大后还发现什么呢?你知道,妈妈,我长大了也是要去发现世界秘密的。”
听了儿子的话,母亲和蔼地说:“你放心,宝贝。人们虽然发现了世界上的许多秘密,创造了许多东西;但需要人们去发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需要100年、1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完。何况,人们过去发现的东西,还需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好人类服务。等你长大后,要发现的东西多着呢。”
“噢,妈妈,我知道了。”
“可是,你知道吗,儿子?”母亲继续鼓励道,“要发现一件东西,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做很多很多的事。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小克里克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的疑虑被打消了,求知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当他稍大些的时候,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解答已经不能满足他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他又开始在家里做试验,用试验结果来证明他的疑问。一旦试验成功,他就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周围的人;一旦没有成功,又钻进书本里寻找答案。
智慧小课堂:
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金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可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奇迹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
唤起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非神童。3岁时,还不会说话,5岁时仍不大会说话,即使开口说话,也说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别人的问题之前总要想一会儿,然后才回答。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于是,聪明的父母亲就为孩子制订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亲海尔曼开了一家小工厂,经营电器修理和制造。他喜欢晚上给心爱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读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诗篇:
“我革命的儿子,
递给我琴,
让我唱一首战歌。
语言是燃烧的星晨,
从高处射下;
它们烧毁宫殿,
照明了茅舍……”
海尔曼高声地朗读,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眼镜,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对儿子说:“听,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岁。
母亲是个贤妻良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文学,更爱音乐。听完父亲朗诵的诗,小爱因斯坦就听妈妈弹钢琴。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她的手下流出。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那悠扬的旋律中,爱因斯坦被带到了一个心灵的世界中,那里是美丽、和谐和崇高的结合体。爱因斯坦在艺术的王国里受到了全新的洗礼。
父母还常带着小爱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5岁的小爱因斯坦生病了。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说话,他也无精打采。为了让他高兴,父亲就送给了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孩子的小手捧着指南针,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他把指南针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小红针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觉得肯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里面。
一连几天,他都拿着这个指南针玩,病也似乎好了,可是玩来玩去就是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开始向父亲求助,缠着父亲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指南针怎么不会转动?它为什么只指一个方向呢?”父亲看着这个说话不利索的儿子,似乎感到了一丝欣慰,耐心地解释给他听。
就这样,小小的指南针,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记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父亲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幼时的家庭教育,使爱因斯坦养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里,他又是那样善良、虔诚,博得了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非常人可比,被誉为“神童”。
智慧小课堂:
在碰到问题时,人们就产生探索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我们天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这是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决定的。我们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刨根问底,并勇于去追求真相。如果父母不尊重和爱护我们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歌德的想象力
创作离不开想象力。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的想象力在天赋,更在于后天的开发培养。不当的培养会使正常的想象力萎缩,而科学的引导则能使想象力的翅膀尽情舒展。歌德的文学才情,就离不开童年时母亲对他的用心培养。
歌德的母亲伊丽莎白尽管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特克斯托尔的女儿,但从不娇气,相反,她倒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作为母亲,她当初并没有想到歌德会成为杰出的诗人,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为此,她尽量有意识地在歌德面前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着意培养歌德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歌德的母亲文学功底很深,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她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她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问歌德:“你说以后该怎么样啊?”母亲像老师给学生留作业那样,让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后的情节,到底应该怎样才合乎情理。
歌德对母亲留的作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着母亲讲的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想象下去,设想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时还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第二天,母亲让孩子自己先说,然后再继续讲。有时歌德说得不尽合理,母亲就让他想想以后再说。
有时歌德在听故事的时候也中途插话:“妈妈,公主不应该嫁给那个肮脏的裁缝,即使是他帮她杀了那个巨人。”母亲听了,心里很高兴,因为歌德已经学会动脑子了。
有一次,母亲讲完了关于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之后,歌德就用蜡做了大卫和歌利亚的像。然后他让他们做长时间的辩论。大卫表现自负,而歌利亚则勇敢从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卫的脑袋敲了下来。
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就是在那时培养出来的。歌德7岁时能编出饶有诗趣的《新帕利斯》童话,与此不无关系。这也为他后来写剧本和小说打下了基础。歌德后来写道:“我继承了父亲的身材和认真的生活态度。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智慧小课堂:
对于我们来说,想象对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想象力。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编故事、猜谜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能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认为,孩子编故事不仅是一种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得出出乎意料的结论。
在父亲的启发下
5岁时,熊庆来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认字、练字。父亲经常考问他以前学过的字,看他记牢没有;由于他聪慧好学,记忆力好,每次的表现都令父亲感到满意。
幼年庆来好奇心强,又很爱动脑筋,遇到不明白的事就爱跟父亲问个“为什么”。对此,父亲一点也不嫌烦,总是耐心给予积极的引导。
一次,父亲检查完庆来的学习情况后说:“做的不错,字都写对了。好了,出去玩玩吧!”庆来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大声说:“不,爸爸,有一件事我弄不明白,请您给我说一说!”说罢,他端来一碗水,拿来一根筷子。他把筷子插到水里,问父亲:“您看,筷子折了没有?”父亲看了一看,说:“好像折了。”庆来说:“这根筷子本来没有折,为什么插到水里就像折了呢?”父亲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便鼓励他说:“这是个很有趣的自然现象,肯定包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你现在不要急于了解答案。等以后你进了学校,学了更多的知识,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其实,有好多好多现象都包含着科学道理,只要你肯努力学习,长大了就能把它们弄明白;就是一时不能明白,也能靠自己的知识慢慢把它弄懂。”庆来看着父亲期待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从此,他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父亲在工作之余,经常和朋友、同事聚会,他们在一起谈人文、地理,还谈时局。这时,父亲就有意带着庆来参加。每当他们谈论的时候,熊庆来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默默地倾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次,父亲问庆来:“我们说的,你听懂了吗?”庆来说:“有的懂,有的不懂。”“有意思吗?”庆来说:“有意思。”父亲又问:“你想学吗?”庆来答:“想。”“那我就从这些叔叔中给你请个老师,你愿意不愿意?”父亲问。庆来很高兴,立即表示“愿意”。在父亲的朋友中,有两位教师,他们对聪慧机灵的庆来非常喜欢,这时便主动提出担任庆来的家庭教师,一位教法语,另一位教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这两教师,对熊庆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精心地传授科学知识,满足庆来的求知需求,回答他的所有提问,使小庆来懂得了许多知识,并激发了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同时,他的好学精神又使两位老师深受感动,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庆来。他们见庆来的可塑性很大,待他稍大后,就建议将他送到昆明继续深造。
在昆明学习几年之后,熊庆来经过考试取得了去欧美留学的资格。可是,他的大伯又坚决反对他出国,父亲和祖母力排众议,认为孩子的前程最要紧,支持庆来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因为父亲和祖母的竭力支持,庆来才得以到法国深造8年之久,并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
智慧小课堂: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无论学习什么,必须先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我们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天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这是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决定的。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总是刨根问底,并勇于去追求真相。这种天性,是家长培养我们求知欲望的基础。
父亲的小黑板
蔡志忠在小时候的朦胧意识中,就与画画结下了深缘。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加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
这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而当时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喜欢,是因为他有一天偶而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这恐怕是蔡志忠有关“画画”思想的最初萌芽吧!
大约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一时“画”心大起。他拿起毛笔蘸满红墨汁,以通往书房的门槛墙作“画布”。片刻之间,由小圈圈构成的小人儿已跃然墙上。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事后,父亲冷静下来了,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次“涂鸦”事件。过了不久,父亲居然给蔡志忠买了一块小黑板,或许当时父亲只是模糊感到儿子该有动笔的地方了。那虽然只是一方磨平的石板,画笔也只是一截白色的石头,可就是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了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也许他仅是一种潜意识,只是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但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智慧小课堂:
对于我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聪明的家长千万不要轻视,更不要“扼杀”,殊不知,这恰恰是我们具有天赋的一面。一个好的家长,不仅要善于激发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开发和培养这种的兴趣,在孩子感兴趣的一面多下功夫。也许,将来我们也许真的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人才。你说是吗?
喜欢旅游的孩子
小时候,卡尔文的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户外活动。为了让他有个好身体,父亲经常带着他去旅游,以便让他去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接受洗礼。因此,卡尔文从小就养成了爱好旅游的习惯。开始,是父母带他出去玩耍,后来,他自己主动要求父母带他逛公园,或出去散步。
这一年,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为了度过难关,父亲决定紧缩开支,削减各项费用。本来,取消旅游是这次节支的内容之一,但父亲考虑到儿子酷爱旅游,每年都要出去几次,这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便通融了一下,只允许儿子出去一次。他问儿子:“你是愿意暑假出去,还是愿意寒假出去?这由你自己选择。”
卡尔文想了想,感到为难了。冬季能滑冰,能看雪,还可以做雪人;而夏季阳光明媚,可以在水中冲浪,还可以捕鱼。这两个季节都是他喜欢的,放弃任何一种机会都是非常舍不得的。于是,他对父亲说:“爸爸,你看这样好不好?我知道家里正缺钱,但从现在起,你可以不给我零花钱,也不要给我举办生日晚会。我希望把这些钱省下来,供我出去旅游。”看到父亲没有马上表态,卡尔文接着说:“当然,如果这两项开支已经被取消了的话,你可以借给我钱,我慢慢打工还给你。”
父亲被儿子的话感动了。他知道,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零花钱是多么重要啊;而且,哪个孩子不希望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热闹一场:请来自己的朋友,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曲?但为了能够旅游,儿子主动放弃了这些。可见,旅游对他的生活是何等重要啊。何况,自己不是一直支持孩子去旅游吗?想到这里,父亲决定支持孩子的要求。他对儿子说:“我们制订一个协议吧。如果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前三名,就可以得到假期都可以出去旅游的奖励。平时,你还可以帮家里干家务,给弟弟辅导功课,这样你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积攒起来就可以作短途旅游。”
卡尔文对父亲的决定非常满意。他的学习成绩本来就好,再经过一番努力,保持前三名没有问题。就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下来,还享受了每年两次长途旅游的快乐。
智慧小课堂:
除了学习,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需求和爱好,对于合理的需求,聪明的父母不可压制,而应该教育和引导。这反而有利于促进我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一旦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要有节制,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参与其他活动,做到二者相互促进。
爱解剖的孩子
艾德里安出生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士,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当严格。他们秉持的原则是:该做的就大力支持;不该做的就坚决禁止。
有一天,小艾德里安在河边玩耍,忽然发现岸边躺着一只从上游冲下来的死狗,已经被水浸泡得有些臃仲,甚至还有一点腐臭味。小艾德里安高兴极了。要知道,平时喜欢解剖的他,只解剖了一些小虫子、小鸟和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而最近,他刚从一本生理书里学到了介绍狗的内部结构的知识,正想实验实验呢,没想到上帝成全他,就让他碰上了一只死狗。
于是,小艾德里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死狗拖了上来,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就解剖开了。他一边干着,还一边掏出小本本,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他干的很认真,忘了时间,忘了回家吃饭。
母亲在家里等急了,只好出来四处寻找。这时,一位熟人告诉他,小艾德里安正在河边玩一只死狗,弄得满地非常脏。说完,那人还做出恶心的样子,并瞪了小艾德里安的母亲一眼,意思是说:你是怎么管教你的贵族儿子的。
母亲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她跑到河边,看到了儿子果然像那位熟人描述的一样。她一边跑来一边大声斥责儿子:“天啦,你把谁的狗打死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别人家的狗?这是不能容忍的。”
“妈妈,你误会了。”蹲在狗身边的小艾德里安站起来辩解道:“这根本不是我打死的,它是从河上游漂下来的。你看,它身上都有臭味了。”
“那也不行。你看你把狗弄得多脏!满地都是五脏六肺,太恶心了。你怎么这样不讲卫生?”母亲余怒未息。
“妈妈,我这是在解剖狗呢。你看,我把狗的内部结构都弄清楚了,还记下了不少数据呢。”
母亲仔细一看,顿时感到自己太鲁莽了。儿子既没有打死狗,也不是为了玩死狗,他是为了解剖这只狗啊。儿子平常就喜欢解剖动物,这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不是曾经得到家里的大力支持吗?自己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孩子呢?
“对不起,孩子。妈妈误会了你。你做的对。妈妈保证以后再不干涉你做实验了。”
看到母亲亲切的目光,小艾德里安笑了,继续埋头他未尽的工作。
正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才使和艾德里安一步一步走进了科学殿堂。
智慧小课堂:
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同大人一样,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碰到问题、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
敢于做试验
11岁那年,奥斯特瓦尔德偶然得到一本关于烟花的旧书。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制作烟花和如何让烟花更好看的等知识。放烟花,他见过,多么漂亮和有趣啊。他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把有关的化学名词、公式抄下来,第二天拿到学校去请教老师,弄清了一些问题后,决定自己尝试制作烟花。
不过,要自己做烟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小奥斯特瓦尔德碰到的是人手不够的问题。一个小孩子是不可能准备这么多东西的,于是他邀请了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做。其次,是关于钱的问题。做烟花,有的材料是可以轻易找到的,比如外面的纸;但做烟花需要的各种药品,就得从药店购买。他数了数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还远远不够,不由得长吁短叹起来。
这时,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情绪变化。她问道:“孩子,你怎么一点也不高兴呀?”
小奥斯特瓦尔德便告诉母亲,他想试验烟花,正为买不起药品而发愁。母亲告诉他别着急,然后找到孩子的父亲进行商量。父母都认为,孩子做试验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他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科学的热情,还可以培养他的动手能力,于是决定全力支持孩子。母亲把省下来的钱交给了他,让他买硝石、硫磺,以及能产生各颜色的金属粉末,并且,母亲还把家里的一些能够做试验的器具拿出来,供儿子使用。
母亲的支持,增强了小奥斯特瓦尔德做试验的信心。每天放学回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屋子里摆弄这些物品。他到处收集有用的材料,把买来的药品进行加工。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原料终于都准备齐全了,并根据书里的介绍按比例进行了配方。
正式实验的那一天,小奥斯特瓦尔德和他的搭裆小心翼翼地卷好了一只烟花,然后怀着忐忑不安地心情拿到外面去放。在燃放前,他特意把母亲拉到现场观看。小奥斯特瓦尔德点燃引线,只听“砰”的一声,烟花蹿上天空,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令人眼花缭乱,然后化做灰烬落了下来。
“真漂亮呀!”母亲在一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恭喜你,儿子!你终于获得成功了。”
小奥斯特瓦尔德非常得意,这可是他花了好多工夫,做了多次试验才成功的呀。后为,他做了更多的试验,靠着这份动手能力和认真钻研的劲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智慧小课堂:
培养孩子,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实践证明,给孩子包办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应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积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孩子亲手操作的能力。有时,孩子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达到了“玩”和满足“好奇心”的目的,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母亲的支持
小时候,波施最喜欢的功课是化学。每当化学老师做试验,那些化学物质产生的神奇反应就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己动手做试验的想法。
到了中学后,做化学试验成了学生的必修课。为了买到化学仪器和药品,波施就开始攒钱买化学仪器。当时,钱攒得很慢,攒了很久才攒到3马克。钱不多,但至少可以买到几种吧。他兴冲冲地跑到一家专门经营化学仪器的商店。本来,他已想好了该买的东西,但他挑来选去,却选了不少,超过了他的预算;又舍不得淘汰其中几种,总觉得这些东西缺一不可,都很重要。他让老板结算一下,乖乖,一共需要15马克。
15马克,钱远远不够啊!小波施急得脸色苍白、满头出汗。他望着柜台上的商品,发现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再被淘汰了。怎么办呢?眼看就要露出窘相了。这时,他机灵一动,想好了一着妙计。他对老板说:“请把这些仪器包装好,连同发票一起送到我家里,送到家后再付款,决不拖欠。”
小波施之所以实施先斩后奏之计,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直非常关心儿子的学习,也知道儿子非常喜欢化学课,她一定会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想以这里,小波施禁不住笑了。
果然,当商店派人把货到波施家后,波施的母亲开始时大吃一惊。她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学化学到底有多大用途。尽管有些不乐意,可当她听到送货的人介绍说这些仪器和药品都是很难买到的,利用它们可以做许多种有趣的化学试验时,母亲还是付了款。她只想等儿子回来后,证实一下这些东西的真实用途。
小波施终于回家了,当他得知母亲已为这些仪器付了款时,便长长地舒了口气。
母亲严厉地对他说:“你要买这些东西,如果它们真是有用的,我不反对;如果证明是对你没有多大用途的,那我决不会饶你。”
小波施说:“妈妈,你放心。这些东西对我学习化学肯定是有用的。不信,请你来看看。”
波施忙不迭地告诉母亲,他学到了哪些化学知识,现在人们对化学的研究到了哪一步,人们正在研究什么,等等。母亲见他讲得头头是道,就不再说什么。接着,波施把母亲请到自己的实验室,把刚买到的仪器摆放好,为她做了一些实验。“妈妈,我要让你领略一下化学的神奇魅力。你看,这两种白色的液体,一混合便变成了蓝色的。”波施一边介绍一边做实验。“你再看看,把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混合后,生成了水和气体。还有……”
母亲观看了儿子做的试验,大开了眼界。此后,她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习,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她决不反对。
智慧小课堂:
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决不反对。这是小波施母亲的教子原则。的确,如果我们出于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做父母的求之不得呢,哪有反对的道理呢?重要的是,支持孩子,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一旦给我们泼冷水,我们也会就失去了求知的兴趣。这样看来,父母支持不支持,还真不是一件小事呐!想想看,你的父母支持你的合理需求吗?如果不支持,你会怎样同他们交涉呢?
孩子的想象力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幻想,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对于儿子从小就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的父母十分重视和爱护,千方百计地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努力探索,这为达尔文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到花园里给小树培土。妈妈对他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成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真是无价之宝啊。”听到这些话,小达尔文想了想,疑惑地问道:“妈妈,泥土能长出小狗来吗?”“哪能呢,孩子。”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和蔼地回答他。“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呢?”达尔文进一步问。“是上帝!”妈妈回答说。“那上帝是又谁生的呢?”小达尔文打破沙锅问到底。妈妈答不上来了,但她没有生气,而是启发孩子道:“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未解之谜,等你长大了,就去破解这些谜好吗?”
从此,达尔文对花草树木、鸟雀虫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上学以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兴趣。他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但是,刚上学时,达尔文在学校里的人缘很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爱“说谎”。比如,他捡到了一块怪石,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能值很多钱。”同学们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意,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类似的另类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保证说,他能够用一种“秘密液体”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花草。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样的试验。久而久之,老师也觉得他很爱“说谎”,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幸亏父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坚持认为那不是在撒谎,而是在想象。
对达尔文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突然一脚踩空,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达尔文的神志非常清醒,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跌下去的一刹那间,在他头脑中闪过念头的数目却是惊人的多。这一切,好像和生理学家们所提出的每个念头需要一定时间的说法,是不相符的。这场虚惊竟成了他的一次难得的实验。
又有一次,他在一棵大树的树皮上发现两只罕见的甲虫,连忙用两只手各抓了一只。正在这时,从旁边的树皮里又钻出一只更奇异的甲虫。为了抓到这只甲虫,他只好把其中一只甲虫含在嘴里。没有料到的是,在嘴巴里乱蹦乱跳的甲虫分泌出一种又辣又苦的毒汁,把他的舌头刺得钻心似的疼痛。尽管如此,他却紧抿着嘴唇,舍不得将甲虫吐出来。
正是这种浓厚的兴趣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达尔文在生物物种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慧小课堂:
心理学家因斯但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我们来说,想象对我们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我们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常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感情和意志,呈现特有的“泛灵性”思维方式,从而给我们的联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想象可以使我们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拟想象的事物,体验成功的快乐。
父亲的示范
西奥雷尔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父亲的讲述,加上自己看书、阅读资料,他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父亲还经常给他讲手术趣事,这使小西奥雷尔对外科解剖充满了向往。他想:人的内部和动物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什么不一样呢?尽管书里介绍过,父亲也给他讲解过,但仍觉得似懂非懂,总想亲眼看一看。
有一次,他问父亲:“爸爸,你能不能带我进手术室看一眼呢?”
“孩子,那哪行呢?手术室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在做手术时是不准外人随便进入的,尤其是对孩子。”父亲说。
“可是,我想亲眼看看你是怎么解剖的,我还想亲自动手解剖呢。”小西奥雷尔认真地说。
“别着急。等你长大了,爸爸会带你进去的。”父亲安慰他道。
小西奥雷尔多么想验证一下书里的知识啊。看来,这个愿望只能埋在心底了。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西奥雷尔忽然听到了一个女同学大喊大叫的声音。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虫子从树上掉下来了,正好落在女同学的脚下,把她吓了一跳。这条虫子花花绿绿的,还长着一身毛呢。
“真恶心!”同学们纷纷捂起了鼻子,逃开了。
小西奥雷尔没有走,他呆愣愣地盯着这条不断蠕动的虫子,忽然想到:这条大虫子的内部结构是怎么的呢?嗯,干脆我把它带回家去,解剖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他捡来一张大树叶子,把虫子包起来,准备把它带回家。同学们看到他这样做,都皱起了眉头,认为小西奥雷尔太不讲卫生了,让他赶快扔掉。
小西奥雷尔摇了摇头,坚持要把虫子带回家。回家后,他把虫子放在桌子,拿出剪刀,准备动手解剖。可是,到底如何解剖它呢?是从头开始,还是从尾巴开始?是先剖肚皮,还是先剖脊背。他举刀未定,迟迟下不了手。
这时,父亲刚好下班回来了。他看见小西奥雷尔的样子,不满地问:“儿子,你把这只脏兮兮地东西带回家干什么?”
“我……”小西奥雷尔看着父亲,嗫嚅起来,“爸爸,我想解剖这只虫子,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你想解剖这只虫子?好哇。”父亲高兴了。
“可我不知道怎么解剖它。爸爸,你可以教教我吗?”
“当然。你这么喜欢研究,我很高兴,怎么会不教你呢?来,看看爸爸怎么做。”父亲拿出工具,开始做示范。
从此以后,小西奥雷尔在父亲的帮助,开始解剖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对动物内部结构越来越熟悉,为以后从事生理科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智慧小课堂:
求知欲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是我们每一个孩子成为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从小到大,都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未知欲。求知欲也是父母培养和启发的。如果父母不懂得启发、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将是令人极其遗憾的失误。那些教育比较发达国家普通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旺盛求知欲,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自觉的、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告知自己的父母。你说是吗?
满足孩子上学的愿望
魏兰德的父亲是一位银匠,手艺高超,收入很不错,在当地也算是一位有钱人家。看到儿子从小生得心灵手巧,父亲很高兴,决心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儿子,让他继承自己的祖传家业。
而魏兰德的母亲则认为,银匠虽然收入高,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远远不如知识分子受人尊敬。因此,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知识分子,好让他光耀门庭。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一个坚持让孩子在家学艺,一个坚持送孩子上学读书。
“你难道让家里祖祖辈辈当文盲吗?”是母亲绝望的哭泣声。
“那也不能让我们的祖业失传。上学读书,归根到底是为了赚钱生活;当银匠,难道不是为了赚钱生活吗?”是父亲不容置疑的声音。
面对父母的争吵,小魏兰德自己虽然不能辨别谁是谁非,但他确实喜欢学习,尤其是物理。这些知识都是母亲教给他的。然而,父亲在家里当家作主,他坚持不让孩子上学,谁也没办法。
一天,父亲清理生意上的账目。由于文化不高,他算来算去,每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这使父亲愁苦脸、长嘘短叹起来。这时,小魏兰德凑了过来,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开心呢?”
“唉,还不是为了这些破账。”父亲说,“乱得像一团麻,我算了一下午,就是没算明白。”
“让我替你算算吧。”小魏兰德请求说。
“你?”父亲没好气地说,“我都没算明白,你一个毛孩子也逞能?到一边玩去。”
“你就让我算算嘛,也许能算明白。”小魏兰德说。
儿子再三请求,加上自己也算累了,父亲只好说:“好吧,你算算。要是把账搞乱了,小心我揍你。”
没想到,没费多大工夫,儿子就把账目整理得一清二楚。他拿给父亲看,父亲简直不敢相信。他惊讶地问:“儿子,你真行!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妈妈教给我学数学,我学了速算法,所以算得比较快。爸爸,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它能解决你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小魏兰德认真地说。
父亲沉默了。
从此,家里再也听不到小魏兰德的父母吵架的声音。父亲最终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不再反对儿子读书。到了学龄,小魏兰德顺利地进入了学校读书,从此踏上了科学探索之路。
智慧小课堂:
孩子的头脑是一片白纸,需要用知识去补白,这样才能充实大脑。特别是对那些聪明和有天赋的孩子,更不要怠慢。所以,我们从小被父母送到学校里念书,这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时,也要珍惜这个机会,不能辜负这个金色的年华。
会想象的孩子有潜力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夏天,他和兄弟们到一个大水塘去玩,脱光衣服在水塘里打水仗,或用纱网捞鱼,个个弄得像小泥鳅;冬天,他们又到山坡上去滑雪橇,每次他都不甘示弱,即使从山上滚下来也不害怕,依然笑嘻嘻地,说“真好玩”。
小托尔斯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富于幼想。他经常站在楼上的阳台,望着天空上的飞鸟入神。他想:小鸟上下翻动着翅膀就能飞翔,人扇动着双手是不是也能飞起来呢?一次,他终于把自己的想象付之于实践,当一只大鸟从头顶上飞过之后,他也禁不住诱惑,张开了双臂,从楼上纵身往上一跳。结果,他不仅没有飞上天,还从楼上摔了下来,重重地掉在了地上。幸亏楼不高,家人发现得早,及时对他进行了救治,才使他避免了一场意外。
小托尔斯泰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把这个最小的儿子当作掌上明珠。当父亲得知小儿子自己从楼上跳下来后,感到很不解: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回会干这种傻事呢?于是,他来到小托尔斯泰跟前,问他为什么会跳楼?小托尔斯泰便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儿子不仅聪明、勇敢,还富有想象力,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心里不由得暗暗高兴。他想,富于幻想的孩子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应该好好栽培他。
父亲便请来了家庭教师,教孩子们学文化。托尔斯泰的聪明也表现在读书上,六七岁时已经能写很多字,其他功课也比另外几个兄弟强。为了发展小托尔斯泰的想象力,父亲特意为他准备了日记本,教他每天把有趣味的事情记下来,还让他把自己的想法也记下来。小托尔斯泰的外祖父是一位军人,9岁时,他就专门记了一本《外祖父的故事》,把外祖父打仗的故事和其他非凡的经历都编成故事,记在本子上面。
眼看着小托尔斯泰进步很快,而家庭教师不能给孩子传授更多的知识,父亲便带着他到了莫斯科。大城市的高大恢宏的建筑物、车水马龙的热闹街道……这个与乡村田园截然不同的世界,使小托尔斯泰大开了眼界,幻想的翅膀进一步奋飞。这些,无疑增长了他的生活阅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智慧小课堂:
想象可以使我们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想象中去模拟成人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具有想象力的人,也有创造力。许多科学成就,都是基于想象。例如,古人幻想“嫦娥奔月”,后人才有探索月球的行动;古人幻想火药能把人送上蓝天,后人才有火箭的研究。
会转动的指南针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非神童。3岁时,还不会说话,5岁时仍不大会说话,即使开口说话,也说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别人的问题之前总要想一会儿,然后才回答。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医生建议把孩子带出去,让他在山水风光中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于是,父母便经常带着小爱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5岁的小爱因斯坦生病了。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说话,他也无精打采。为了让他高兴,父亲就送给了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孩子的小手捧着指南针,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他把指南针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小红针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觉得肯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里面。
一连几天,他都拿着这个指南针玩,病也似乎好了,可是玩来玩去就是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开始向父亲求助,缠着父亲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指南针怎么不会转动?它为什么只指一个方向呢?”父亲看着这个说话不利索的儿子,似乎感到了一丝欣慰,耐心地解释给他听。
就这样,小小的指南针,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记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父亲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幼时的家庭教育,使爱因斯坦养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里,他又是那样善良、虔诚,博得了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非常人可比,被誉为“神童”。
智慧小课堂: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一点,就很可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尊重和爱护儿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不尊重孩子的问题,那么这样的教育定是失败的。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这是由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决定的。小时候,我们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爱刨根问底,并勇于去追求真相。如果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