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爱心抚养我们,也我们也要用爱心回报他们。我们的职责,不止是让父母吃穿好、穿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也要给他们精神的安慰和团聚的快乐。有时,精神的安慰比物质的提供更重要。如果我们做到悉心照料父母的生老病死,再苦再累的生活也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
明明的哥哥拿出他的彩屏手机,给妈妈拍了不同角度的照片,并把照片打印出来。照片上,妈妈笑得那样甜蜜和幸福。照片的下端,哥哥还打出一行字——
祝妈妈生日快乐!
妈妈看着照片上的自己,回头问十岁的明明:“明明,哥哥给我送生日礼物了,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呢?”
明明使劲咬了咬嘴唇,想了想,说:“妈妈,我会有礼物送给你的。”
其实,明明早就想送件礼物给妈妈,却让哥哥占了先。
在幼儿园时,明明曾经送给妈妈一朵小红花,可现在她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再送红花就没有意义了。到底该送什么给妈妈呢?明明苦苦思索着。
明明请求爸爸:“爸爸,你告诉我,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爸爸说:“最好的礼物,就是最需要的东西!”
“噢。”明明想,“妈妈最需要什么呢?”
明明不明白,妈妈倒是最知道他需要什么。
明明病了,烧得口干舌燥,不等他开口,妈妈就把清凉甘甜的饮料送到他唇边;明明上课前才想起铅笔用完了,可一打开文具盒,样样都齐全……啊,明明需要什么,妈妈怎么都知道的呢?
明明苦苦地想,突然想起来了。妈妈平时不是常说“忙死了”“累死了”“烦死了”吗?看来妈妈最需要“不忙”、“不累”、“不烦”。可这些怎么个送法呢?
明明思来想去,终于有主意了。
从第二天开始,明明一早起来就扫地、擦桌子,干得十分认真;中午见妈妈蹲在地上洗衣服,他就不声不响地把小凳子送去让妈妈坐下;看见妈妈吃力地躺在床上,他马上给妈妈铺上被子……
不久,妈妈突然对爸爸说:“家里好像突然不那么忙,不那么乱、不那么烦人了。真是奇怪。”
爸爸笑道:“那是因为有人送给你了礼物呀!”
“礼物?谁送的?”妈妈感到不解。
“明明,是我送的!”明明在一旁高兴地说,“您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您‘不忙’,‘不累’,‘不烦’三件礼物。妈妈,这三件礼物还行吗?”
妈妈一把抱住明明,激动地说:“我明白!明明的礼物最珍贵!妈妈谢谢你!”
孝悌小课堂:
我们不仅要学会给父母送礼物,更重要的,是送给父母最需要的礼物。父母最需要的礼物,往往不是物质的东西,他们最需要儿女的孝心和安慰,我们的一声问候和体贴的关照,最能激起父母心中那情感的微澜。记住,让辛勤忙碌的父母得到心灵的慰藉,比什么东西都重要啊。
妈妈的宝贝
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卡妮娅走过来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将有一位富有的朋友来我们家做客,她将会向我们展示她的珠宝。”
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果真来了。金手镯在她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熠熠闪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对哥哥感叹地说:“她看起来真高贵,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人。”
哥哥点点头:“是的,我也这么认为。”
他们艳羡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戴任何饰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珠宝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
“你们还想看看我别的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
她的仆人拿来一只盒子并放在桌子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还有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
兄弟俩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要是我们的妈妈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后,自满又故作怜悯地说:“快告诉我,卡妮娅,你真的有这么穷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
卡妮娅坦然地笑道:“不,我有。而且我的珠宝比你的贵重多了。”
客人睁大眼睛,不相信地说:“真的吗?快拿出来我看看。”
卡妮娅把两个儿子拉到自己身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呀。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重要吗?”
兄弟俩对视一眼,幸福地笑了。
孝悌小课堂: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珠宝,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孩子永远是母亲心头最重的天平。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希望和安慰,是永远无法替代的爱。有了孩子,母亲的心最充实,最甜蜜,最快乐,最幸福,最有奔头。是啊,纵使拿一座金山去交换孩子,哪个母亲会答应呢?不过,要使母亲的“珠宝”更珍贵、更能发光,我们只有刻苦读书,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早日成才、成大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样的“珠宝”,会让母亲更引以自豪了。你说是吗?
老小孩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生活点点滴滴,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
老莱子已经年过七十了,但是在父母亲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有一次,他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明。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老头儿,特别逗人开心可爱。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地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的光辉。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欢乐。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父亲哈哈大笑,母亲一旁说着。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幷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孝悌小课堂:
老莱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为了让父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孝心在脸上
晋朝有个王延,表字叫延元,九岁时候就没有了母亲。他独自暗暗地没有声音的哭了三年。每每逢着了母亲的忌辰就要悲哭十多天。
他的后母待他很厉害。冬天时候。不给他棉衣穿。用了蒲茎和碎麻放在衣裳里面给王延穿。他的祖母就去问他,王延虽然晓得却也不肯对祖母说实情,并且一心一意服事后母,能够用和悦的面色去尽孝道。
夏天时候,他替后母扇着枕席。冬天时候用自己的身子,为后母温暖了被。有一回,正是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后母想吃鲜鱼。王延就沿着汾水边上走来走去,一方面敲着水里的冰,一方面哭着。忽然有一条大鱼跳了出来,有五尺长。他就拿了回家给母亲吃,吃了许多日子还吃不完。于是后母也就觉悟了,把王延看待得像自己生的儿子一样。
孝悌小课堂:
王延用和颜悦色事奉后母,尽量满足母亲的愿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父母的要求并非样样必须满足。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但不要对父母亲过分的要求持一味满足的态度。所谓鱼自己从水里跳出来,那是无稽之谈。万一满足不了,也应该告诉父母真相,让他们耐心等候时机。
继承父志
有一次,戚景通问儿子戚继光:“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
“对,你要终生记住这句话,认真读书,苦练武艺,才能为国立功,干一番大事业!”
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这时,父亲正埋头著一部兵书,有人劝他晚年要多置办些田产以留给后代,戚景通听了后对继光说: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给你取名继光吗?”
“要孩儿继承戚家军名,光耀门第。”
“继儿,我一生没有留给你多少产业,你不会感到遗憾吧?”
戚继光指着厅堂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技免饥寒;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他读了一遍后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产业,孩儿从没想过贪图安逸和富贵,我只想早些看到父亲将来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
戚景通听了心中十分宽慰,笑着对儿子说:“我这部兵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传给你,这是我一生的心血,将来你用它报效国家吧!”
戚继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戚氏兵法》说:“孩儿一定研读这部兵法,不管将来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也不会丢弃父亲的一生心血。”
戚景通在七十二岁时患重病去世。戚继光接到噩耗从驻防地赶回家奔丧。他在父亲坟上哭着说:“继光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为国尽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朝廷任戚继光为佥浙江都司,负责抗倭。他组织“戚家军”在六年中九战九捷,威震中外。他曾对人说:“我之能抗倭取胜,全靠我父亲在世的谆谆教诲啊!”
孝悌小课堂:
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儿女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总希望儿孙立志有为,做出大事。为了实际这个愿望,父母不仅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花费多少钱财也在所不惜,同时自己也苦口婆心地教育。当看到自己的儿女越来越有出息时,每一个父母都从心底里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欣慰。父母宁可自己吃的、穿的差一些,也愿意看到儿女的健康成长。所以,真正能让父母快乐幸福的,是自己的成就。能实际父母的愿望,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满足母亲的愿望
马家祥的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登登长城!这些年来,娘的这个心愿,马家祥一直惦记着。这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是他母亲88岁的生日。在这次生日前,马家祥早已下定决心完成母亲的心愿。由于娘有病在身,他担心再晚了,会留遗憾!
马家祥带着母亲来到北京,终于登上了长城。在长城上,很多中外游客看到他背着老母亲的场景后都十分感动,纷纷拍手称赞。当时,北京一所学校的中学生见此情景后,被他们母子俩所感动,将一面书写着“坚韧”字样的旗帜放在了他们母子后面。
孝悌小课堂:
为了完成母亲的一个心愿,马家祥租车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去了北京,背着母亲登长城、看天安门。这件事曾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好评。是啊,父母恩情重于山。如果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孝心真的不能等。这就是孝道。
让亲人含笑九泉
在一个中国特色的三代同堂家庭里,女主人公张文一是大学讲师、工会副主席。她与婆婆陆奶奶之间和谐之情,让周围的人无不赞美。
这个家庭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可这一家的经济基础并不雄厚,那笑是从哪里来的呢?
陆奶奶的小儿子大成参加工作不久,非常想买块手表,就在妈妈面前念叨:“妈,我想买块手表,钱不够,你跟哥嫂说说。”正说着陆奶奶看见儿媳张文一拎着菜篮子进屋了。小孙女高兴地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叔叔想要手表。”张文一说:“妈,这事我早就想过了,是该给大成买块表,买上海全钢的怎么样?”大成一听,高兴得抱起小侄女那个亲啊。陆奶奶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婆婆当过缝纫工,张文一就经常买些布料回家,让老人见了高兴。老人连声说:“我年纪大了,用不着那么多布料。”第二天,等儿媳下班后,老人把布料变成了成衣。衣服不是给自己做的,而是按照儿媳或小孙女的身材缝制的。
生活中也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一天陆奶奶用高压锅做饭,“砰”一声,锅盖撞到屋顶又砸了下来,把煤气灶都砸坏了。婆婆急得直打转,儿媳下班一进门,婆婆有几分不安地说:“我闯祸了……”儿媳上下打量婆婆说:“妈,没伤着吧?”“没有。”儿媳方松了口气。“东西坏了不要紧,再想法去买就是,没伤着您就好,您可别着急上火。”婆婆一听,脸上泛起了轻松的微笑。
陆奶奶逢人便美滋滋地夸儿媳:“自从我过了六十岁生日,文一就不让我干活了。可我闲着就心里不安。有时饭做糊了,菜做坏了,她也不说啥,家里大事小事,件件都跟我商量。邻居们也都说,我这老太太有个好儿媳,有福气。我知足啊。”从老人的笑脸上可看出她的欣慰和幸福。
这年,陆奶奶患上肺癌和骨癌,已到晚期,几家大医院都说没希望了。医生再三叮嘱:“骨癌病人最后是非常痛苦的。家里多准备些止痛药物吧。”张文一怎么也不死心。她到处奔波,找到了一位老中医,她尽可能满足婆婆的一切要求,讲一些高兴的事,转移婆婆的注意力。婆婆每天吃饭、睡觉、排便的详细情况,她都记在心里,每四天去找一趟老中医,按方子抓药,抓一次药花近百元不说,为一味药要跑几家医院。张文一这天在拿药的路上摔倒了,腿磕青了,手摔破了,可她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听说老中医治癌有效率高达63%,但愿婆婆在63%以内。天气越来越热了,丈夫说:“想法给妈联系医院吧。”她执意不肯:“妈这病一般医院都不接纳,住院很难坚持吃中药,营养也不如家里好。再说妈不知道病情,以为是关节炎,住院对妈会有压力。”张文一一直坚持自己护理婆婆。
有几天,婆婆想吃螃蟹。张文一跑了好几个地方,终于买到了。当一碗鲜美的螃蟹端到婆婆床前时,满以为婆婆能高兴一下,婆婆睁开那深凹的双眼,望了望说:“文一呀,真难为你了,我现在又不想吃了。”“妈,那你想吃点什么呢?要不吃饺子吧。”婆婆感动地点点头。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理,治疗,老人的病有所好转。婆婆说:“文一,你也有病,这一大家子都靠你呢。你可别病倒。”“妈,我身体不是挺好吗?”老人也疼儿媳呀!老人吃的是泻药,有几次控制不住,屎拉到裤子里,小阿姨不愿给洗,文一帮老人擦洗,老人总过意不去。“我没有侍候过你,怎好意思让你给我洗。让孙女去洗吧。”“妈,这是应该的,您帮我带大两个孩子,支持我工作,我无法报答您……”
不久,陆奶奶溘然长辞了。临终前一夜是张文一在医院陪住的。她给婆婆擦洗了身子。老人时常昏迷,但每当醒来总是催儿媳休息。老人睡过去了,她毫无骨癌病人临终前所经历的痛苦,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
孝悌小课堂:
陆奶奶是带着微笑离开人世的。这种微笑,饱含着对儿媳妇文一的满意和感激,饱含着对晚年的知足和幸福,也饱含着对人生的留恋和感动。如果没有儿媳妇的倾心照料和关怀,陆奶奶不可能活得这么久,也不可能活得快乐。可见,孝心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是赢得父母欢心和快乐的源泉。
元帅探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孝悌小课堂: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带着母亲朝圣
在印度中央邦贾巴尔普尔地区方圆数百公里,提起凯拉什吉力·布拉马查理,几乎无人不知。其实他既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商贾巨富,可他17年如一日,挑着双目失明的老母走遍印度朝圣的故事,使得许多村民早在心目中将他视为一位圣人。
布拉马查理的母亲柯塔克德维已年过花甲,生来就双目失明,由于老伴过世早,她只能与儿女们相依为命。10年前,她的大儿子和女儿也不幸相继去世。为实现母亲毕生的愿望——到全国重要的印度教圣地朝圣,孝顺的布拉马查理从1987年起就与母亲离家,踏上了全国朝圣的行程。他肩挑一根扁担,前后两个筐,一个筐里坐着母亲,另一个筐里放着随身行李,包括一个小炉子、饭盆,一块毯子,几件衣服,与印度教苦行僧一样简单。
17年来,布拉马查理带着母亲每天多是行进3~4公里,多的时候也不超过20公里,实在感觉累了的时候,就停下来在路边的学校或寺庙休息几天。母子两人现已走了6000多公里,足迹遍布中央邦、北方邦、安德拉邦、马哈拉施特拉和卡纳塔克邦。目前,他们正沿着国家高速路向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前进。按布拉马查理的计划,他和母亲将在2013年下一个印度教沐浴节到来时,在印度教的圣城瓦腊纳西结束整个行程。
前额撒着白灰,一脸胡须的布拉马查理,身穿传统印度教橘黄色衣服,让他看起来像印度教神话中的神仙斯瓦米。在印度教神话人物中,有一位名为什拉瓦那·库马尔的圣人,据说当年就是挑着年迈且双目失明的双亲进行朝圣,最终成为圣人。
一名住在班加罗尔城郊的村民深为布拉马查理的故事感动,因为“现在像他这样虔诚的孝子实在太少见了,从中也可看出他对母亲深深的爱”。沿途,不断有善良的人向他们母子捐款捐物,但柯塔克德维还是喜欢吃儿子做的食物,尤其是面饼。她激动地对媒体说:“我真庆幸养了个好儿子。”
柯塔克德维说,由于长途跋涉,她时常感到很累,有时候真想停下来回家去。布拉马查理也不否认路途的艰辛,但他决心继续走下去,帮母亲实现心愿,哪怕再花上17年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布拉马查理说,这不仅是神的意愿,他想通过此举告诉人们,“好好照顾你的父母,否则,将来你也会被你的孩子所抛弃”。
孝悌小课堂:
为实现母亲毕生的愿望——到全国重要的印度教圣地朝圣,孝顺的布拉马查理从1987年起就与母亲离家,踏上了全国朝圣的行程。他肩挑一根扁担,前后两个筐,一个筐里坐着母亲,另一个筐里放着随身行李,包括一个小炉子、饭盆,一块毯子,几件衣服,与印度教苦行僧一样简单。只要父母高兴,做儿女的就努力去做,哪怕吃尽了苦头——这就是孝子表达孝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