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不仅要关爱父母,更要敬重父母。敬长爱幼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父母辛勤拉扯我们长大,更应得到我们的敬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敬爱他们、处处礼待他们。即使父母并不在乎我们是否礼貌,我们仍要把他们当长辈礼待,当恩人敬重。父母的恩情大无边,只有用我们的温情才能抚慰他们的恩情。
香香的请帖
这天下午,妈妈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张漂亮的纸片,上面用红笔写着两个字——请帖,还有一行小字。原来是女儿香香留给她的。看着“请帖”,妈妈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花。
原来,香香的爸爸靠业余自学成了一名企业骨干,经常收到各种请帖,请他出席会议,或参加宴会。每天回来,爸爸总是把请帖送给香香,香香就把这些漂亮又精美的请帖收藏在抽屉里,为自己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
一次,香香接到爸爸送来的请帖后,就问妈妈:“妈妈,瞧爸爸多么了不起,您怎么就没有人送来请帖呢?”
爸爸连忙给她递眼色,然而已经晚了。
正在切菜的妈妈,手抖了一下,刀碰破了手指。香香惊叫起来,爸爸也忙放下手中的书籍,过来给妈妈上药,然后笨手笨脚地接过菜刀切菜。
香香看见妈妈的眼睛里,闪着泪水。
香香捧着妈妈的手指问:“妈妈,疼吗?”
妈妈摇摇头,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不疼,那你为什么哭呢?”香香有些不理解。
这时,爸爸把香香拉到一边,说:“香香,在没生你以前,你妈妈工作也样样先进,也是企业的骨干,常常得到奖状,接到请帖。可是,自从生了你以后,她常常为你请假,耽误工作。所以……”
“妈妈是为了我?”香香问。
“对,是为了你。妈妈早上叫你起床,帮你穿衣服,收拾东西,还要为你准备好早点,照顾你吃好,再送你上学,有时上班迟到了。中午,她又要赶回来给你做饭。晚上更要为你做各种各样的饭菜,让你吃得香,吃得好,晚饭后,再刷碗,收拾东西,哪有时间再顾工作上的事呢?”
听了爸爸的话,香香脸发烧,心发跳。她平时看惯了妈妈做这些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拖累妈妈,害得妈妈得不到先进,收不到请帖,还伤心地哭了。
从此,懂事的香香变了。清晨小闹钟一响,香香就起床,自己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晚饭后,她又抢着刷碗、扫地。后来,她又请老师教她做饭和炒菜。
今天,香香想给妈妈来个惊喜,所以上午向妈妈发了一封请帖,放学以后,马上回家煮了一锅米饭,还炒了一盘鸡蛋,又做了一个糖拌西红柿,让妈妈回来吃一顿现成的晚饭。她还暗暗下了决心:让妈妈接到很多很多请帖,比爸爸还多。
妈妈回来了,看到桌子上的饭和菜,眼睛里又闪出了泪花,是幸福和欣慰的眼花。
孝悌小课堂:
妈妈生育我们,又抚养我们,同爸爸相比,她们所讨出的牺牲也许更多更大。从怀孕到哺育,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顺利地生长,推辞了许多工作和活动,这无形中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和进步。对此,我们未必能够理解和体谅。我们应该像香香一样,感恩和体谅母亲所付出的努力,用我们的温情和爱心,回报母亲的恩情和牺牲。
孝亲爱民
孔奋是东汉人,少年时代,就遭遇王莽之乱,与老母和幼弟到远处躲避战祸。这一年,当地有一名将军叫窦融,请孔奋担任姑臧长,姑臧是当时比较庶的地方,孔奋任职四年,个有财产一点儿没有增加。
孔奋平时待母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检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妻子儿女随自己以普通饭菜为食。每天起床后,他头一件事就是到母亲房内问寒问暖,然后安排好母亲一天的饮食,让母亲吃好;到了晚上,孔奋不论多忙也要到母亲房中请安款,与母亲聊一会儿天,等母亲睡下再回到自己房中休息。
后来,光武帝下诏褒扬孔奋,封他为武都太守,孔奋爱民如子,嫉恶如仇,清廉公平,深受官民敬重。当地老百姓纷纷以他为榜样,修行捐操守。
孝悌小课堂:
有道是: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爱百姓;换言之,一个体恤百姓的人,也一定会体恤自己的父母。孔奋外爱百姓,内敬老母,体现了他的孝心和爱心。他一日复一日地问候母亲,伺候母亲,也体现了他的敬重之心。一个人在短期内敬重父母是容易的,但一辈子保持这份敬重之心,则是难得的。
文王敬父
周文王姓姬名昌,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孝敬父亲王季,每天去朝见父亲三次。
每天,在清晨鸡啼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后,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再去向父亲请安一次。
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原状。
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冷热。等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父亲:“您吃得怎样?”并且告诉掌厨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
那位掌厨的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孝悌小课堂:
孔子所提倡的“礼”,大都源于周朝,所以又叫“周礼”。在周朝,各种礼仪已十分完备,自上而下都遵守得十分严格,只是后世才乱了礼。孝道,就是周代最讲究的“礼”之一。周王之所以被称为周礼的践行者,是道德高尚的人,就源于他平日的礼仪风范是完美无缺的。
立志孝道
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
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
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
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爱地喊道:“参儿!参儿!快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
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
孝悌小课堂:
曾参立志孝道,源于他感念母亲的仁慈关怀和伟大之心。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对自己的儿女最无私,宁愿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如果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也会像曾参那样,做一名孝子。你说是吗?
为母辞官
东汉时候,姜诗为江阳县令。姜诗到江阳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每天变着花样为她做好吃的、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不久妻子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取了个大号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有天夜里,姜母做了个梦,梦见有个神仙告诉她,孝泉临江的水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经常用它洗眼,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陈氏醒来,把这事跟姜诗说了。姜诗是个孝子,不忍违了母意,当即挂印而去。姜诗是个清官,千里返乡,连辆车都雇不起,只好背上母亲,牵着小石泉,硬是一步步走回到孝泉来。
姜诗辞官回家后,家中日渐衰落,为了养家糊口,就在村里开了一个私塾,靠教书挣补点家用。三春在家中日夜纺织,料理家务。
姜诗有个姑姑,是姜文俊的妹妹,人称秋姑,曾经姜文俊做主,嫁给了刘姓人家,后来丈夫死了,就回到自己侄子这边来。姜诗给她盖了间草庐,天天送吃送喝,不厌其烦。
哪知后来,姜家连遭了两次火灾,日子本来就不宽裕,这下子更加难过了。对秋姑的供给,也就不比从前。秋姑非常不满意,就不断在姜母面前说庞氏的坏话,说她背地里咒婆婆,还偷着炖鸡吃。陈氏一开始不相信,想这个媳妇是难得的孝顺,哪能干那种事呢。可是渐渐地,就觉得儿媳妇不顺眼起来。于是,请人做了两个尖底桶,要三春一天两趟去江里担水回来。桶底是尖的,中途不能休息。但三春是个孝顺的媳妇,她就是再累也不抱怨。
三春孝敬婆婆,临江汲水,忍苦耐劳,毫无怨言,一番孝心传到了神通广大的太白星君耳朵里。星君决定亲自去考验考验。
太白星君出了天庭,看见三春来了,星君跳下马,上前说道:“这位大嫂,我的马跑了许久,渴坏了,能否给桶水给马喝?”
三春一看,就说:“好,就把后头这桶水给你的马喝吧。”
太白听了,问:“为什么不能喝前边的这桶水呢?”
三春答道:“我婆婆嫌后面这桶水不干净,前面这桶水留给婆婆,您多多包涵。”
星君眼睛一转,说:“马啊马,不干净的水你喝不喝?”马摇摇头。太白星君说:“你还是给前边那桶水吧。”
三春把前面桶里的水给马喝了。太白星君点头暗赞,果然是个好媳妇儿!于是他在路边折了根柳枝,迎风一晃,变成一根闪闪发光的金鞭,递给三春,嘱咐她说:“你回去后,将这根鞭子插在缸里,水用少了,提提鞭子,水就满了。”
这一段就是“太白赠鞭”。
孝悌小课堂:
丈夫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竟挂印辞职,千里迢迢着着母亲回老家;妻子为了遵从婆婆的要求,也受尽辛劳,毫无怨言,最终感动了神灵。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故事,却说明遵守孝道是天理。有时,父母做的可能过份了点,可能一时糊涂误解了我们,但这决定是我们不敬重母亲的理由,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母教难忘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他不仅多谋善战,而且是一个俭朴清廉的好官。
陶侃自小死了父亲,与母亲谌氏相依为命。谌氏非常贤德,对陶侃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注意勤劳节俭。陶侃牢记母亲的教诲,从小胸怀大志,虽然家道清贫,仍坚持学武修文,希望将来能够报效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后来,他被提拔做了庐江郡管理渔业事务的小官。他念起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有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吃,托人带给母亲。
有一次,他的衙门里来了一批干鱼,陶侃便拿了些托人带给母亲。谌氏从来人谈话中知道这是公物后,便不肯收,叫来人将原物带回,并写信批评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应该廉洁奉公,一尘不染,怎么能拿公家的东西来送我呢?你的做法违背了我的教训,不但不能使我快活,反而增添我的忧虑,今后可不要这样做了。”
陶侃读了母亲的信,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廉洁奉公,再不用公物送母了。
后来陶侃当了江夏太守,位高权重,亲迎母亲到官合同住,晨昏定省,十分恭顺。他淡泊名利,严遵母训,参加佐吏的饮宴,饮酒不过三杯,有的僚属劝他多饮几杯,他凄然多时才婉言答道:“我少年时曾因饮酒大醉误事,母亲规定我每次饮酒不能超过三杯。因此,我绝不能因为你们的盛情而违背母训。”
僚属们听了,都肃然起敬,以后再也不敢劝他多饮了。
后来,他荣升将军职务,地位更高了,但他仍能牢记母训,保持节俭的好习惯。
孝悌小课堂:
敬重父母,就要悉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当他们指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时,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听,牢记在心,不可以当成耳边风。即使是斥责,也是父母教育我们的方法。这正是父母对我们深爱的表现。若是说得不合理,也可以当做参考,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天底下最真实的。
王祥卧冰
王祥是晋朝的人,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跟父亲的父子关系。王祥不但受尽了委屈,后母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甚至叫他做一些没有办法做的事情。王祥非但没有和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的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他的作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的孝顺。
后母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所以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时值严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还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想了想脱掉衣服,开始在冰上凿洞,希望鱼能出现。冰天雪地的,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的衣服都脱掉了,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
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
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捕捉又大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黄雀飞到王祥的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的抓到黄雀。
他的后母不仅仅如此的要求王祥,更过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棵果子掉在地上。这简直是在鸡蛋里挑石头啊。然而王祥没有和后母大吵大闹。而是每到风雨,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王祥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
孝悌小课堂:
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能安然的度过。王祥本着一颗至诚的孝心,始终敬重自己的养母,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据说,后母在王祥如此的孝敬之下,也很惭愧,最终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这也是守孝道的必然善果吧。
为母引路
唐朝的崔邠,父亲叫崔垂,家里有三代不分家了,还同一镬子里吃饭。宣宗皇帝得知了,叹息着说:“崔家一门里面都是孝友的人,可以给天下的读书人家做着模范。”皇帝就亲自给他们写了“德星堂”三个大字。
后来崔邠中了进士,做了谏官。在朝堂里说裴延龄的奸佞,于是就因为忠直出了名。在元和年间的时候,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庙里的礼乐的官。依了从前的规矩,太常卿初治事的时候,一定校阅四部的乐班,任凭京城里的人毫不拘束的看着。崔邠接了事,就从家里出来,脱去了官帽,亲自引导母亲坐的轿车去看。当时朝官看见了的都避开道路,京城里的人觉得他们非常的荣耀。
孝悌小课堂:
崔邠做了官,不是独自去享受荣耀,要么耀武扬威,要么目中无人,而是为母亲的轿子引路,让母亲去观看乐班。相信没有人会说他不会做官,因为只要是为了孝敬父母,不管是什么人,采取什么的行动都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赏。
母子情深
鲁迅的母亲是一位饱受痛苦的女性。31岁时,她惟一的爱女端姑病死。37岁时,丈夫又一病不起,到她39岁时,丈夫亡故。从此,她陷入悲哀与困苦之中。社会的黑暗,家境的败落,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处在长子长孙的地位,又使鲁迅从少年起就分担了母亲的重担。鲁迅曾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因此,他一生对母亲都极为恭顺、孝敬。
鲁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但是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却妥协过。鲁迅在20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天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于是只好屈从母亲。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去了。”
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到母亲房间与她聊天。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鲁迅不但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得舒服。经济上并不宽裕的他,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后来他对许广平说,“至于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了,买了八道弯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会很不舒服的。”
母亲有时身体不适,鲁迅总是亲自陪着到医阮诊治,亲自挂号、取药。后来,他因工作需要离京南下,每月按时给母亲百元生活费,从不短缺。
除物质生活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西厢记》、《镜花缘》等优秀绣像小说,多半是根据母亲的爱好买来的,用以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创作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其母亲起居饮食、琐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见到他伟大的典范。”
孝悌小课堂:
伟大的人格,不仅表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也表现在对父母的态度上。鲁迅敬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位先贤的高尚品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停在口头上,也不必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照顾好自己的父母,理解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够了。
疆场敬母
1931年6月23日,李先念当选为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10月中旬,上级来了通知,要求县以下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加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为此,陂安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庙咀湾召开全县“扩红”大会。李先念第一个报了名。
出发的当天,新任县委书记郭述申派人买来一头肥猪和一大缸米酒,为李先念和参军的青年送行。将要开饭时,李先念被上级派来视察工作的人找去谈事,未能赶上同大伙一起就餐。细心的县委书记让人给他留了一份:一碗米酒和一碗肉汤。
部队就要远行了,李先念又想起了在家的父母。他对通信员说:“你辛苦一趟,给我父母捎个信,就说部队要远行了,我工作忙,不能向他老人家告别,让他们保重身体,不要为我担忧。我没什么送给他们的,顺便把这碗肉汤给他们带去。”
听说儿子参加了红军,又要远行,李母不顾通信员的劝阻,非要为儿送行不可。她急急忙忙来到庙咀湾时,李先念已带着队伍出发了。李母站在山坡上,眼望着队伍远去的身影,久久不肯离去。从这天起,红军的行踪、战斗的胜败、儿子的安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李母的心。
1932年8月的一天,人们传说李先念带领着红军打回来了,正在冯受二地区与敌作战。李母听说后,带上家里的全部积蓄——两块银元上路了。
李先念这时已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委,此时正率部与敌人打得难解难分。
“李政委,你母亲来了!”通信员跑到李先念跟前说。
李先念回头一看,母亲在弥漫的硝烟中正向他走来。他火冒三丈,厉声吼道:“娘,打着你怎么办?快下去!”李母望着两眼发红的儿子,凑上去,拍拍儿子身上的泥土,然后从衣袋中掏出两块银元,装进儿子的口袋,离开了战场。
军令在身,战斗结束后,李先念没能跟母亲话别,就带领部队转移了。途中,李先念发现口袋里有个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两块银元。他说:“这是我娘放的……”不禁潸然泪下。想不到的是,这次战场一别,竟是李先念与母亲的永诀。
孝悌小课堂:
两块银元,暗藏无限慈母情;一碗肉汤,体现一片孝子心。在如今,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环境,这一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在不寻常。
以忠尽孝
马本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者,是回汉各族人民敬仰的英雄、楷模。
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了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他与母亲商量:“国难当头,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能袖手旁观!”母亲赞成他的意见。于是马本斋领了村里一帮小伙子习拳练武,准备对付侵略者。
这年8月30日,是东辛庄人民最难忘的日子。上午,全村人不约而同都来到了清真寺。在高涨的爱国气氛中,东辛庄“回民义勇队”宣告成立,马本斋被推举当了义勇队的队长。站在一旁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本斋,大伙这样看重你,你可得好好给大伙儿办事啊。”马本斋听了点点头。
“回民义勇队”的旗帜竖起后,队伍越来越强大了。这年秋后,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队”开赴抗日杀敌的战场,打翻日军的军用卡车,阻击下乡骚扰的汉奸队伍……在斗争中,他听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打天下的队伍,只有八路军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于是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8月27日,趁“回民支队”转移时,敌人抓去马本斋的母亲,妄图以此来迫使马本斋就范。母亲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回民支队”,大家都纷纷要求营救,一向孝顺母亲的马本斋闻讯更是痛如刀绞。他回忆起母亲给他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情景,回忆月亲教育他为穷人拉队伍,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往事,心头涌起阵阵波涛。他对政委说:“请党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娘被抓走了,儿子心里是难过的,但是儿子照样打鬼子,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忠孝,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在敌人面前,母亲拒绝劝儿子投降,以绝食同敌人斗争,光荣牺牲。马本斋擦干眼泪,率领回民支队,发扬母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加英勇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战。
孝悌小课堂:
历史上,许多父母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他们给儿女的何止是爱,更是人格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养,他们尤其值得全人敬重和热爱。马本斋的母亲就是一例。马本斋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母亲,甚至说连累了自己的母亲,但他以忠尽孝,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孝子歌”。马本斋是可敬的,他的母亲更可敬!
真爱永存
苦痛会消失,唯有真爱永留心间。
父亲与我谈话时,他总是会先说一句:“我今天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爱你吗?”从这句话我能深深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已迈入老年,体力大不如前,然而我们父女间的感情却是一日比一日深厚。
到了82岁,他已有撒手而去的心理准备,而我也想让他早日脱离病痛的折磨。我们紧握彼此的手,笑着和对方告别,但眼中仍是忍不住充满了泪水。我说:“爸,等你走后,我希望能接到你报平安的讯息。”他笑说我的想法荒谬,因为爸并不相信世间有轮回转世,其实我也不太相信鬼神之说,但我的许多亲身经验却又让我不得不怀疑“另一边”的人能与我们相通。
所谓父女连心,当父亲走的那一刻,我胸中也能感应到他心脏病发作的瞬间。最令我遗憾的是,碍于医院的某些规定,我竟无法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握着他的手。
父亲走后,我整日祈祷能听到他的声音,每晚我期盼他能入梦来,但仍是音讯全无;4个月以来,我听到的只有亲友的吊唁。母亲早在5年前因老年痴呆症去世,失去双亲的我,即使已过中年,心里仍像孩童一样茫然无助。
有一天,我躲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一阵想念父亲的情绪又填满了胸口,我开始怀疑,是否自己过于殷切地期盼能听到他的声音。突然间,我发觉自己的神志敏锐异常,脑袋出奇地清楚,就算给我一长串的数字我也能加减自如,起初我怀疑自己是身在梦中,但我后来确定,这种感觉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原本混乱的思绪在脑中如水滴扰乱了静止的湖面,此时却异常的平静,我心中对这种改变惊讶不已,这让我领悟到:或许我不该如此强求想获得父亲的讯息。
霎时,我在黑暗中见到了母亲的脸——她在患病前那张充满慈爱的丰润脸庞:她仍是一头白发,脸上仍旧带着笑容。母亲的影像如此真实鲜明,似乎我伸手便可触及。她的模样一如从前,我甚至闻到她最爱用的香水味。她静静地站在我面前,一言不发。我有些纳闷为何我想的是父亲,出现的却是母亲,同时也对许久未想起母亲而感到些许愧疚。
我说:“妈,晚年的那场病让您受苦了。”
母亲轻轻地将头侧到一边,仿佛表示理解我的心思。她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微笑,然后清楚他说:“不过,爱是我所有的回忆。”说完她便消失无踪了。
房间突然一阵微寒,使我不禁打了个冷成。此时我深深感觉到,最重要的是我们曾对彼此付出关怀;苦痛会消失,唯有真爱永留心间。
母亲这句话点醒了我,直到如今,我还忘不了与她相见的那一刻。
虽然我一直没有父亲的讯息,但我深信有一天,他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面前,再说一次:“我今天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爱你吗?”
孝悌小课堂:
一个人活在世上,假如没有精神寄托,他该如何生活?亲子之爱,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不是常有母亲说“我是为了我的儿女活着”吗?因为有爱,母亲活的有滋有味,有盼头、有奔头;因为有爱,父亲才有创业的干劲和拼搏的勇气。而儿女对父母的爱,则体现在父母活时的孝顺和死时的怀念之中。正因为有了这些亲子之爱,才难系着一个家庭牢固的基础,温暖着亲人的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物质的东西将会付诸东流,而那充满着怀念的爱,则与日俱增地滋润着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