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魏帝李宏很烦恼。
朝廷里事务繁多。
一边黄河决堤,放滥成灾。
另一边又来了一个蝗灾。
百姓苦不堪言,民声沸腾。
户部上了折子,说了一大堆废话。
说白了就是要钱。
要钱!要钱!处处都需要银子。
居然要几百万银子。
要不是国库钱两不足,朝廷正是缺钱的时候,魏帝李宏未必会同意李轩的计划。
这件事情虽然赚的钱比较多,但是也有可能造成民怨。
只不过嘛。
要是百姓有所不满的话,就把太子拉出去。
说不定,还可以从他那里……
^0^!
咳咳,小孩子用那么多钱干嘛!
朕只是帮他管理一下而已。
魏帝李宏微笑着,喃喃自语的说道:“只不过,接下来你可要撑得住啊!”
次日,李轩回到东宫。
就听到宗卫程远,大声嚷嚷着说道:“殿下,殿下快摆驾去大理寺,今天咱们就去把大理寺给他砸个稀烂!”
李轩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皱起眉头说道:“出什么事了?”
程远大声的,说道:“殿下有人在大理寺把你给告了,大理居然接了状子,您说这可气不可气?”
“告我?告我什么?”李轩没反应过来。
不应该呀,太子的身份是不能有罪的。
为了保证皇权的权威性。
皇太子就算犯了什么罪,也会推到下属身上,会变成下属犯的罪。
就算有什么特别的大罪过,也只能是朝廷官员弹劾上奏魏帝。
大理寺又怎么可能会去接这种案子?
李轩眯了眯眼,说道:“这事,恐怕不简单啊。”
难不成是雍王他们出手?
不应该呀,以雍王李誉的智慧怎么会用这么低级的手段。
痕迹太过于明显了。
李轩想了想,说道:“程远不管他们告我什么?让钱乾再安排一些人去大理寺告我。无论什么罪名,找一些人证物证什么之类的,记住要在同一个时间点。”
“啊!”程远十分惊讶,不明白为什么。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罪行我看他们怎么告我!”李轩不屑的说道。
同一个时间,距离很远的地方发生了同一个人做的案子。
时间发生冲突了,就会变得很矛盾。
到时候……
大理寺。
大理寺卿刘端昨天接了状告李轩的状子。
至于说,为什么他有这个胆子呢。
那是因为他投靠了雍王李誉,刘端攀上雍王这个高枝。
那么他自然对李轩没什么好感,更何况现在可是与东宫斗争的关键时期。
现在有人告李轩,他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刘端高高兴兴的来到大理寺,就见两个大理正,都在他公事房门前焦急地等他回来。
刘端一看就知道他们有事,便一边走,一边趾高气扬的大声说道:“你们不在各自的值房在这做什么?”
“回禀寺卿大人,外面有人鸣冤。”一个大理寺正上前一步道。
“有人鸣冤,你们就该按例办理,等我干什么?”刘端走到跟前,威风凛凛的说道。
那个大理寺正,只得赔着笑道:“还不是因为案情牵涉甚广,我等不敢擅自,自作主张。所以还要请寺卿大人主理。”
“嗯。”刘端听了听,点点头道:“那我就去看看,真是没用的东西,什么事都得由我来做。”
刘端一进大理寺内,就看见忙里忙外都是人。
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刘端往堂上一坐,猛地一拍惊堂木,大喝道:“尔等有何冤屈,一个一个来说,本官会为你们做主的。”
刘端话音一落,正面众人就都乱喊起:“大人,小人有冤啊!太子殿下他抢草民牛田……”
“求青天大老爷为小民申冤啊!太子殿下……”
“大人……”
“啪”又一声惊堂木,刘端看着乱哄哄的大殿。
刘端满身怒气的,大声吼道:“肃静!把这些刁民的状子收上来,本官叫到谁,谁来答话。”
一瞬间,大堂变得安静起来。
大堂里的衙役慌忙把告状的状子都收了呈到桌上,刘端一份一分的拿起,一看之下不禁大喜,原来这些状子都状告太子李轩的。
看着这么多状纸刘端心里闪过一丝疑惑,但是,一想到这是告太子的,也不多想。
反正就算是冤案,也可以败坏太子的名声。
刘端一想到这里,内心就不禁狂喜。
寺正两人对视一眼,对刘端说道:“寺卿大人,事涉太子殿下我等不能轻易接他们的状子啊,若是有损太子的声誉,我们可担待不起。”
刘端听他们这么一说,心中的冷笑:有损太子声誉?我就是要损坏他的声誉。
刘端脸上却作出怒色,大声道:“咱们身为朝廷命官,主持朝廷法纪,就算是太子殿下乱了法纪也得受到刑罚!”
两个人寺正不敢得罪刘端,赔笑说道:“是,是寺卿大人!”
刘端看着那些告状的百性,他心中又有了一个想法。
可以带着这些百姓的去东宫。
等到时候无论如何,只要有百姓去东宫伸冤,太子李轩的名声就臭了。
东宫。
李轩坐在躺在靠椅上,薰儿给李轩捶着背。
而月儿在一旁喂李轩吃糕点。
突然一个太监进来,声音颤抖着对李轩说道:“启禀太子殿下,大理寺卿刘端带着许多人来到东宫门口,说是要为百姓伸冤,请太子殿下出——出去,对——对质。”
“混帐,太子殿下何等尊贵,刘端他是什么东西,竟敢到东宫来撒野,让我先出去揍他一顿,让他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程远说着就要去打刘端。
这个憨憨!
李轩翻了翻白眼,说道:“沈炼!你俩一起去,把他们赶走。”
沈炼行礼说道:“是!殿下。”
[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从三品。
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