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轻易放弃绝不是刘守光的作风,自己打不过,还可以请外援。
他给梁朝写过信,这会,朱温前辈已经入土为安,梁二代们正在搞内斗,家里的事都忙不开,实在没空理患难兄弟。
好在,刘守光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梁朝,他还找了一位热心大哥,这位大哥对中原争霸素来感兴趣,此人,契丹王阿保机。
狂妄的人总是天真的,刘守光竟然认为曾经坑过的契丹人会来帮自己,人家契丹人虽然文化水平低,社会发展落后,但并不代表人家心眼也原始。
向契丹派出使者后,刘守光叫来了爱将元行钦,交给他一个接头的任务:领七千骑兵到山北(燕山以北)招募士兵,准备接应契丹同志。
元行钦一去不复返。他倒不是投奔契丹或者投降太原了,弃暗投明的另有其人。
在北山放马招兵的元行钦接到了一个紧急情报:驻守在武州的高家兄弟叛变投敌了。
公元913年春某夜武州(河北宣化)
城内,是高家兄弟,自从当年高家三杰被刘仁恭陷杀之后,高家留下两个兄弟,大哥高行珪,小弟高行周。
而城外,是元行钦的骑兵团。
这一天的夜晚,武州城刚从一场激烈的城池攻防战中平静下来,疲惫的军人不敢休息,而城外的军队也没有任何放松的意思,叮哨的死守着城门。只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在城的黑暗角落里,上面放下一根绳索,有一个矫健的身影从上顺绳而下。从城上下来后,这个身影伏着身子穿过了敌人的包围圈,迅速向外跑去。
天将亮时,此人到达了目的地,晋营。
这里是晋将李嗣源的大营。李嗣源正在这一带为周老大清扫外围。
来人找到李嗣源,汇报了武州被围的情况,说出了他的请求。
吾愿为质,请发兵相救。
此人,正是高家老二高行周。这一天,武州已经被元行钦围攻了一个多月。城内粮食已经吃完。
对高行周的请求,李嗣源不可能不管,就在前段时间,他刚接受了高家兄弟的投诚,现在已经是自己人。
李嗣源率兵出营,他马上就要见到那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人。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元行钦。
元行钦是一个忠诚的人,他本来是接应员,弼马温,招生办主任。也没有接到进攻武州的命令,可在听到高家兄弟投靠晋营后,仍然领着兵马来夺城。
只差一点,他就能将城夺回来。
等李嗣源的部队一到,元行钦算了一下实力对比,实在是打不过,于是,他下了撤退的命令。
只是要往那撤?大燕国境内,除了大本营幽州外,几乎全挂着晋旗,而且李嗣源还有点不依不饶的意思。
追踪着元行钦的脚印,李嗣源一直追到了广边军(河北赤城县),再逃,就得跑到契丹的地盘了。
元行钦不愿背井离乡,他聚集众将,回马面敌。
无路可退,唯背水一战!
从人数上,元行钦明显处于劣势,但据说对方也不愿人多欺欠人少,李嗣源那边传过话来。
今日之事,何劳士众,与君抗衡以决胜负。
要单挑!甚好,打成一团像群殴,观赏性实在不高,放出这个话,要求为大家奉献单打独斗的是高家兄弟,出战的是高行周。
可当高行周挥舞铁枪拍马而出,要将高家枪法发挥光大时,却突然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差点醉卧沙场成一笑。
马蹶了。
可能高同学在新领导面前立功急切,杀出阵时,跑快了一点,马又不配合,猛的一蹶。高行周几乎当场就摔倒在地。
根据短板理论来推测骑将的能力,决定胜负的不仅是上面的人,还有胯下的马,这个道理朱友宁深有休会。
高行周努力控制战马,以免摔倒,可元行钦却没有公平竞赛的心情,一见对方露出破绽,拍马就上。高家要是从高行周这儿就断了,以后谁来娶赵太祖那位剽悍的妹妹?以后岂不遍举酒杯少一人?
关键时刻,还是得看老同志。
第一个冲出来的不是高行周的老哥高行硅,竟然是李嗣源,话说这一年,李嗣源的年纪已经不轻。
李嗣源急冲过来,替下了高行周。正迎面碰上元行钦,李嗣源挥手就给来捡便宜的人一铁挝。
说好是单挑,又跑出一个老同志,这让元从钦情何以堪。元行钦一个不备,差点中了李嗣源的铁挝。
那一击将元行钦吓得一身冷汗,他没想到这位中老年如此之猛,电闪之间,他很快做出了一个判断,此人霸气外露,近身搏斗胜算不大。
于是,元行钦拍马就走,拉开距离,然后回弓一射。
箭出,命中目标,箭头射穿李嗣源的大腿,直钉入马鞍之中。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元行钦的战术:扬长避短,以远攻定胜负。
元行钦是有这个底气的,史记其人:骑射绝众。可能骑箭术是其特长,但很快,他就会连哭都哭不出来。
所谓打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单挑又何尝不是如此,元行钦显然没有做足功课,对李嗣源所知甚少。
太原诸将,其实各有特长。以剑术论,似乎李存审专攻此术。以槊论,李存孝当排第一。以铁枪论,现在旁边站着的这位高行周家传高家枪法,虽然名头没有梁朝王铁枪的响亮,应该也有其过人之处。以铁挝论,周德威的背后一挝不讲规则不讲章法不讲道义往往出奇制胜,一招奏效。而以箭术论,老大李克用因为一目微眇,天然一副瞄准的样子,自然箭术超然众从之上。
李克用之下,排第二名的可能要数李嗣源。
史记:仰射飞鸟,控弦必中。
控弦必中对上了骑射绝众,这是两位神箭手之间的对决。
其实单论射术,只怕难分高低,但在沙场之上,绝不是技术决定一切,在技术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叫气场。
李横冲的气场自然不是元行钦可比的。
在被射中后,李嗣源连下场叫护士包扎都省了,抓住箭杆,用力一拔,鲜血从伤口处喷薄而出一朵血花。
拔出那根血箭后,李嗣源没有留作纪念(李存审有收藏这类东西的爱好),直接引弓就送还给了元行钦。
要玩箭术,老爹就陪你练练。
两位神弓手拉开了距离,像两个西部牛仔,玩起了对射。他们一共交锋了八战,前七次打完收工后,元行钦都用自己的身体赚回了一支箭。
屡次输在箭术上,元将军不改战略,也算是锲而不舍的榜样。而综观其一生,我们就会发现,元将军确有脑袋一根筋的风范。
然,终于在第八次,元行钦回馈了李嗣源一箭,又射中了李嗣源的大腿,总算保住了一丝颜面。
但也就到此为止吧。大概元行钦也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自己身中七箭,竟然没有一箭命中要害。
就算是一个只识弯弓弹棉花的普通百姓来拉弓射七箭,也未必射得这么慈悲。唯一的答案正是因为李嗣源的箭术精湛,才避开了元行钦的要害。
李嗣源已经起了爱才之心。
第八次交锋结束之后,他给元行钦写了招降书。
“彼此战将,不假言谕。事势可量,亟来相见,必保功名。”
大家都是武将,说多了也没意思,现在这个形势,你赶快来见我,我必保你功名!
李嗣源没有失望,没多久,他就在自己的营门口见到了将自己反绑的元行钦。
这对李嗣源来说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救了高行周,又七伤七纵降伏了元行钦,他成了这个世界最威武的人。
曾经有人说李嗣源打仗不要命,偏偏还有命,总是有原因的吧,比如他的保镖部队是不是很厉害?
答案:正是!
现在李横冲的身边是左青龙(李从珂),右白虎(高行周),前朱雀(元行钦),后玄武(石敬瑭),难怪人家成为白骨,他成为白头翁。
当然,这里面有个别的还没有正式出场,但总有一天会冒头的。而这个无敌之阵其实也没有维持多久。有一个人从他身边撬走了一个。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受降那天夜里,李嗣源大开篝火晚会,热烈欢迎元行钦加入横冲军。
李嗣源喝红了脸,然后,他走到元行钦旁边,拍着他的背说:吾子壮士也!
身征百战的元行钦被人拍着肩膀称儿子。
这一年,李嗣源已经五十,而元行钦史书未记,但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已经是公元907年刘守光从边境回归幽州时。估计这会在三十以上。论年纪,倒也算正常。
说这句话,李嗣源出自内心真诚的赞叹。可尽管如此,叫儿子这种事也还是考虑一下人家接受不接受吧。
估计元行钦的心里不好受,平白无故,一个人要当他爹。那时,他还以尴尬的笑容,李嗣源却还沉醉在新得悍子的喜悦当中。
可他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双方竟然站到了对立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李嗣源与元行钦相饮军营时,刘守光的皇帝生涯也就快到尽头了。
当日,皇帝刘仗以称帝的资源已经全部耗光,谋士们殉职的殉职,跳槽的跳槽,百姓们大多技术移民到契丹,大将不是成了俘虏就是成了叛徒。至于地盘,抬眼望天,比少年鲁迅的天空阔不了多少。
至于外援,刘守光也断了念望,去契丹的使者仿佛小母鸡入了狼窝,再没有音讯,据传言,使者已经在契丹成家立室,在那里给人牧马。
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一条不归路:投降。
可坑爹容易,称尚父容易,称帝也容易,但投降很难,比投胎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