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史书中的乱世段,有一个困惑是跟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样的:论武功,俗世中不知谁最高。
有人说,在朱温手下,李思安的单打独斗能力最强,抓敌人像老鹰抓小鸡,可又有人证明,有位叫王彦章的铁枪在手,所向无敌。还有人说,王重师老将军的功夫高啊,特别是长剑与铁槊上的功夫,估计没有人能超过他,而还有人说论长剑,只怕王重师也敌不过刘知俊,此人轮剑入阵,勇出诸将,还有一个外号:无敌王!
这样的好同志,放到西边对付李茂贞们实在有点大材小用,是时候请出来,送到最艰苦的战场上独当一面了。
在潞州夹寨大败的一年多以后,朱温决定将收复潞州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而就在朱温的命令发出不久后,太原的李存勖也接到了一封信,信里告诉这位太原新主人,只要出兵响应,兄弟我十天就可以收复洛阳汴州,拿下朱温。
夸这个海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温将授以重任的刘知俊。
刘知俊跳槽了!
正是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厮人却投敌卖国!
内讧
跟丁会叛变不同,丁会是爱唐朝惜李晔,而刘知俊是为了自保。
在收到朱温调动令的同时,他还收到了一封家书,家书是在汴州当禁军将领的弟弟刘知浣写来的。
你千万不要来大梁,一来,朱温就要将你的命!
刘知浣,朱温的亲军指挥使,在亲哥哥就要被提拔的关键时刻,他突然送来这么一封骇人听闻、坑哥前途的信,要么是吃错了药,要么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事实上,确是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关系到另两位朱温手下重量级人物。五代人物太多,这两位虽是重量级的,但惭愧,以前一直没安排出场。
那是公元九零九年的五月初五,朱温给驻守长安的王重师下了一个命令:卸任回洛阳,从新安排工作。
王重师,颍州长社人(今河南长葛县),一位元老级的人物。为朱温的大梁皇朝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颇受朱温器重。
至今军中还流传着王重师当年的英勇事迹。很多年以前,王重师跟着朱温攻打朱暄的濮州,猛攻之下,已经攻破一处城墙,可濮州守兵在缺口处堆上柴草,燃起大火,一时之间,火焰冲天,形成了一道火墙。这下,谁敢进。这边冲过去一只鸡,跑到那边就成火鸡,这边伸进去一条腿。到了那边就成了火腿。
那时,王重师同志刚刚负伤在野战医院治疗,听到消息后,一跃而起,取出毯子淋上水,蒙到头上,率领敢死队就冲进了火里。
榜样的力量无穷,很快,汴军跟上,成功拿下濮州。战斗结束后,王重师又添了八九处伤,最后由士兵背着回来,据说身上大面积烧伤。
朱温同志惊呼:濮州得不得倒不重要,差点让我失去重师啊!
王重师可称得上倾城之将。
而朱温安排接手王重师长安市长之位的人也是一位猛人,他叫刘捍,是一位客将,客将,拿枪的公关经理也。
朱温有许多客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敌人的思想工作,传达朱温的书信,这个工种很危险,要是碰到李嗣昭那样的,去了基本上就没想活着回来。
能活下来,还有名字的,那一般都是成功的业务人员。
所以,也不重点介绍刘捍了,反正颇受重视。为了填补王重师调回的空缺,朱温派出了刘捍。表面上,这是一个寻常的人事变动,可这里面,潜伏着隐患。
接到任命的刘捍上任了,到了长安的长乐驿后,下马,跑到驿馆里一看,空空如也,连杯热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接风洗尘酒了。
当然,长乐驿离长安城还有数十里地呢,刘捍又不是朱温,王重师犯不着这么远来相迎。
在长乐驿稍作休息,刘捍同志继续前进,一路上,冷冷清清,一直到了长安城的东门,还没看到相迎的人群。
这新领导上任,旧领导竟然不组织人民群众列队欢迎,这也太说不过了吧,刘捍同志的脸面挂不住了。
站在长安城门口,烈日将刘捍晒的满头大汗,而冷清的城门更像在嘲笑他。刘捍的无名的怒火已经升起:进去通报,让王重师出来。
这会,王重师正在长安城内休息呢,他早就收到了洛阳方面的信,知道最近刘捍要来接他的班。
来就来吧,对于中央来的刘捍,王重师没有半点隆重其事的意思,自己该吃吃,该睡睡,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交接工作,自己拍屁股腾位子就是。
有人通知:刘捍来了。
王重师穿好衣服,慢悠悠的前去见自己的继任者。
出来后,这位老将军大摇大摆,眼睛一翻:有失远迎,有失远迎,长安这点事就拜托兄弟。
这神情,不像是见继任者,倒像见自己的继承者。
说罢,王重师扬长而去,留下气得胡子直颤的刘捍。
王老将军血战无数,多少凶险的事情都经过了,但他不知道,最险恶的不是他冒着利矢穿过烈火冲进敌阵,而是官场上没有硝烟的较量。
死在战场,好歹能封个烈士。死在官场,说不定还得背个罪名。
而他这么不通人情倒是有原因的,他跟刘悍关系不好。为什么关系不好,史书没有记载。
他们俩感情不和,朱温是知道的。可这就奇怪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明知两人不合,为什么安排到一起呢?
朱温这样的安排是有目的的,朱温同志当代人精,虽然年纪大了,常分不清儿媳和媳妇的区别,但手下这点事还是拎得清。
因为王重师这些年经常不按时交分子钱(纳贡),朱温对老王相当不满,让刘捍去接任,正好可以清理一下账目。
来到长安后,刘捍立马展开了财务清查,可查了数遍,大失所望,王重师拖欠中央提留款的原因并不是贪了,而是长安本没有钱。
当日长安被强拆,有钱人都随李晔搬到洛阳了,这些年还经常受到李茂贞的骚扰,能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向中央伸手要救济款已经不错。
没从财务上抓到小辫子,刘捍表示相当遗憾,但很快,他明白了,条条大路通监狱,要办一个人,执著于真凭实证是不理智的。
思考之后,刘捍写了一封信交给随从,要他赶在王重师到洛阳之前送给朱温。他相信,这一封信送去,王重师必死无疑。
果然,等王重师回到洛阳,就接到了贬官外地的通知,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朱温的毒酒送过来了。
在那封信里,刘捍给王重师安了一个必死之罪:暗通歧邠。
刘捍同志毕竟长年活动在玩阴第一线,知道朱温的底线:绝不允许背叛。
而王重师的死跟刘知俊的背叛有什么关系呢?
王重师跟刘知俊的关系不错,这一年来,刘知俊身居西路招讨使,出差在外,经常挂靠长安吃吃喝喝,据记载,两人相处的很好,工作配合的也默契。
可在不久前,两人却突然办了一件不靠谱的事。
不久前,朱温让刘知俊会同王重师进军邠州,再夺凤翔。这两个地方可不是好攻的,李茂贞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怎么说都是老前辈家底厚。
收到命令,刘知俊选择了拖脱,借口没有粮草了,要先休整一下。
刘知俊不动,可王重师却动了,他是老同志,思想觉悟高,为老板流尽最后一滴汗,派了一支部队出击。只可惜大败而回,败了不重要,问题是王重师出兵之前没请示朱温。
会办事的不如会请示的,何况还把事情搞砸了。
于是,这两位的举动就有些异常,一个说没粮不动,搞消极怠工,一个动了却大败而归,玩积极怠工,总而言之是在坑领导。
而两人又几乎同时接到了朱温的调动令。
这么多巧合在一起,不由得不让人联想翩翩。
联想,并不总让生活更美好,有时可能会让人更纠结。庸人自扰就是这个意思,至少对刘知俊弟弟刘知浣来说确是如此,王重师一死,知浣老弟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哥哥会不会是下一个被贬杀的人。
当然,这件事里,不只王重师死了,王重师的族人也有难同当,一起被杀了。
要是哥哥走王重师的老路,那自己也得陪着上路。
思来想去,刘知浣越来越恐惧,这种掉脑袋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赶紧给哥哥写了信,叫他千万别来。
写完信后,刘知浣就琢磨着怎么逃出洛阳,好在会联想的人编个理由那还不跟大姑娘编个小辫一样。
他给朱温打报告说要率全族人员前去接哥哥光荣回京。
打完报告后,刘老弟内心忐忑,神曲已不能尽宣他的紧张心神。
很快,朱温批复了:准!
刘知浣长出一口气,领着一大家子出了洛阳,出城后一路向西狂奔,简直是胜利大逃亡,当年唐僧师徒取经普救众生也没他们这么猴急。
但这位老弟算是把哥哥给坑了。这只是他坑哥二重唱的第一唱。
朱温根本就没有杀刘知俊的打算,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虽然史书上说朱温同志晚年干了一些鸟尽弓藏的事,但实质上杀的都是屡犯错误的(也有像王重师一样被诬陷的)。毕竟他的革命事业还没有彻底成功,仍需同志继续努力的。
在朱温对刘知浣的态度上就看出来了。要是真有杀刘知俊的心,那能让刘知俊的家属出洛阳,早就剥夺人身自由了。
接到弟弟警示信的刘知俊决定奉行江湖语录:信蠢弟,得永生。
刘知俊不愧为一名猛将,打仗时雷厉风行,就是反叛也不是第一次干,自然是轻车熟路,他很快找到造反路上两个关键点:长安与潼关。
长安城内的刘捍是朱温心腹,潼关是朱温西进的要塞,只有掌握了这两点,造反的前路才会有一丝光明。
刘捍同志的未来没有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