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临近辩论赛时,李欣才匆匆地去网吧看了些辩论的视频,搞清楚辩论的规则,压力有些大时就告诉吴婷婷说“要不换你去吧”
吴婷婷说“唱歌可以我去,说话的事情,还是交给你比较好”
实在是没有比李欣更加适合的人选了。
差不多搞清楚了规则,还记了几个歇后语以后,李欣和大家进行了一次赛前练习。
张秋阳说“你还是打四辩论吧,知道你不喜欢背诵”
四辩往往是一个组里的最强实力,无论是总结式的发言,还是在自由辩论环节中的快速反应。
至于那些立论点,摆事实的背诵过程,脏活累活交给一辩,二辩去做吧。
“秋阳还是了解我的,理解我的”李欣欣慰地想
这样的集体活动,已经在对于论题的研究中,让李欣从窒息的屈辱感中喘过气来,
人一忙,就会忘记悲伤。
除了在停下来的时候会有些寂寞感,李欣觉得这个活动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晚上夜深人静想象着和喜欢的张秋阳并肩作战的样子。
到了比赛前一天,大家演示地表演了明天要说的话,要发表的内容。
轮到李欣的时候她却一言不发,
她不想发言,她不想在这样的场合里把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在李欣眼里,张秋阳不但是己方辩友更是一位观众,一位十分在意的观众。
既然是观众,又怎么能够提起把节目内容提前给透露呢给他?
所以无论队友怎么说“你赶紧把稿子说一下,我们帮你指出哪里需要改进”
李欣就开始装傻,一言不发。
李欣当然想说,而且还是大说特说,只不过不是在这样一个狭窄的教室里,而是在辩论赛的赛场上,穿着白衬衫,下面是评论老师,全场座无虚席,然后在张秋阳旁边气势磅礴,势如破竹。
可真到了赛场上,李欣又将是怎样的表情。
论题是“学生阶段应该是尽可能发展爱好,还是以学习为重”
那晚李欣抱着这样的课题入睡。
临近比赛的前三十分钟,李欣早早的到了赛场,拿出之前写好的笔记开始背诵起来。
这天李欣果然还翻出了皱皱巴巴的白衬衫。
等到秋阳一群人来到,李欣已经背诵了许久了,差不多把台词背熟,虽然皱巴却也正式的衣服,李欣心里迎来了久违的神采奕奕。
自己光鲜亮丽的模样在脑海里重复了无数遍,主持人的说词就像外语一样没有进入李欣大脑。
李欣明明是一个有广泛爱好的人,但是却是论题的反方。不过也无所谓,辩论就是把白的说成黑的嘛。
“下面辩论赛正式开始!”
一番走神以后,李欣听到这样的话,“辩论开始?!”
作为四辩其实还有很多准备的时间,己方一辩早已经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突突突的将论点立得漂漂亮亮。
对方也不甘示弱,几乎相当的能力进行立论的回击。
到了第二阶段,攻辩环节,张秋阳是二辩,一个实而不华的小结快速收尾。虽然没有什么亮点,但李欣的眼里却满是小星星。
可能秋阳本人也觉得自己的发挥似乎没有太好,这给自由辩论环节中的李欣带来很大的压力。
对方举出爱因斯坦的例子,说“爱因斯坦年幼时就不局限于课本里的学习,而是对于课外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李欣便说“爱因斯坦从汉斯国逃到米国,无论是汉斯国还是米国都与我国有很大差异,我华国自有国情在此”。明明是在偷换概念,却提前说上一句“对方辩友多次偷换概念”
这招应该是李欣自创的“恶人先告状”
对方立马反驳
“这个是知识爆炸,高速信息的时代,课余的爱好有利于帮助学习得更加广泛更加充分,对方辩友是不是局限于课内的知识和考试呢?请对方四辩回答”
很显然这是一个“精准打击,主动引申”的招式,对方着实有勇有谋,觉得这招运用得惟妙惟肖。
只不过李欣快速反应,说“自己没有否定业余爱好对于学习的价值”甚至用上了前几天背的一个歇后语“你们是没牙的老太太嚼牛筋,白费口舌”
其实李欣什么也没说,只不过是运用了一个万能句型和歇后语。
但是观众是买账的,他们不会在乎你的说的价值和意义,只要足够犀利,足够幽默,就足以赢得他们的心。
显然李欣是成功了的。
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和呼声,李欣坐了下来,看着下面分明有些熟悉的面孔。
有初中的班长,有儿时的玩伴,有卓越之人才,他们为李欣喝彩着,投来仰慕的目光。
一个人活在世上是需要他人的认同的,这是受尊重的欲求。
李欣等这一刻已经太久了,她想起了炎炎夏日在渔城打工和寒冬腊月在河里摸鱼的父母,想起来班主任这些日子的手动施压,想起来了从美国回来的富贵,以及就坐在身边的张春阳。
“我需要这些笑容。我需要这些掌声。”李欣心里暗暗地想
再次面对对方的回击,已经回答两轮的李欣终于得到的了休息,张春阳主动出击,为李欣拦下对方的再次进攻。
看着张春阳的背影,李欣竟然凭空的出生出了几分安全感,被喜欢的人保护何其幸福。
内心发出“有你真好”的感叹
有敢于担当的张春阳,有能说会道的李欣,有观众拍手起哄。
这边越打越猛,越大气势越汹涌,对方自然是节节败退。
只见对方四辩显然不敌李欣,开始语无伦次起来。
辩论赛接近尾声,轮到李欣做一个总结性发言。
运用起了,曾经在电台里听过的例子: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他是要和世界分道扬镳的叛逆滑板少年,如今却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里,每天把不同的人送进不同的风景里,自己却停留在相同的风景里。只在乎奶粉的价格,不在乎滑板的新样式”
“过于重视爱好,而忽略书本知识难道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
李欣演讲般的终结也许并不够完美,甚至还有很多卡顿和词不达意,甚至把“滑板少年”说成了“吉他少年”,可是却让人觉得那样真实。
李欣不一定打动所有人,至少让张春阳觉得“这个女孩子有点东西。”
这就够了。
比赛结束以后,李欣和队友们坐在观众席,看接下来的辩论比赛,很明显精彩程度少了许多,观众也纷纷离场。
大约过了半小时,等到老师做好评分,果不其然,念到了李欣一组的名字,
全场又一次沸腾起来,其中李欣和张春阳便是沸腾的焦点。
李欣一瞬间颅内高潮,对于她来说参杂在这场比赛里的情绪有很多,在受人排挤的初中生活,在家乡封建落后的陋习里,或是现在这位戴着眼镜的班主任,她自信几乎一度被摧毁,没人相信她能够重新起航。
不光是赢得比赛,更是别人的尊重。
李欣红了眼角,哽咽着欢呼着,压抑的低吼,就是对情绪最好的释放。
这个几乎丧失凝聚力的班级,几乎丧失自我认同的李欣,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比赛,李欣甚至都忘了,忘了自己有多久没笑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