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手电换了新电池的缘故,我们所看见的这条墓道也显得清楚起来。只见这是一条相对宽阔的墓道,我步测了一下,居然有五米来宽,这在一般的春秋战国墓中是极为罕见的。墓道的结构为青色墓砖垒就,上面遍布着青苔地衣,甚至还能见到一大片的水渍浸在上面。墓道里面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子霉味,不太好闻。最吸引我眼球的,是这条墓道尽头的那一道汉白玉石门,我拿着手电直射而去,白色的石门很是惹眼。
我和浑牛背起了地上的包,打算在这条墓道里看看再说。鬼宝的那袋花生现在也被他吃完了,此时正粘着我,用一只小手抓着我的裤管,就跟一个管大人要糖吃的小孩一样。我看着他憨态可掬的样子,不由得哭笑不得,这下麻烦了,看来以后别想甩掉这个小家伙了。
由于这条墓道地下水渗透过于严重,所以这些壁画的绘色已经斑驳一片,看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了。倒是那些铭文,还十分清晰,不过这些文字形态怪异我认不出来,有可能是彝族文字。
枣儿身上有着一半彝族人的血,况且她又在彝寨里生活了这么久,我想她必是认得的。于是就把手电交给她,让她看看那墓墙上的铭文有着什么意思。枣儿欣然接过手电,顺着墙根慢慢地往墓墙上看去。
从我们站立的这个方位来看,墓道的右墙是壁画,左墙则刻满了文字。但毕竟那墓墙是泥砖磊就,且年代过于久远,所以铭文有很多的地方也多有残缺。
枣儿看了半晌,迟迟没有说话,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状。浑牛在一旁被枣儿的这副神态弄得肠子都痒起来了,不由得问道:“我说枣儿妹子啊,这墙上头写的啥子内容,你给翻译翻译嘛,啷个还藏到起哟!”
枣儿这才回过神来,转过头来问道:“十哥,你真的很想知道这上面的内容?”
听得枣儿她这么一问,我一时有点没反应过来,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不能知道这墙上的内容?”
“也不是,”她又转过身往墓墙上看去,“这上面记载了一个奇怪的传说,我估计和你的爷爷有着莫大的关联。”
“我爷爷?”我急忙问道,“那这墙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但枣儿她却并没有马上告诉我那墙上铭文的内容,而是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听十哥说过,你的爷爷似乎看起来不催老吧?”
“对啊,”我点了点头道,“我爷爷今年过了中秋节就满九十岁了,但他看起来就像五十多岁的人,我从小就是爷爷一手带大的,他外貌为什么不显老,我也一直不太明白。”
“这上面说的还是戮野王的事,”枣儿转过头来看着我说道,“不过据这墓墙上的文字记载……”
据枣儿说,当年戮野王成名之后就受到了当时蜀国国君的重用,封为戮野王,诸侯级别。最后戮野王快满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就大不如从前了,他所领导的那支骁勇善战的雇佣军在打仗时也开始出现败绩。于是他就倾其余力寻找一个传说中的东西,最后还真给他找到了。于是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了变化,迎来了第二春,也就是说他身体出现了奇怪的新生能力,能够一直长高。最后迎来了他戎马生涯的“黄金期”,身材变得异常魁梧,瞬间拥有了无穷的神力,他的这支雇佣军又一次声名大噪。直到秦国一统天下之时,戮野王的这支军队又被秦国给招了去,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于是秦始皇就想将蜀地这一块划为戮野王归他管辖,但那戮野王却并没有要,而是说自己授予天命,终有一天会无名暴卒,希望带着自己的部下回到小凉山归隐。但秦始皇却没有同意,要戮野王继续为他效命。终于有一天,戮野王暴毙于马上,最后才受秦皇应允,葬回了这座小凉山的戮野王宫里。
听枣儿解说完以后,我脑海里显现出了那一位叱咤风云的戮野王形象。不过对此我有一点很是不明白,于是便问枣儿:“那传说中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竟然让那戮野王能够‘枯木再逢春’?”
枣儿指着墓墙上的好几处说道:“这上面也没写,不过却频频出现这两个字!”
我和浑牛急忙把脑袋凑了过去,只见枣儿所指的那几处虽然我们认不出是什么字,但均是两个相同的字。
“那这两个字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喃?”浑牛在一旁也是字认得他,他不认得字的样子。
“这是彝文你们当然看不懂了哦,”枣儿指着墓墙上,一字一字认真地说道,“这墓墙上频频出现的字,翻译过来就是‘地鉴’这两个字。”
“什么?”我一时甚至怀疑是自己听错了,“枣儿你再说一遍,是什么字?”
“地!鉴!”枣儿字正圆腔地说道。
这一次我听得清清楚楚,绝没有错。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距今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地鉴”?这个“地鉴”我原本以为和摸金、搬山、卸岭、发丘四大掘墓门派如出一辙,都是发死人财的盗墓人。可现在看来似乎不仅仅是一个盗墓门派这么简单,料想当年我爸,以及现在有可能已经下到这座古墓里的爷爷,和这个所谓的“地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鉴?”浑牛在一旁很是怀疑,“我说枣儿妹子,你莫是看错了哇?我历史虽然学得一摸不硌手,但基本盗墓的门派我还是晓得的,要说地鉴咱们村就有,就是看地的风水先生。”
“我估计这个所谓的‘地鉴’,可能就是那个戮野王所寻找到的东西,”枣儿继续往左边的那堵墓墙深处看去,“我们村中甚至传说那戮野王活到了两百岁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枣儿话说到此处突然停止了,我正想问她怎么了时,只见她正拿着手电看着一处墙角。我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条墓道的尽头,现在伫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那座汉白玉石门。不过现在枣儿的注意力却没在那座石门上,而是独自拿着手电,对着那门边上的墙角不知道在看什么。
我顿时好生好奇,就绕到枣儿脑后往墙角边上一看,只见那墓砖上面被人刻着歪七扭八的痕迹,那些划痕是用刀子在情急之中划出来的,但我实在看不出那到底是一种符号还是文字。
“这是什么啊?”我看枣儿研究得那么仔细,便不禁问道。
“啊?”枣儿猛地回过头来,满脸抑制不住的惊恐,闪烁其辞地说道:“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看起来觉得奇怪而已。”
我不曾想到枣儿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令我微微感到差异。可她立马也直起了身子,不再去看那处墙角了,我便也没再问她。
我让浑牛把他那只手电拧亮,拿了过来,走到这座汉白玉石门前面,开始研究起来。
只见伫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门,足足有一扇防盗门的高度,宽有两扇防盗门并排起来宽,跟我们村子里大祠堂的门差不多大,俱为两扇合开。现在这扇石门双门紧闭,想必门后装有自来石。
自来石在中国古代墓葬中并不鲜见,但这在当时属于皇家机密,怕流传出去失去作用,其实自来石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古人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端制作成球状,又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处的相同部位,雕凿出一个表面突起的槽,再在门内中轴线不远的石铺地面上,凿出一个前浅后深的槽来。关闭石门前,人们先将那根有相当宽度的石条,放在地面的凹槽内,并慢慢让其前倾,使之与石门接触。人从地宫中撤出后,石条借助其本身倾斜的压力和门轴轴端的“滚珠”作用,直到它的顶端落在两扇石门的那个凸槽内,这样一来门就能在里面封闭。大墓很多都是这样的结构,早期的盗墓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在这门前无功而返或者强行破门的有很多。例如当年东陵大盗孙殿英就干过这蠢事,在盗掘慈禧陵的时候,因不懂门后自来石的奥妙之处,地宫第一道石门就是用蛮力打开的。
不过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后来盗墓人们就琢磨出了这门的破法,发明了“万象钩”,万象钩就是专门对付这门的工具,只要深入门缝,一个巧妙的推压,自来石就会移开,这门就打开了。不过这次我可没带这东西来,我依稀记得爷爷的那口箱子好像有一柄可以折叠的万象钩,不过我们现在可是在这座古墓里头,上哪儿弄去?
“我估计咱们要歇在这儿了,”我看着眼前的这具汉白玉石门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门后可有自来石顶着呢。”
“自来石又是啥子名堂劲?”浑牛在看着这门问道,“我就只知道自来水,没听过自来石。”
“自来石就是你家杵门的那根棍儿!”我懒得和他细说,言简意赅地对他说了一句,随后就又俯下身仔细地研究起了这座石门。
“唉!唉!”此时浑牛突然又拍了拍我肩膀,“你小媳妇呢?”
“小媳妇?”我转过头不解地看着他,“你说谁啊?”
“就是枣儿啊!”浑牛似乎有些急了。
“她不就站在我后面嘛!”我没好气地说道。
“你转过身来看看!”说完浑牛就把我整个身子给掰了过去。
随后我就发现事情不对劲了,我用手电扫射了整条墓道,哪儿还有枣儿的人影?
枣儿竟然凭空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