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坊,位居皇城之外,洛水南畔。
因着坏境宜人,精致优美,京中勋贵高门,有很多便将府宅安在此处。
这其中,有一座占据了足足半坊之地,看着形如宫殿的巨大府宅,便是宁王府。
宁王杨淮幼年学武,少时从军,虽然不过才二十余岁,但在军中却已经待了有六七年之久,其中大半时间坐镇边境,率军抵御外敌,故而在军中素有声望,朝野内外也是皆有威名。
自从离军归京,距今已有两年。
这两年里,宁王杨淮虽然也收敛了一些锋芒,但依旧意气难掩,渐渐的便在周围聚起了一股势力,推着他往争嫡之路上走去。
杨淮心中本也有着不甘。
说起来,他只比太子小了不过三日。
论起文采,他或许要比杨洪稍逊几分,但若说起武功韬略,他又远在杨洪之上。
二人一文一武,本就是难分伯仲,两人的母亲也同样都是妃位,凭什么只因为杨洪比他早出生了三天,便可以为太子,他就要称臣,一辈子,甚至是子子孙孙,都要被杨洪压在脚下?
这怨气一直便有,故而在杨洪被册为太子之后,杨淮几乎立刻便请旨离京,远镇北地边军之中,为的就是不和太子见面,不愿意俯首称臣,直到两年前其母妃病重,这才赶了回来。
正因为其心中有着怨念,所以,当门下之人拥着他和太子开始争权时,他便也顺水推舟的踏上了这条难以回头的道路。
两年光景,他和太子处处争锋,凡事都要较个高下,不过因着两人都有约束,一直不曾出格,也没有闹出大事来。
而杨淮也是渐渐看清了,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置之不理,甚至还有纵容之意。不管皇帝究竟是作何想法,但这纵容之举,都是不免让他的心中升起某种期望来,行事也越发张扬。
杨淮承认,他偶尔在深夜未眠之时,确实也曾经想过,若是太子杨洪有朝一日突然死了,局面会是如何?皇帝会不会直接册立他为太子?
但这也只是夜半难眠的一段杂思妄想,杨淮从未当真,也未曾深入考虑,至于为此而筹谋策划,那就更没有了。
只是,太子遇袭案的突然爆发,却让妄想照入了现实,直接将他牵扯其中。
当日太子在外遭遇刺杀的消息刚一传回来,杨淮便有了不好预感,等到听闻司马畅被擒,左领军卫被围,他的心中就更加不安了。
他和司马畅之间并没有关系,甚至都没有直接接触过。
他虽然桀骜,但该有的忌讳,他还是知道的,原本在军中也就罢了,既然回了京城,身为已经被封王的皇子,自然不能和领军大将再有太多私交。
不过,在京中流传的,说是京中诸卫军的将领们都倾向于他的那些言语,他其实也都知道。
这种张口就能来的流言,没有办法澄清,当然,他也没有想着澄清。
这本也无碍,便是皇帝听到了这些没根没据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眼下出了司马畅的事情,再回头去看这些传言,就成问题了。
特别是司马畅也在这流言之内,麻烦就更大。
世人总要给司马畅的谋逆之举找一个理由,而扶助宁王杨淮为太子,显然就是一个最好的动机。
所以,这风波一早便卷到了宁王杨淮的身上。
宁王自己清楚,根本没有这回事请,但三人成虎,抵不住人言可畏。
故而一向张扬的杨淮,这几日也选择了深居简出,为的就是避让,本来想着等事情水落石出,落在他身上的风波自然就会化解。
只是他不曾料到,水落石出还没有等到,他却已经先一步陷得更深了,中书令卢庆牵涉入案的消息传来,简直要让他惊倒!
……
此刻,据消息传来,已经足足过了一整天。
时间已经入夜,但宁王府的北书房中,依旧是烛火通明。
这是宁王杨淮和亲信商议机要之事的地方,平日里,偶尔也会有灯火彻夜不息的时候,但氛围却从未如今夜此时这般紧张过。
此时这北书房内,除了宁王杨淮之外,汇聚的全是府中亲信与智囊,朝中亲近往来的官员,却是一个也没有过来。
杨淮其实也理解,风波正盛,正当敏感时节,此刻出入他这宁王府中,即便真是忠心,也是不智。
但知道归知道,心中却依旧少不了还有芥蒂。
只是眼下形势,让他也没空去多想,只是冷声向手下人问道:“卢公府上情况如何了,可探听了清楚?”
一个家臣看了看左右,见无人出头,只好硬着头皮出来答话:“回王爷,早便派了人去了,只是卢公府上现被绣衣卫和禁军给控住了,实在不好接触。”
“废物!又不是让你们把卢公劫出来,只是探问一下府中情形,就这般难么!”
杨淮一拍桌子,那家臣当下就跪下了:“是,属下无能,请殿下责罚。”
不仅是他,便是其余家臣也一起跪下。
杨淮看了心生烦躁,不由的喝骂道:“都给我滚出去,一个时辰,再没有消息,就都别回来了!”
家臣们称是,一个个惶恐着离开,顷刻间,偌大的书房内,除了杨淮之外,便只剩下了三人,一个年轻剑客,两个中年书生。
年轻剑客名叫顾流城,年二十余岁,面色清冷,穿着青衫,怀抱着一柄长剑依着堂柱而立,藏于阴影之中。这是杨淮的近身亲卫,出身云鼎山藏剑山庄,剑术高绝,有当世第一块剑之誉。
此外是两个文士书生,一个三十余岁,一个五十余岁,皆是杨淮的幕僚。
年岁较大的那个,名叫王文崖,四十五岁考中进士,又等了三年,结果被朝廷授予了一个下县县尉之官,杂务操劳、前途无望。
这王文崖虽说科举有些蹉跎,但确有几分本事,恰逢宁王杨淮率军过境,王文崖便毛遂自荐,得了杨淮认可,于是干脆就去了职,从此做了宁王幕僚。
而那稍年轻一些的书生,名为章秋子,面上还带着黥印,被披散着的头发所半掩住了。
这章秋子却不是周国之人,而是出身燕国。杨淮镇边时曾和燕国交战,攻破过一座府城,章秋子当时被囚于死牢中,后被杨淮放出,自此就留在了身边。
这三人,都是杨淮的心腹,一直颇为倚赖。
眼见家臣们都散去,书房之中,只余这三人留下,杨淮心中烦躁之意被强压着稍稍收敛,看了眼他们,长叹口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卢公从不曾跟我说过有什么筹划,好好的怎会涉案……两位先生可有什么教我?孤现在头绪纷杂,实在是烦躁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