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御书房
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慎仁帝端着香茶细细地品着,透过杯中袅袅盘升的雾气,他注视着龙案前喋喋不休的老太师,一脸若有所思。
莫非人一旦上了年纪,都喜欢唠叨个不停?
太后如此,皇后也是如此;史部尚书如此,眼前的老太师也是如此。甚至年纪轻点的忠勇侯萧正也是如此。
哦,是了,忠勇侯现在是忠勇伯了。前任忠勇侯努力地把自家的门楣降了一格,唉,真是不肖子孙啊……
肤可不像他忠勇侯老萧,自登基以来对国是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作出的决策既快又准。这些年整个帝国上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绝对没辱没先帝祖宗们的寄托和信赖。
嘿嘿,最重要的是朕一直喜欢沉默似金从不爱唠叨碎嘴。看来肤的年纪还不大身子更是棒棒的,或许还能再战个五百年。
慎仁帝喜滋滋地胡思乱想着,听着顾老太师絮絮叨叨的话也不觉得厌烦。
“陛下,老臣觉得这套识字之法全帝国推广后实在是大有可为,于帝国大有裨益……陛下,陛下?”
顾老太师皱着眉头喊了几声,见慎仁帝依然目无焦点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见怪不怪的他只有无可奈何地暗暗长长叹了口气。
说话这慎仁帝什么都好。每天的上下朝准时,对待政务兢兢业业,折子的朱批精细及时,也从不随意大发天子脾气,还能听取臣子的各种建议。此外帝王生活还坚持勤俭节约,守规自律,实在是位不可多得的仁帝。
不过他有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喜欢漫无天际的走神。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走神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
一个个臣工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组团偷偷私下询问过太医有关情形。
得知情况后的太医们俱是如临大敌,借着皇后的帮忙寻了个机会仔仔细细给慎仁帝检查了遍身体,结果并没找到什么异样。
臣工们再三确认后这才放下了心,慢慢地对慎仁帝不时的走神也就习以为常了。
毕竟身为帝王也是要休息的嘛,在某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上走走神,可以理解。
顾老太师这样一想,气得花白的胡子都在打着哆嗦。
这可是老子花了几个通霄精心写出来的折子,绝对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里面的内容有理有据,操作性极强。这政令一旦实施,在未来的史书上绝对会重重留下一笔……
嘿嘿,要是上面坐着的家伙是本太师的儿孙,先打断左腿再打断右腿,然后让他用手在祖宗牌位前表演倒立,地上再撒些雄黄……
老太师在心里快意恩怨。
又过了一会,连咳了几声的顾老太师见慎仁帝还没回神,只好瞪了几眼站在一边的贴身太监赵怀德。
赵怀德虽然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却是一直不错。一身赫红色的内务袍穿得端正,整天笑咪咪,让人一看就心生好感。
收到顾老太师的提示,他迟疑了下才笑咪咪俯过身去,小声喊道:“陛下?陛下,顾老太师还在等陛下您的指示呢?”
赵怀德一连喊了好几次,慎仁帝这才回过神来。
“啊,太师还在啊?”慎仁帝尴尬地咳了几声,笑道:“这些天里各地的奏折繁多,朕忙得膳都来不及用……刚才说到哪了?你继续。”
顾老太师边假着看手上的折子边翻了个白眼,朗声道:“回陛下,老臣刚才说到拼音识字法。”
“对对,拼音识字法。”
慎仁帝连连点头,低头往龙案上老太师呈上来的折子一看,眼角跳了跳,心就累了几分。
这什么拼音识字法写得这么厚,这到底是递给朕的折子还是外面酒楼书间的戏文?这得写了多少字啊。
顾老太师一看慎仁帝又是走神的前奏,急得声音又提高了些。
“陛下。先秦时期嬴制定书同文车同轨,缔造了我们整个夏民族的强盛及认同感的开端,其一统六国更是被誉为千古一帝之始皇帝。”
慎仁帝点点头,腰挺直了点态度端正了些,他问道:“始皇帝之功绩世人皆知,不过和眼下的折子有什么关系?”
顾老太师松了口气,回道:“回陛下,始皇帝之功无人能敌,不过后世帝王也不是只有仰望。据老臣估计,陛下面前的折子同样能让陛下与始皇帝一样名垂青史。”
“是嘛?太师在这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慎仁帝不敢大意,连忙端起那厚厚的折子仔细地瞧着。
顾老太师连忙趁热打铁,道:“回陛下,始皇帝规定了世人书同文车同轨,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发现字同音的重要和紧迫性?”
“字同文、车同轨,字同音?”
慎仁帝眼前一亮。他飞快扫了几眼折子上面的内容。奈何折子上字太多,他一时找不着重点,只好迫不及待地问道:“这就是字同音?”
“回陛下,折子里所奏报正是字同音。”
“其过程老臣已经在太师府的数十幼童中作过测试,简单可行。各种数据折子中一一真实可查。日后这字同音若是在整个帝国推广开来,届时四海子民的沟通将不再是障碍。”
慎仁帝眼睛更是发亮。身为帝王,几乎一瞬间他就了然这字同音的重要性。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吧,慎仁帝登基后的第二次科举。
新帝新气象,帝国权力交接平稳导致四方边境的异动平息,放开手脚的帝国处处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那次科举恰逢其会,幸好的是那次科举也是人才倍出,一时喜得慎仁帝大展眉头。
那个最出色的举子叫什么来着?
慎仁帝想了好大一会儿才想起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