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到马木农场的时候,宗庆后看到这里的景象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这里虽然离上海不远,可却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宗庆后开始很不适应。后来他想通了,痛苦的经历可以磨炼自己的心志,既来之则安之,何不在这里大干一场呢?定下心来的宗庆后事事争先,凡事都抢着干,尽管瘦小,干的事情却一点也不轻。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宗庆后健壮了不少,还成为了“上山下乡积极分子”。这里的书记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小伙,并考虑保送他上大学,不要把才能窝在这个小地方。
上大学一直是宗庆后的梦想,当初由于家庭原因而错失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对他来说有些遗憾。这回眼看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宗庆后心中充满了欢喜。可是这件事由于马木农场的停办而夭折:由于农场的基础设施太差,上级部门作出了停办农场的决定。农场的停办使得宗庆后无法圆他的大学梦,却给了他另一番际遇:马木农场的成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宗庆后被安排到了绍兴茶场。绍兴茶场的位置距离杭州虽然近了一些,可是依旧属于偏远的丘陵地区。宗庆后在这里的工作主要是种茶、割稻、烧砖,和在马木农场一样枯燥。
好在宗庆后那时候年少有激情,心事不重,在绍兴茶场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忘记了错失大学的遗憾。他暗自下定决心,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融入这里的环境,让工作的热情将自己点燃。由于是刚到茶场,这里的工作程序还不熟练,不能完成烧砖的工作,宗庆后被安排的工作是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把砖坯和砖块从窑场拉到堆砖的地方。一个来回虽然也就五里多路,但一天来来回回不知要拉上多少趟,自然也就不轻松了。每天收工的时候,他都是汗流浃背、四肢酸软,恨不得立即躺到床上美美地睡一觉。这样的生活虽然单调,可是对于个人品质的培育却是很有好处的。
尽管生活得清苦,可是宗庆后总是充满了激情,在工作中更是勤劳肯干,这种品质的形成和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庆后家庭并不是很富裕,可是出身知识分子的父母对于宗庆后的教育并没有减少,尤其是对于他道德品质的塑造,这也养成了宗庆后“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宗庆后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了英雄崇拜的情结,对古时的英雄豪杰非常仰慕。当得知自己的先祖是宋时抗金名将宗泽的时候,他更是增添了无限豪情,希望可以和先祖一样,驰骋疆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宗庆后小时候的偶像是他的先祖名将宗泽,在上山下乡那几年时间里,他深受******思想的影响,******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思想对宗庆后的影响是一生伴随的,也是他日后创业过程中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指南。在他眼里,******思想不仅仅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法宝,更是人生哲理的最好体现。
此时,宗庆后正处于青春热情的年岁,这个阶段对于新思想的接受度是异常强烈的,形成的思维模式会影响一生。宗庆后这个时候有了******思想理论的浇灌,可以说对他以后的人生路是有莫大帮助的。******思想为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思想之门,透过这扇门宗庆后看到了深刻的人生。自从捧上《******选集》,他就放不下了,为了有更多时间汲取当中的营养,宗庆后要求调整茶场的工作。好在有个机会,茶场让他担任了生产技术调度,宗庆后自己支配的时间也就多了,读书的时间也相对充裕了。******思想在他心目中有了新的高度,“农村包围城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思想都深深地扎根在宗庆后的心里面。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宗庆后却浑然不觉,他以阅读《******选集》的方式沉浸在伟人的精神世界里,以一种敬仰的心态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精神营养。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宗庆后读到:“不要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就去调查,等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这些看似平实却充满了哲理的论述,简直令宗庆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从那时候起,“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调查研究”的理念便深深地刻进了宗庆后的意识之中,并且成为他日后在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的主要工作方法。当他在《反对自由主义》中读到“革命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的时候,对“一个团队中为什么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意志”便有了深刻的理解,一种极富主见的行事风格也由此逐渐形成。伟大领袖******,真真正正地成为宗庆后发自内心崇拜的偶像。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宗庆后以伟人为榜样,锻炼着自己的体力和心志。或许是心中的杂念甚少,宗庆后接触的东西更为纯粹,这一时期他变得成熟了,减少了心中的浮躁,思维更加宽广。其实,宗庆后对于具体内容的学习还不是最重要的,最为可贵的是他将理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相结合,培养出隐忍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这也是成就伟业最需要的品质。
就这样,宗庆后在上山下乡的岁月中度过了十四个春秋,昔日的青葱少年已成为成熟的中年男人,宗庆后把自己最美丽的年华留在了山区的土地上。正是这段时间的积淀,酝酿着宗庆后体内巨大的力量和不甘平庸的精神。
“**********”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神州大地,知青返城,百废待兴。看着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宗庆后正在考虑着自己未来的出路。这时候,大批的人涌进城,城市的压力非常大,居住、就业、供应都十分紧张,在杭州很难找到一个接收的单位,宗庆后暂时回不了杭州。
家里也在为宗庆后回城的事情忧心,宗庆后此时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在传统观念里早就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家人为了让宗庆后在当地早日成家,特地为他打造了一些家具,用于筹办婚事。当家人将家具运到宗庆后面前,宗庆后有些哭笑不得,自己还没有成家的想法,家人就替自己瞎操心,真是白忙活。不过这番心思着实让宗庆后感动,家里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还把家具运过来作为自己结婚的彩礼,自己更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为家里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宗庆后已经三十好几的年纪了,可是结婚对他来说还是奢侈品。一般都说,成家立业,可是在宗庆后的眼里,只有立了业才能够成家,“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事业还没有确定方向,他是不会建立自己稳固的家庭的。
其实在绍兴茶场的那些年里,宗庆后并不是没有机会谈恋爱,曾经不止一个女孩子对他流露过爱慕之情。可宗庆后对待感情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看什么都不是只看眼前,而是要看得长远,不能一时兴起耽误彼此的一生。既然自己不想永远留在那里,既然不可能跟她们成家落户,那就不能耽误了别人。只是为了排遣一时的寂寞而玩弄感情的事他是绝对不能干的,他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是宗庆后的爱情婚姻观。
饱读了中外哲史和名著的宗庆后,在实践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内心世界早已历练得不是一般的坚强。他从伟人******历尽千难万险的革命道路中悟出了忍耐的意义,汲取了坚持的动力,作为指导自己人生的价值指南。他不相信自己会在山里窝上一辈子,哪怕前途一片灰暗迷茫,他也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也坚信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金子总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宁愿忍受一时的寂寞,放弃暂时的欢愉,只为自己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