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时候,自己决定去农场
十几岁的小伙子敢自己出来闯天地,就显示了一个有志少年的魄力和毅力。宗庆后沉淀出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品格,为他日后建立他的商业大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宗庆后的少年时代和当时大多数的孩子一样,生活简单,天真烂漫。阅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宗庆后,也曾幻想做一个革命的英雄人物;了解了宗族的光荣传统后,也想像先祖宗泽那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由于出身于传统知识分子之家,宗庆后的家族在解放后中落,生活也变得清苦。宗庆后本想报考师范学校,走教师之路的,可他的家庭成分不是贫下中农这一条件断了他的这条道路。一扇门关闭的同时会开启另一扇窗,农场的艰辛之路为他之后的事业奠定了底色。
宗庆后小时候家庭条件非常艰苦,这也使他养成了一种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每当看到家人艰苦的劳作,自己又没有太大的能力来改变这一现状的时候,宗庆后总会有一种隐痛与不甘。这时候的宗庆后还在上小学,他觉得上学不能够对家庭状况的改变有帮助,就产生了辍学养家的念头。可是父母还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宗庆后的学业维持到了初中毕业,而家中小妹的离开使得他再也无法安心求学了。
宗庆后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妹,他想妹妹的降生应该可以给家里面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可是事实就是那么残酷,当时宗庆后家的经济已经到了难以维系的状况,迫于生计,父母要将刚出生的妹妹送给别人抚养。这件事给了宗庆后很大的打击,看到自己美丽可爱的妹妹被送走的场景,宗庆后有一种生离死别的痛楚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年少的宗庆后成熟得比别的孩子更早,更能体会到人世间的变化无常和悲欢冷暖。
宗庆后初中毕业以后本来想要考取免费的师范生,这样不仅可以帮家里省些学费,将来还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教职人员。可是现实又一次打击了他,就因为宗庆后的家庭“成分不纯”,父母在国民党政府有过任职,他不符合报考条件。这回宗庆后不再勉强他的学业之路了,早点儿进入社会也可以早些赚钱养家,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踏上社会后,宗庆后先后学过修汽车、卖过爆米花、打过零工等,可是都不长久,不是嫌他年纪小,就是收入太不稳定。不过这些并没有使宗庆后灰心,他觉得自己是个大活人,要力气有力气,要吃苦也能吃苦,肯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
当宗庆后进入了马木农场之后,他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看书,不断地充实自己。正是这种爱学习的态度,让原本就很看好他的农场书记对他有了更大的期待,并主动要保送他上大学。这让求学之心未泯的宗庆后大感欣喜,他对上大学有了很大的憧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在前途有些许希望的时候,农场却出现了危机。马木农场由于长期拖累国家财政,并没有相应的收益,被停办了。宗庆后的大学梦没有实现,他也要离开自己奋斗了一年的地方,被安置到绍兴茶场去了。
尽管在马木农场的一年时间里,宗庆后没有开阔多少视野,增长多少见识,然而却是很重要的一步。十几岁的小伙子敢自己出来闯天地,就显示了一个有志少年的魄力和毅力。宗庆后沉淀出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品格,为他日后建立他的商业大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内向的男孩,内心却是狂野的
当生活向我们泼冷水时,要更加坚强地面对,这样磨难就会变成财富和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小时候的宗庆后尽管看起来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越是埋在心里不外露的东西越具有爆发力。聪明的人往往不会恣肆张扬,而是把力量埋于心中,遇见强敌时再奋力出手,一击即中。
宗庆后祖上家世较为显赫,可是后来家道中落了,并且由于家庭成分的“不纯洁”,宗庆后的家庭显得非常落魄。尽管宗庆后的父亲是个国家邮递员,算是“铁饭碗”,可是日子并不好过,在阶级斗争风起云涌的20世纪50年代就被安排到乡下改造去了。这样的环境使得宗庆后小时候比较沉默寡言,看起来有些腼腆内向。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宗庆后不一般的性格。由于父亲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下放到乡村去“改造”,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母亲身上。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出身于知识分子世家,受过高等教育,当时在杭州的一所私立小学教书,仅凭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母亲对宗庆后的教育格外严格,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差,可是王树珍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宗庆后。家里面的顶梁柱在外面接受“改造”,将来的命运未卜,因此王树珍对宗庆后有着很大的期望。据说有一次,宗庆后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零花钱,因此看到小伙伴吃零食就一直看着。正好被王树珍看到,王树珍立刻把宗庆后叫回家,给他和他的弟弟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看到别人吃东西,要立刻走开,不许看着别人吃东西。从此之后,宗庆后恪守“人穷志不穷”的道理,养成了“贫贱不能移”的骨气。
转眼到了宗庆后入学的年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把关很严,教育对一个人的将来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教育,是塑造人格的重要一步,因此要格外重视。为了能给宗庆后相对较好的教育环境,尽管当时家庭生活条件不好,母亲还是舍近求远,将宗庆后送到了杭师附小就读。杭师附小师资较为雄厚,办校正规,教育严格,是一所有很好学风的小学。宗庆后带着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来到这里。他十分珍惜在杭师附小学习的机会,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还是学生干部。宗庆后的表现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因为懂事得早,他在同学中就好像一个大哥哥,表现得很谦和友善。
可孩子总是天真烂漫的,宗庆后对未来的理想生活也有着种种的憧憬。宗庆后话虽不多,可是有一种天生的干劲与冲动。他喜欢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光辉形象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英雄的种子,他也渴望成为一名实现自己伟大价值的英雄人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宗庆后阅读了更多的书籍,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宗庆后佩服他们的忠孝节义,崇拜他们的大义凛然。岳飞、文天祥等人的名字时常出现在宗庆后的脑海里,他渴望也能像古代的豪杰一样,投身沙场,报效祖国。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一言一行,点燃了宗庆后狂野内心的力量,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上了厚厚的底色。
当宗庆后听到母亲讲述宗族的光荣历史,并且知道先祖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时候,他顿时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之情。为此他还特地详细地查阅资料,了解自己这位祖先的光荣事迹:宗泽生于浙江义乌,少小家贫却是胸怀大志。当时朝廷腐败,宗泽仕途并不顺利,直到31岁的时候才应考及第。可是由于宗泽性情耿直,很快就得罪了朝中显贵,于是给了他一个馆陶县尉的闲职。后来,宗泽还做了一些地方县令,为民请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只是仍不受朝廷的赏识。1126年,金兵入侵,国家危难,宗泽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河北义兵都总管,率领麾下将士大破金军,护国有功。宗泽不仅善于带兵,而且善于用人,后来的抗金名将岳飞就是宗泽提拔的。后来,金兵犯境越发严重,却是拿镇守开封的宗泽没有办法,不管组织怎样强悍的部队攻打都被宗泽挡了回去。宗泽的英名流传天下。宗泽看到复国有望,上书皇帝返还京师,恢复北方失地,可是一直都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为此宗泽郁闷成疾。此时朝廷的主和派已经占据上风,收复故土希望渺茫。宗泽愤懑难当,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依旧不忘北国疆土,连呼:“渡河!渡河!”这是一个英雄日暮时的呐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遗憾和对英雄的追思。
宗庆后为有这样的先祖而自豪,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宗庆后心中升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正面积极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引导是成功的催化剂。宗庆后在以后的生活中,总会把先祖作为楷模,这样就能够把内心的力量唤醒,成为前进的巨大动力。
生活在一个饱受争议的家庭里,有磨难,也有成长,从中可以更早体会人世冷暖。当生活向给我们泼冷水时,要更加坚强地面对,这样磨难就会变成财富和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小时候的宗庆后尽管看起来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越是埋在心里不外露的东西越具有爆发力。聪明的人往往不会恣肆张扬,而是把力量埋于心中,遇见强敌时再奋力出手,一击即中。
不再犹疑,就是用这个名字
宗庆后有主见是出了名的,有时候甚至表现出一种独断专行。这一点有时候会被人所诟病,说是不民主的表现。可是宗庆后依旧我行我素,他的这种自信是对自身眼光的了解,也是企业能够高效率运作的体现。
宗庆后有主见是出了名的,有时候甚至表现出一种独断专行。这一点有时候会被人所诟病,说是不民主的表现。可是宗庆后依旧我行我素,他的这种自信是对自身眼光的了解,也是企业能够高效率运作的体现。“娃哈哈”的名字就是在宗庆后的坚持下采用的。
娃哈哈营养液诞生在1988年下半年。当时在宗庆后的带领下,生产车间、生产设备都调试到位,营养液的生产即将开始。此刻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摆在宗庆后面前,就是这种即将投入生产的口服液还没有自己的产品名称和商标。对于企业的名称自己内部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可宗庆后没这么做,他的做法是进行报纸征集,将这个权力交给广大的市民。这不难看出宗庆后的高瞻远瞩,这样的策略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相当新颖的,广告征集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能够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加深消费者印象,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广告宣传。
于是,宗庆后联系到《杭州日报》,将口服液的名称征集信息大幅刊登出来。果然,这一举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积极踊跃地投来自己的应征作品。宗庆后看到后非常兴奋,马上组建一个临时评审小组,对作品进行分析筛选。在激烈的讨论中,各组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也有不同的意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宗庆后先是看着大家激烈的讨论,并不发表决定性意见,可能是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作品呈现在他面前。尽管各种名字五花八门,也不乏文采飞扬的,可是宗庆后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当一个工作人员报出了“娃哈哈”这一个参选名称的时候,宗庆后的眼神有些异样。大家听到这个名称时无不忍俊不禁,有的甚至开怀大笑起来。大家都说这个名字真土气、很幼稚。可是这时候,宗庆后却突然发话:“嗯,娃哈哈,这个名字好,哈哈!”人们眼中都产生了质疑与不解,不太明白宗庆后选择“娃哈哈”的原因,这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很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入宗庆后的法眼。
最后宗庆后坚持用“娃哈哈”这三个字作为产品名称,尽管有人觉得不太合适,可宗庆后依然坚持这个选择。“娃哈哈”这几个字首先进入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有些俗,文学性也不高,可宗庆后不这么认为,他对“娃哈哈”非常满意。他认为,“娃哈哈”中的每一个字都有韵母“ɑ”,这是一个人最初接触的字母,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字音,容易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娃哈哈”这一名称洋溢着一种喜庆,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的心理诉求;而且这种口服液的大部分受众是儿童,“娃哈哈”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娃哈哈》是每个孩子都会唱几句的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样会产生无形的亲和力,会拉近生产商和消费者的距离。综合上述原因,宗庆后认为“娃哈哈”这一商标对于市场的契合度是很高的,对于企业和产品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于是不久后,“娃哈哈”被正式注册成为商标,这也标志着“娃哈哈”作为一个产品的正式诞生。为了防止类似产品的假冒,宗庆后又对“娃娃哈”、“哈哈娃”、“哈娃娃”等十几种类似商标进行了防御性注册。就这样,娃哈哈营养口服液开始走向市场。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娃哈哈”名字的趣闻。据说在“娃哈哈”品牌成名多年以后,有位测字的先生为宗庆后道破了“娃哈哈”名字的玄机:“女”字旁,意为有女人的鼎力相助;双“土”字,是说根基扎实;四个口字则是说闲言碎语不断;三个字都是九笔,也就寓意了娃哈哈事业的长长久久。这番解释所谓算命预言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可是若把它作为宗庆后事业成功的因素也未尝不可。宗庆后和“娃哈哈”一起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是业内值得称道的品牌,也有“娃哈哈”不小的功劳。
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决定应该是自己的
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和精神领袖,这样的企业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团结一致向前冲。宗庆后便是这样的领头羊,引领着大家走向未来。
宗庆后的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和不少的创业人一样,宗庆后是白手起家,家业都是靠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从最开始的校办工厂到娃哈哈饮品霸主的发展历程,也是宗庆后个人奋斗的发展史。宗庆后从领导决策到基层营销,可以说是企业生命力的灵魂。我们从宗庆后个人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就是一本成功做企业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