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被舍友吐槽电脑桌面,乌七八糟的图标将近占据了屏幕的一半,终于决心整理。
害怕删除东西,总以为在未来的某天会再度想起,还会有用。于是上个学期已经发给老师的各科作业还躺在桌面上,以及去年编辑部的电子版报纸,还有在网上随手保存的图片,林林总总。还有一个文件名为2016.1.19的文件夹,我努力想这是什么日子,实在想不起,或许是放寒假之后的第一天?
小心翼翼地放着,不敢轻举妄动,就像不敢随意触碰的往事。
当把屏幕整理到剩下几个常用的图标之后,顿时轻松。也许之前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总想摆在桌面想着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北京的天气不是很好。保定的同学发消息说他们那出太阳了,而我们还在微博上刷着各种吐槽雾霾的段子。
觉得自己颜值不高的同学要趁这几天雾霾赶紧相亲找女朋友啦。
出门上班,没走几步回头发现家没了。
骑自行车出行以为自己在坐飞机腾云驾雾。
并且乐此不疲。
来北京的第二年。第一年七大姑八大姨祝贺考入大学,时光打磨,到现在早已没有了当时和伙伴说“你知道嘛我要去北京了耶”的热情。大一时有人调侃,来北京之后可以用“雾”来总结这里的生活,一是雾霾严重摧残着我们的身体,二是白雾茫茫看不清前方的路。
雾深不见路。
差不多辞掉了编辑部的工作让给新生来做,唯一所在的社团只剩下文学社,越来越懒得加入什么部门。每天看书听音乐偶尔写东西,在微信QQ微博和朋友互动几句,然后是期待周末可以出去参加什么活动,趋于平静。
双十一的时候趁打折,把文学社师兄们推荐的书都买了回来。总觉得双十一买点东西才好。
(二)
最怕被人问道“最近在看什么书啊”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在看《谁的青春不迷茫》会不会被说有点矫情,如果说在看夏茗悠又是不是被说太有少女心。实际一点的那本《新版日本语》工具书也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
前几天去王府井书店参加夏茗悠的读者见面会,本来是想去听听夏茗悠说这些年写作的心路历程,结果见面会变成了签售会。满屋子的人,一个男生站在一群女生中间实在诡异。然后我就逃掉了。
来大学这么久,出门的机会却很少。学校管理严格,每天集合后走队列去上课,时间被大片大片地占据。总是有人支配着我们,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什么事该怎么做。集体生活,穿一样的制服,听一样的课,走一样的队列,跑一样的五公里,还有毕业后差不多一样的未来。就连期末考试前都会有人把题库发给你说,把题库背好就OK。
高中时最恨的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高中的时候对于未来种种幻想,全都成了奢望。
可是你的幻想不会自己向你走来。
后来我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不再排斥爸妈希望我走的未来。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业余时间有自己的爱好。一切安安稳稳,娶妻生子。
我开始不再一放小长假便想着往外跑。
我开始安心地在吃完饭后开始写点东西。
(三)
高四那年,我们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聚在一个叫捷地中学的地方。那时候我们抱团取暖,理想不死,青春不灭。我们喊着“高考意味着改变命运”的誓词。我们都仰望过光荣榜上的名字,期待明年自己的名字会骄傲地出现在上面。我们都被各科试卷折磨得死去活来。
捱风顶雪盼了一个冬天的梦。
以为会在明天四季如春。
临近高考的一个周末下午,我从超市回教学楼。一个女生在哭,她旁边站着的是她爸爸。在路过的时候撷取到只言片语,“等高考完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啦”。
想做的事。所有高中生艳羡不及的未来。
艳松同学和我说,寒假要去杭州。
15年暑假的时候他来到北京做了一个月保安。
总是在不同的城市,体会着不一样的工作。他说不会在一个工作上停留太久,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体验,有太多的生活我们还没有体会到。
我想起了高中时有关流浪的梦想。即使吃着泡面挤着公交也要养活的长生不死的英雄梦想。
我说我也去。然后选了日期,定了车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忙碌。其实很多事情,就像旅行一样,当你决定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那一步就已经完成了。
小时候觉得沧州很远很大,上了高中又觉得沧州太小,而北京好遥远。现在又觉得北京到沧州不过41块5毛的距离。
这就是行走的意义。在行走间不知不觉长大。
(四)
师兄推荐我参加一个征文比赛,结果还意外拿到了奖项。
一直很少参加比赛,自命清高实际内在的原因却是不自信。靠挖自己的伤口写出来的小说,不希望在参赛之后杳无音信。
写小说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没办法像其他作者一样,笔下的文字在笔尖流淌而出。每写一段都要勾起很多事情的回忆。只有在完稿的一瞬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这种欣喜会很快被什么其他事情替代过去。
于是很少写。
以懒为借口。
苏小昨说,我都没有证书诶,你可以去申请微博认证了。
我说你的才华不需要证书证明啊。
好像身边的朋友好多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很努力地走下去。
比如桃子临近毕业时拿到了腾讯的offer,宁姐成了掌阅当红的作者,亚东签了剧本合同书小说要拍成电影。
好像我再也不能待在原地了。
高中时发表第一篇文章时,拿稿费买了很多的别咬我。我记得它的排版,它的字体字号。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就像女儿出嫁,希望可以找到认真对待她的读者。
从那时开始我做着有关文字的梦。期待着出版第一本书,期待着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不切实际。
可是不切实际的感觉真好。
(五)
北京依旧多雾。
初中三年级在政治课历史课上写的小说,现在早就不知道被扔到了哪里。
高中那年叫什么什么的姑娘的微笑也都留在了昨天。
你一直温柔以待到最后仍然不离开你的,叫做梦想。
关于文字。关于流浪。关于你明天的路。
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不如我们定下一个誓约,看看十年之后,彼此在哪里,听着谁的歌,看着谁的字,身边的人,又是谁?
十年太长,可我想定下这个约定。
希望当我可以有机会见到你的那天,你还是我喜欢的那个人。
未曾谋面的好友在博客的留言。也是我自己给自己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