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金榜题名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金榜题名是指科举得中。
“金榜题名”是古代科场举子殿试后梦寐以求的事。
古代殿试发榜用的是黄纸,黄纸一共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加盖“皇帝之宝”,传胪唱名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金榜按殿试成绩分为三甲。第一甲一共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则是“状元”,第二名则是“榜眼”,而第三名则是“探花”。
殿试之制始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于“讲武殿度进士”后遂为永制。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把考中的进士分为五甲。
元朝顺帝时又将进士分为三甲,并规定一甲为三人。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各科名额不等,无定数。
清沿用明朝科举制度,自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开科,会试后将录取的贡士举行殿试。
说到金榜题名,自然少不了,状元游街和榜下捉婿。
状元游街,是指皇帝在金銮殿传胪唱名,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后,状元领诸进士拜谢皇恩后,到长安左门外观看张贴金榜及回家的过程。从金銮殿到长安左门,要经过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现天安门)到大明门(清为大清门)。
长安左右两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两门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门,门前竖立一座巨大石碑,上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并有禁军守卫。
百官上朝都要从此进入,都要下马下轿,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今天安门前长安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上朝。
考取进士的人,都要在金銮殿上传呼姓名,然后把姓名写入“黄榜”,捧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导引下,经承天门穿过T形广场,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内。
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便如“鲤鱼跳龙”,成为天下知的新权贵。
因此,长安左门被称作“龙门”。而每年阴历八月中,朝廷都在西千步廊进行“秋审”。囚犯由长安右门押解而进,犹如身进虎口。所以,长安右门被称作“虎门”。
午门的门洞,正面看是三个,背面看是五个。两侧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开。文官走东掖门、武官走西掖门。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殿试考中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出来时也可以走一次。其他人等,一律只能走掖门。
明朝十六位皇帝,276年共举办科考88次,发榜89次(洪武年间举办科考6次,发榜7次),录进士24566名,其中状元89名。
由此可知在明王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据《大明会典》记载,无论是参加金殿传胪,唱名赐第,长安街观榜,参与恩荣宴,还是参拜先师神位、大司成,谒孔庙,状元都处于诸进士中最显赫的地位。
曾流传明嘉靖年间广东文状元林大钦游街的盛况:“手捧钦点皇圣诏,足跨金鞍朱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欢声雷动,喜炮震天,遍街张灯结彩。”
状元骑马游街,这完全是民间的讹传。而且,状元游街只能一次,决不可能有游街三天之事。诚如唐诗所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于是有韩琦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而“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人留下的书籍对“榜下捉婿“多有涉及。
这种近似金钱交易的“捉婿“蕴涵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它说明了宋朝时经济崛起,富裕起来的平民阶层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但大宋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
宋真宗赵恒则在劝学诗中写:“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而科举胜出者则是得到名利双收,待遇不可谓是不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期望能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手到擒来了。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科举制度是结束了,但是金榜题名依旧流传。它在新华夏政府成立后,学生进入大学时必须经历的高考中出现,一省的第一名为高考状元,人们也喜欢给高考学子献上“金榜题名”的美好祝福。
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华夏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
后来又分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这些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