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园老屋门锁俱在,除了长时间没收拾落了层灰,与离开之前别无二致,张道衡掩好门窗,拉上窗帘,仅留着个透光的小缝隙活动。
从小岛上回到康乐园的一路上,他对活尸有了点儿新的认识,老爷子曾说过,走尸这类东西眼睛是不好使的,都是靠“分阴阳”来辨认东西。张道衡此番路上特地留心,发现好像是有点儿这个意思。
所谓分阴阳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阴阳眼,阴阳眼是天生的,道门中人可以通过开慧眼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根据个人修为不同,一般来说要差一些),也有些左道的法子,比如借鬼眼、借修仙的畜生的眼睛。
张道衡不会开慧眼,老爷子走的时候他还小,哪怕这门儿技术不甚高深,也没来得及教给他。此刻他自己看看书琢磨琢磨,觉得好像也不难。
与此同时,张道衡还找到了一些关于慧眼十分有趣的记载。
*****
唐高祖武德年间,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有一个叫王玄览的人,精通玄学,少年成名,在推算上很有一套,成年后更是兼修佛道两门学问,好与人辩论,每每找上门去和人探讨玄理,许多高僧大德也辩不过他,名气渐渐大了起来。
“玄览”是他在至真观出家的法名,本名是一个“晖”字。上了年纪后,这位早年间的飞扬人物逐渐低调很多,每日里读书练字、养鸟种花,算命的爱好也戒了,爱跟人抬杠的毛病也没了,前后像换了个人。
再过几年,武后当政,改元光宅,国号为周。这位女皇帝67岁才登基,龙椅坐了几年,不免惦记起长生不老的事儿来,四处寻找能延年益寿的能人。
大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女皇帝不知道从哪儿听了王玄览的大名,知道他有“长寿仙诀”,急匆匆的召他入京。王玄览本来不想去,奈何朝廷亲自来接人,不得推脱,只得硬着头皮上路。
武周时期洛阳改称神都,取代长安成为大唐的政治中心,车队眼瞅着到洛阳,这王玄览忽然“死了”,带队的军官只得停下仪仗,派人通知皇帝。
这一年的武皇已经七十几岁,朝堂上下暗潮汹涌,各方势力纷纷等着皇帝驾崩,最着急的当然是皇帝自己,女皇帝先将带队的军官狠狠责罚一通,跟着又拍了个心腹,去看看王玄览是不是真的死了。
古代假死托生的传说很多,练功闭气的、扎针吃药的、以及三教九流各种歪门邪道儿的,这些手段骗骗一般人还凑合,遇到内行则很难糊弄过去,原因在于只要人没死,身上的阳气就不会真的散去,是死是活开慧眼一看便知。
武皇派去的人不说多牛逼,至少开个慧眼没啥问题,为了防止有人通同舞弊,一下派去了两批,各走各的,单独汇报。
结果两队人汇报的都是“三阳消沉,生机断绝”,女皇帝这才相信王玄览是真的死了,无奈给封了个“洪元先生”的字号,这事儿便这么不了了之。
都说是得了长寿仙诀的人了,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这个时候没了,不仅上边儿犯嘀咕,其实同行儿里也有不少不信的;临到瞻仰遗体的时候,不少人不太讲究,偷摸开慧眼瞧了瞧,发现人确实是没了。
时间转眼到了公元705年,朝中发生神龙政变,武皇病笃,没等咽气就被人夺了权,年底驾崩,武周一朝到此结束。
事情过去这些年,王玄览这档子事儿早被大伙儿忘得差不多了,这老头子却迤迤然出现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看着还挺滋润。
当年他奉诏入京的事儿也算沸沸扬扬,如今一出场,自然不少人好奇丫不是死了么?
只不过人活着身上没阳气,这在那时候可是真正的“黑科技”,谁也不好意思去刨根问底,可王玄览却是个豁达的人,表示自己不说,过几年这法子也要失传,干脆大大方方告诉大家。
王玄览说到做到,找日子在洛阳的麟迹观开了一次“发布会”,请了不少道门大能到场,将隔绝慧眼的办法当众阐说,也就是后世的的“障眼法”(到今天这个词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
很多人以为王玄览发明障眼法的目的在于逃避入朝面圣,实际上并非这样。就算王玄览神机妙算,提前料到武后会派人来请他,也大可以一走了之,根本不用费这番周折。(再说这样的技术也不是说发明就发明的)
他的主张很特殊,认为:“知见随生起,所以身被缚,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除此之外还有一整套的唯心主义价值观,这套观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认为道门中人钻研术法的习气,是一种不利于修行“知见障”。
知见障是佛家用语(王玄览佛道两门兼修兼通,真正的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一领域的钻研达到一定境界后,先前所领悟的知识反而会成为继续提升的障碍。拿下棋举个例子,当水平提升到了瓶颈期,再想有所进益,之前所背的棋谱、套路反而会成为负担,限制棋手的思维。
王玄览认为道教中的学问也是如此,各种奇门异术都是末流,只有摆脱掉“知见”,才能有所超脱。
这个观点本身不能说是错的,后世王重阳的理论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不过王玄览早年间靠论辩出的名,现在又说摆脱知见,那不成了空谈义理的弄虚派?
为了较这个劲,王玄览中年后闭门钻研,非要弄出点儿惊世骇俗的成就不可,证明自己只是不屑固步于知见之上,而非道术不行。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道教理论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完善,李唐以道教立国,道门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想要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那是难上加难。
何况成为个一般的“高人”,也不入王玄览的法眼,学会前人的本事不算什么,有没有点儿自己的东西才是评价一个人成就的准绳,这一点古往今来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