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午,一个病人手按腹部,面色苍白,带着痛苦的表情,萎靡不振的来到夏兵兵的门诊。
夏兵兵急忙请病人坐下,问道:
“你哪里不好?”
病人指了指腹部,有气无力的回答道:
“腹痛!”
夏兵兵又问:
“几天了,有否呕吐,发热不?”
病人回答:
“昨天开始腹胀,呕吐3次,今天腹痛加重,不想吃东西,呕吐1次,没有明显发热。”
夏兵兵把病人扶到检查床上,通过查体结合问诊,很快知道与饮食不当、肠痉挛有关。但这个病人有胃病,虽然不严重,但口服止痛药是不能用了,怎么办呢?他急忙把病人带到白林医生处。
白林正在他的针灸室忙前忙后,诊室躺了许多病人,看见白林带了一个病人过来,忙问:
“夏医生,有什么事?”
夏兵兵回答道:
“麻烦你一下,这个病人腹痛厉害,但有胃病,不便吃止痛药,辛苦你金针渡穴止痛!”
白林看病人痛苦的表情,急急和夏兵兵把病人扶到病床躺下。
然后白林伸出“兰花指”,轻捻银针,寻经问穴,取病人的“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短短几分钟,病人脸色好了,白林问:
“现在腹部还痛吗?”
病人摇摇脑袋,说道:
“谢谢医生,不痛了!”
边说,病人还边伸出大拇指,赞扬道:
“muito bem!(发音“木一督”,“很好”的意思)”
在随后的诊疗过程中,这群援外医生逐渐体会到中医在非洲很好用。“病家不开口,便知百病根”,这是中医的特长!中医的望闻问切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确有独到优势!尤其是在坎顺市,没有辅助检查的情况下,更是大派用场。
而运用中医治病,在当地人的感觉就像神话一样!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立竿见影,更是让非洲人崇拜不已!
还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一个“呕吐两天”的患儿,因为在其他非洲医生处没看好,慕名来到驻地请徐海洋看病。
看见患儿无精打采、懒洋洋的靠在家长肩上,徐海洋问:
“孩子哪里不好?”
家长回答:
“呕吐、腹痛,有2天没吃饭了。”
徐海洋又问:
“孩子解大便没?”
家长回答:
“昨天和今天都没解!”
徐海洋找了一铺床,让患儿躺下,一摸患儿,发现腹部有一个包块,根据患儿的表现,考虑有“肠梗阻”。但是绞窄性肠梗阻,还是不全性肠梗阻?不能肯定确定。
打B超、照片?这里是没有的,但即便有,能诊断出来,又能怎样呢?难道住院输液、禁食、胃肠减压,或者空气灌肠?或者开刀手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坎松市,这些统统是没有的。
病人来了,不可能不治疗,推到首都比比市,以家长的经济能力和当地的习惯,也只是给他说说而已。何况首都的医疗条件一样有限。要到他们到首都去检查、开刀,那是很难实现的。当然问题的跟节也很简单。
一是穷,没得钱;二是他们没得这个意识。这里是天生地养天地收,如果徐海洋不给他处理,也就只有回家自生自灭。那时即便只是一个“不全性肠梗阻”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了,一个可爱的生命就陨落了!
于是徐海洋决定运用他在国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科研成果,辅助小儿推拿对患儿进行治疗。
他交待家长,让患儿安静的躺在床上,然后他拿出以前训练多年的家传按摩功夫,慢慢地仔细给患儿推拿按摩起来,渐渐感觉患儿腹部的包块消散了些,精神也明显好转。
也幸好在出国时,徐海洋带了相关疾病的中成药。尤其是“沉香化气丸”是徐海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的主药,徐海洋还带了不少。
第二天,徐海洋回访孩子的家长问道:
“孩子怎样?”
实话实说,徐海洋很担心,因为这里没得条件根据实际需要纠正水电解紊乱,哪知出乎徐海洋的意外,家长给他翘了个大拇指,高兴的说道:
“木一督,打绷!(葡语发音,很好的意思)”
那意思是患儿全好了。这个家长还担心徐海洋不明白,两手合什贴在脸上,歪歪倒倒地做了一个萎靡不振的样子,然后又做了一个很有精神的“打拳”姿势,表示已经从萎靡不振变成生龙活虎了。
这让徐海洋感到非常高兴!
其实徐海洋是地地道道的西医副主任医师,但他出生武医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骨伤科大夫,外公精通中医,堂兄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中医专家。早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受父兄和外公的影响,熟读《药性歌括400味》和《汤头歌诀白话解》。
还记得,小小的好学的彭巳丁,为了学好骨伤科,在小学四年级就把《中医正骨经验概述》这本书手抄了一遍,做成小册子随身携带,有空就默识揣摩。
到了初中,他又在父兄外公的指点下,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当小说一样读,当诗歌一样背。
到了高中,学习紧张了,中医的学习少了些,不过他却喜欢上《中医推拿学》和《中医针灸学》,周末有空还到县城退休的名老中医魏泽生、唐光华坐诊处旁听帮忙开处方。
而父亲在教徐海洋武功的时候,也很特别,会掉上几句“这一脚下去,对方腰要受伤,腰伤不还乡,请用杜仲方”。所以徐海洋在学武功的时候,也在加强医理学习。
所以在上大学之前,徐海洋对中医就很熟悉了。徐海洋在初三的时候得过“甲肝”,当时十五岁的他凭学来的医术自己开药把自己治好了。后来徐海洋考上医科大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缠闭门骨伤科传人的父亲非常激动,对他说:
“以前我不鼓励你练武功、学易经,是怕影响你学习。现在你读医大了,彭家的医学就看你了,你想学武术和中医,我随时教你!”
自此之后,徐海洋的父亲经常用孙思邈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鼓励徐海洋。至今徐海洋对孙思邈的论断“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更是背得滚瓜烂熟。
徐海洋在国内有自己的武馆、公司,很多人不理解,医生开武馆、办公室干什么?其实这正是遵循父亲的教导,遵照孙思邈的论断,践行他的大医路线。他的公司其实是一家文化公司,主要是推广、应用非物质文化异常北斗星巽离易学,在实践中提升对易理的理解和领悟。
因为父亲曾对他说:
“要成为大医必须精通医学,擅长武功,通晓易理,历练人情世故,体察社会百态!”
在大学,他一边努力学习西医,一边自学中医。出来工作后,他的一个学生在他的传授下,还顺利通过中医师承的执业医师考试。
只不过,最近几年,徐海洋忙了,而自己儿科病人又多,对于成人的中医治疗少了些。不过到了绍国,这些幼儿学正好排上用场,徐海洋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坎顺市短短的诊疗和生活接触中,这群援外医生发现当地人体质普遍欠佳,徐海洋回忆《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当地人“正气”不足,容易受“邪气”侵犯,所以传染病多、病情重。
在坎松市,儿童体重不够的,成年人高血压、高血糖的比比皆是,而且他们卫生习惯不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妇科病也多。
他们需要“扶正固本”,而“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中医有很多教人锻炼增强抵抗力的方法,比如“华佗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
于是徐海洋在有空的时候,就教当地人锻炼、吐纳,并顺便纠正这些黑人的一些生活、卫生习惯,让他们“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些黑人们也非常喜爱锻炼,对徐海洋翘着大拇指说:
“Muito gostas!”(发音“木一督,哥许搭许”,“非常感兴趣”的意思)。
为徐海洋他们服务的工人Awa多年腰酸背痛,徐海洋教她练习八段锦,练了一、二周后,Awa感觉明显好转,觉得中华文化很是神奇。自此以后,她关心起华夏来。
有一次国内发生一次特大新闻,一辆公交车翻了,死了很多人。Awa在她的手机通过葡语的有关新闻了解到,当场就给白林、徐海洋讲,边讲还边落泪,为死去的人感伤,让徐海洋很是感动。
绍国与其它国家不同,只有两季,即旱季和雨季。
徐海洋刚不久很快就过渡到旱季,相当于华夏的秋三月。于是徐海洋教导他们“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意思就是,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
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徐海洋的助手乔治有晚上耍手机的习惯,徐海洋给他讲了这些道理后,晚上不再深更半夜玩手机,坚持早睡早起,身体大为好转。
看着这些黑人认真的学习,愉快幸福的样子,徐海洋感觉他们需要中医,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在诊疗活动中,他们越来越发觉中医在这里很好使,武医结合、中西医结合能帮助他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要把坎松市医院建成现代化设备的综合性西医医院是不现实的,也不是短期的事,更不是目前该国的经济实力能够承担的。
非洲人民需要的是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在于医生本身用的是中医还是西医。
相对来说,中医的经济、实用、方便更适合坎松市的市情。徐海洋利用自己的“武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优势,根据卡松果的实际情况,还总结了一套卡松果看病方法:
“舍检验从经验,三根指头轻重辨;舍闻从望,舍望从问,舍问从舌,舍舌从脉;脉象查体加追问,谨慎下药都搞定。”
舍检验从经验:其实想不舍也不行,因为没有检验,幸好徐海洋们都是高年资医学专家,华夏的名医,经验丰富。加上徐海洋从小就常常代替行医的父亲、兄长开药,也算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医生”了。
三根指头轻重辨:在这里很多当地土话徐海洋们不懂,而且黑人的时间概念也不准确,不能准确表述病情。于是徐海洋们通过中医脉诊确定病人是属于哪一脏腑的病,并分清八纲,从而判断症状、轻重,然后根据脉象用葡语追问症状的细节。
舍闻从望、舍望从问、舍问从舌、舍舌从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和舌诊,而且舍脉从舌,可见舌诊非常重要。闻、问是医生的基本功,但当地人大多有一种怪味,闻不出什么。要望吗,都是一种黑颜色,也不容易看出什么。而当地土话特别多,黑人说话夸张,不像华夏人说话一是一,二是二,想只通过问诊把病情搞明白有一定难度。
脉象查体加追问,谨慎下药都搞定:由于问诊的客观困难,所以查体就非常重要,很多疾病在徐海洋们的仔细查体下就明明白白了。另外非洲人体质和东方人不一样,耐药性少,所以徐海洋严格控制药量,精密组方。
虽然他们在坎松市,缺医少药,没得辅助检查,语言交通有一定难度,但是徐海洋他们发扬中医的优势,利用自己武医结合的特长,病人都满意而归、药到病除。
随着时间的推进,徐海洋在工作中,很快熟悉医疗葡语和当地的一些土话,看起病来更是得心应手!当地非洲人对徐海洋这群援外医生更是尊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