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径微微点头,大概是认可了张继贤的说法。站在他身旁的李乾兴瞟了他一眼,皱紧眉头,心中定是对他骂骂咧咧。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开启了土地、资源的争夺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更是开启的一个商业、资本的时代。
但张继贤此时此刻只能强调前者,不能提及后者。因为国人尤其是这群官员皆推崇重农抑商之策,但却都对土地情有独钟。加之张继贤地位不高且初入朝堂,所以他只能见好就收,否则将过犹不及。
“三千人可以,无非就是几艘船的事情,朕可以准。”皇上道。
“那还要麻烦工部马大人了。”张继贤向马凌洛拱手示意。
“既然此事事关重大,那我定会竭尽全力。”马凌洛。
“感谢马大人。”
“既然如此,就从云南抽兵吧。从缅甸回国的二十万军队正要裁员整备,直接从其中抽出三千步兵,也免得麻烦了。”皇帝道。
“皇上圣明。”张继贤道。
“是,皇上。”兵部吴世菘说道。
张继贤瞅到吴世菘后,眼珠子一转,扭身便向他行礼,笑道:“吴大人,出海之事只是开始,外务司以后还有更多境外事务得仰仗大人支持!”
“都是为皇上分忧,何必谈支持不支持呀?”吴世菘。
“吴大人过于谨慎啦,各部各司为了国事相互支持是应该的。诸位大人,朕还补充一句,外务司是应对世界局势变化所设立的必要衙门,有了它我们便多了一双眼睛,以前朕没说,但此后朕命你们尽你们所能去帮助外务司,未来我大明要着眼于更远的世界!”皇上调整好坐姿,庄重地总结道。
“谨遵皇上教诲!”众臣弯腰。
吴世菘起身后,又将身体转向张继贤,单独行了个礼。
“李归静,下去算一算造船的费用。今日早朝就到这里,其它奏疏交给内阁。”皇帝道。
“是,皇上。”
“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张继贤在这次朝会上可谓占尽了风光,曾经还对他充满质疑的众臣猛然间被他的格局给征服。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儿竟然对世界如此了解,再想到外务司这个机构,更是对他刮目相看。
虽然国内有时还不安稳,但经过这次朝会,人人都开始设想着更广阔的天下,偶尔还会想想西方的国度。
大明的官员还算比较务实,他们虽然没见过几个红夷,但都知道佛朗机和红夷大炮,这些东西可都要比大明的好。
当年,正德年间明朝和葡萄牙打完那一仗后,明廷专门雇佣了一群葡萄牙人帮忙仿制佛朗机和一些枪支,据说还特意把这些人安置在山东莱州府。由此可见,明朝当然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
下朝之后,所谓务实派的马凌洛直接追着张继贤跟了上去,并声称以后要去外务司坐一坐。
就连兵部的吴世菘也缓缓走在他的身后,只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扎堆儿上前罢了。
李乾兴看着张继贤他们的背影,对路有径说道:“本以为失去提督身份后他能立马跌回原来的身份,没想到一次朝会竟让他收获满满,怕是再赚点儿政绩就盖过我们了。”
路有径道:“若论风头,已经盖过我们了,群臣都被他讲得热血沸腾,就看何时升职了。”
“你看那马大人,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儿。这以后工部和户部都去帮他,我俩能干预些什么?”
“意料之内。这群臣工日日干那些琐事,早已经厌烦了,听到点儿新鲜的难免会有所期待。但其实我觉得张继贤倒还有几分才能。”
“路大人!你怎么?你可不要忘了你得罪过他,难不成还想下和棋?”李乾兴瞪着眼珠。
“唉,就事论事。你看那外务司建立才一年多,他就遍知天下事,甚至还提及‘世界’一词,更是掌握了世界之局势。不得了啊!也不知是不是他提议建立的外务司,如果真是他,可就令人吃惊了。”路有径毫不客气地叹道。
“路大人,你和我在张继贤的问题上可是同一战线。”
路有径扭头向外,偷偷翻了白眼说道:“嗯。可现在他士气正盛,你就别去惹他了,再去找找李乾明吧,毕竟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嘛。”
……
离开皇宫后,张继贤和李归静一同去到开明书苑,此时身边已无其他外人。
张继贤对李归静说道:“外务司的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把我说的话合理化?”
“合理化?”
“嗯,就比如我了解世界,外人便会以为是外务司起的作用,就不会再疑惑其他的了。”
“对,至少不会怀疑到你的身份。”
“是的,毕竟‘穿越时空’这种鬼话更难让人信服。”张继贤笑道。
“哈哈。那现在你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出海’这件事情上?”李归静道。
“是,现在看似已经取得了好结果,但其实造船出海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别说需要时间打造大船了,就是万事俱备之后,还得费更多的心思确保准确地抵达目的地。我甚至还也不知道景言他们此时是否到达了那块大陆。”张继贤忽然严肃。
“这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了,到时候你在地图上大致标出个位置,只能这么做了。”
言语之间,两人已经进入开明书苑的庭院里,众人看到张继贤后纷纷惊讶地弯腰行礼,他们先前还不知院长归京,遇此突然袭击,一个个都猛然变得精神百倍。
“不要看我,继续做事!”张继贤道。
“是,大人!”附近的校尉们答复道。
“自你立功之后,外务司的差人们腰板儿都比以前直了。”李归静环视一周笑道。
“很现实。对了,户部的预算会有阻碍吗?”张继贤担忧道。
“都已经朝议通过了,还能遇到什么阻碍?你放心吧!”
“说到钱的事,我就想到前段日子找到我的一个山西大商,很奇怪。”张继贤。
“商人去找你?”
“对,而且是山西的。我从来没去过山西,可他们却认识我。那边最近有什么怪事吗?”
“没有什么怪事啊,”李归静仔细想了想,“就是闹出了一伙山贼,动静挺大。”
“山贼还算大事?”张继贤不经意道。
“我可是户部尚书,到我耳朵里的东西自然就到了朝廷耳朵里了。惊动了中枢,能不是大事吗?”
“也对,不过这贼患好像与我刚说的商人的事没太大关系。”张继贤重新陷入了思考。
“八竿子打不着吧。不过这伙山贼击毙了数百官军,打退了太原府的一千多人,着实是不可思议。”
“击毙?”
“嗯,溃军传出的消息称山贼有大量火枪。”李归静道。
张继贤灵光一闪,回想起当初宁儿说的话,仿佛有了什么大胆的猜测。
李归静没有留意张继贤的反应,继续在说话:“我认为伤亡过大应该是易守难攻导致的,据说山贼在山顶砌了石城,而我军上山部队没有辎重武器,根本难以破城,所以只得任人屠杀了。后来听说敌方写信求和,笑话!真是太小看我明朝地方官府了,哈哈哈!”
“何意?”张继贤眉头紧皱。
“大同府边军正在前往辽州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