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张继贤的时代。
自打张继贤那晚见过李归静之后,日日所忙之事就是开客栈,本打算开个饭馆,但买的房子确实也不小,如果仅仅开个饭馆的话,桌位自然是坐不满的,那可就亏了。
于是在许福和何硕的建议下,把三楼改成了两个雅间提供住宿,房间虽小了点,但各带着阳台,也算是环境怡然。
一楼后面的空院子建了个马厩给客人停马,还有个平房好好整修一番作为厨房,请了三个厨子和三个服务人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招牌,取个什么名儿呢?张继贤也没多想,既然人从朔东来,索性就叫朔东客栈吧。
如此一来,客栈就这么建起来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地混成了老板,果然,人要有钱才能更有钱,本钱很重要。
开业第一天,生意就很红火,这条街果真如何硕与许福所说,上午和晚上人流量如水流一般绵绵不绝,热闹非凡。
为了给顾客们的新鲜感保温,张继贤与景言提出了现代化的营销模式,给老顾客折扣。可是张继贤却用了好半天才给何硕讲清楚所谓“9折”是何含义。
这可不行,到时广告挂出去哪有时间给街上过往的行人解释这是何等优惠,宁儿听此灵机一动,第二天朔东客栈便打出“老顾客送菜”的公告。效果不言而喻,因为占便宜仿佛是人类的天性。
以上只是道道家常,下面就来说说正事。面圣自古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哪怕是六部堂官也不是天天都能单独去见皇上。
况且据史书记载,万历登基前十年都是由首辅张居正当政,此时万历还未完全主政,与大臣联系不太密切,所以李归静等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合适的理由面见皇上。
但这李归静却差不多日日都要便装到客栈来见张继贤,好在张继贤也闲来无事,便与他相叙,顺便也让他知道了景言和宁儿。
肯定有人会问,堂堂户部堂官、内阁阁臣怎么会天天去一个客栈找他?
理由其实很简单,设身处地去想,若你有一个来自五百年后的朋友,你不会天天去问他关于这五百年和五百年后的故事吗?
李归静几乎日日都能被张继贤的叙述震撼,但也有些东西他不能理解甚至反对,比如他被科技震撼、被人权震撼、被法治震撼、被精英制度震撼的同时,他反对民主、反对资本、反对背离理学的自私的自由。
当然,他不极端,他感谢张继贤,感谢未来那个强大的首屈一指的共和国。他唯一的缺憾就是来自他作为大明国臣子的身份,“明朝”没了!
他向张继贤承诺三天之内必定要独自面见到皇上;十天之内,他要让张继贤亲自见到万历。此承诺是君子之诺。
再说一下李归静,他字慎诚,年仅三十有一,却已官至户部尚书,他儿时就被称为当代神童,可谓年少有为,虽然也姓李,但仕途之路与吏部尚书李乾兴没有任何关系。李乾兴是襄阳李氏,而李归静是长安李氏,连籍贯都不同,这也是二位的区别之一。
李归静是世家子弟,在京城落有大宅,官场也是人人都知晓,不必靠着俸禄吃饭,更不必贪污受贿、滥收情义,所以在张居正改革中表现出色,加之能力超群,被张居正亲自提至现在的官位。
然而毕竟官场水深如海,作为一个年轻的后生,还是要对其他的年长的堂官做一些礼让,比如李乾兴那六十岁老头,又如那兼着刑部和礼部的路有径。
张继贤遇到李归静既是运气,也是注定,撑起官场的未来的顶梁柱必有李归静。
虽张继贤已入京城近十天,但山东大事还未见停歇的迹象。
前面也说过,山东大案案发半月时间内,山东之事就传入京城,李乾兴官场斡旋,刑部派员以最快的速度下至东昌府,都察院竟也派人以纠察名义赶往山东,果然不是一般呐!
同样的消息也在差不多的时间传到河南开封府,时任河南按察使李乾明,也就是李慎的父亲,含着泪快马赶往东昌府。
在张继贤的迷惑下,东昌府一直以向东追逃为主要任务,而且认定杀人凶手为多人刺杀,可持续了许久都不见效果,东昌府衙的侦查方向不得不宣告失败。
对于现场的勘验中,省里派出的仵作着重对死因进行探究,然而伤口却不得不让人匪夷所思。
头上的小洞,以及个别小洞中的弹头,加上房间墙上手枪击出的孔洞,让人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武器。
当然也有人想过是不是火绳枪,但不论是其子弹还是其威力都无法对应上这种未知武器。而且连杀二十人,除非是神机营连出十五人,一排一排地轮流放枪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吧!
刑部的官差一来到东昌府,他们就决定先去寻找未在现场找到尸首的戴宁儿,说不定她是一个大线索。
东昌府衙其实也不笨,他们之前也想找到戴宁儿,但他们认为戴宁儿是与凶手在一起。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李慎、周文斌一行对数名受害女子做出的丑恶之事。
他们知道李慎当晚正是在做见不得人的坏事,而却被杀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人想救这家人,没来得及救下全部,只救走了一个。
不论是事先盯上了李慎,还是临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总之,救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东昌府衙怕传出不好的流言日后遭到上面的清算,就未将李慎的丑事告知上面来的官差。
刑部的差人们只好自己猜测案件过程,所以他们不太会那么肯定是凶徒带走了戴宁儿,于是就拜访邻居以及客栈来探听消息。
终于在一家客栈,刑部的官差探听到了线索。因为是大案件,引起的波动比较大,所以店家对那两天的事情也就格外注意。
店家说那天白天有两人入店,发饰、鞋子以及那穿衣搭配都很奇怪,且坐在阳台的桌位上吃喝一整个下午直到晚上,花钱也大方,总之给人印象深刻,但第二天出店的时候却发现多了个女人。
官差向店家确定了他们离店的大致时间之后,就赶紧分散所有的同僚去向东昌府各城门的守卫打探消息。
那天已经是案发第二天,从案发当晚开始所有城门都已经加派了府衙的差役临时警戒,他们的注意力在那天也格外集中,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北城门打探到消息。
经过北城守卫回忆确实有一男两女出城,因一女子长得漂亮尤其是披散着偏黄且稍卷的头发而引人注目,还有一女子帽子上的纱帘遮着脸见不着模样。因为当时主要是排查男性凶徒,所以就将他们仨轻易放行了。
就这样官差们大约找到了头绪,北城无非两条路,一条朝西北走路过堂邑往北,另一条路朝东北路过博平县往北或者东。
于是官差们兵分两路,各路沿着路线上主要的客栈和驿馆打听那几天的住宿情况和陌生人问路的情况。
直到有人回想起,确实有一男两女向他问路,至于问的去哪的路,他说一行往顺天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