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抵达凤凰城
2009年7月,我和我工作室的合作伙伴莱侯德·布莱斯(Reinhold Presiss)一起搭乘飞机,历经14个小时长途跋涉的飞行,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而这期间我们还因为转机在达拉斯的午夜时分等候了三个小时,我们抵达时的疲惫程度不难想象。我当时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在这样一座炙烤的高温之城,我会被“挫折复原力”这一主题深深吸引。我的伙伴,莱侯德,最初是他想到要与美国开发“挫折适应学习系统”的机构建立合作。这家机构在企业心理咨询方面非常有名,也处于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莱侯德在一开始就对合作满心热情,充满了期待。我清楚地知道,他对这套训练方法如此关注,绝不仅仅是出于商人敏锐的职业嗅觉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我在这样的一次尝试中也看到了拓展工作室咨询服务客源的机会,也许这次合作会让我借助这一新的主题在德国企业员工以及组织架构发展咨询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前,我们已与“挫折适应学习系统”的两位负责人——迪安·M.贝克尔(Dean M.Becker)、安德鲁·莎特博士约定好,于抵达的第二天在酒店做初次碰面。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将向我们介绍“挫折复原力”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方法。我那时真是既兴奋又忐忑,因为首先我的英语真的该好好提高一下,而且我知道,这家机构的负责人安德鲁·莎特博士在国际知名的心理学教授阿朗·贝克(Aaron Beck)和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团队中研究“挫折复原力”这一主题长达十年之久。作为一名认知行为治疗学领域的心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贝克和塞利格曼两位学者在我心中一直是当代心理学的先驱,他们所开创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当今世界所有高校中都在讲授、学习。
我知道后来安德鲁·莎特离开了大学,和迪安·M.贝克尔一起对塞利格曼先生团队创建的培训方法进行了十余年的修改,并使其充分地应用在了企业咨询与培训方面。安德鲁最初跟我说的关于“挫折复原力”的那些话,我仍记忆犹新:“丹尼斯,挫折复原力不只是一种心理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培训教育。它超越了其他的技巧,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是否健康,又幸福与否。”
当时,我对这话半信半疑。作为一名受到过专业教育的心理学家,我从未听说过,在德国也没有人知晓,有一种能力会使人变得幸福、健康和成功。这会不会是典型的美式营销手段?
现在,三年过去了,我不再困惑,而是对安德鲁的话深信不疑。因为,我已经在从事个人及团体挫折复原力训练的过程中亲自验证了这些话的真实性,我自身就变得比以前更健康、快乐和成功。我们几个合作伙伴之间,迪安、安德鲁、莱侯德和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也共同努力在美国和欧洲推广挫折复原力训练。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我很期待你能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了解到挫折适应学习系统的知识信息。本书的第三章“获得真正成功的基本条件”和第四章“提升你的挫折复原力——值得一试的10种技巧”等章节将不断提到挫折适应学习系统培训方式与运用的经验。此外,由凯伦·莱维奇博士和安德鲁·莎特博士合著的《适应力因素》(The Resilience Factor)一书为我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贝克尔和安德鲁给予我的信任和将我们紧密联结的这份亲密友谊。我还要对我的同事莱侯德表达谢意,感谢他以超群的眼光,如此超前地看到了隐藏在人类内心世界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挫折复原力”。
02 最黑暗的心理风暴
请你认真地这样想象一个场景,你正自己孤身一人站在一艘帆船上。作为一位优秀且经验丰富的船员,你曾许多次成功地避开过海上猛烈的风暴。几个小时前,你遭遇了一场最恐怖的惊涛骇浪:9~10级的飓风、8米高的巨浪,夜幕降临了,一切都是冰冷的,好几次差点翻了船。在这黑暗的、冰冷的,情况恶劣并且危险时时会降临的大海上,你完全失去了方向。此时的你已疲惫不堪,身体完全筋疲力尽,因为20个小时以来你都没能合过眼。最糟糕的是,你发觉内心有一股绝望和想要放弃的念头弥漫开来。其实你早知道这种感觉会来到,因为这样的感受也曾出现在以前遇到风暴时。之前那几次你都会激励自己说:“风暴会过去的”,或者“再撑几个小时就好了”。所以直到现在,你每次都能成功地将这种绝望的感觉赶走,与困难作斗争,并且战胜它。但慢慢地,你却发现,无论如何,你的最后一丝精神力量和身体力量都在渐渐消失,绝望的感觉在你的心里蔓延。你开始对自己说一些这样的话:“也许我早就劳累过度了”,“都怪自己”,“都是自己太草率了,现在遭到报应了吧”。或者,“就这样吧”。除了绝望,恐惧也向你袭来。现在,若想将这一波波围绕着你,并且在你心中生了根的恐慌压制下去的话,你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形势严峻,一切努力看起来都已经没有希望了。
忽然,你抬头仰望,一开始你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忽然看到在两股巨浪之间,靠近海岸线的那边有一束光。你想看个清楚,并等待下一波海浪把你推向高处,好再一次观望到这束光。事实上,你发现这束温暖的光正是由几海里开外的一座灯塔照射出来的,这束光可以指引你到下一个安全的港口。你感觉你的精神又振作了起来,你再也感觉不到劳累,无尽的活力在你身体中迸发出来,绝望和恐惧突然被希望、乐观和动力所取代。你不知道这股力量从何而来,但你知道,最多一个小时之后,你就能到达那座安全的港湾!
03 黑暗风暴中的灯塔
维克多·弗兰克尔和他传奇的一生,对于许多正面临着心理上的黑暗风暴的人来说就像是这座灯塔。弗兰克尔是一名犹太裔临床心理学教授。1942年,他与他的妻子、父母一同被纳粹逮捕并且被送往特列钦集中营。1943年,他的父亲在那里过世,他的母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中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则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维克多·弗兰克尔独自一人经历了特列钦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达豪集中营的迫害,最后终于在1945年4月27日被美军解救了出来。在被解救出不久之后,他就在把他在集中营的遭遇撰写成书——《无论如何都要对生活说Yes!一位心理学家的集中营经历》。弗兰克尔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这本书,最终这本书在全球畅销并被翻译成26种语言,其中在美国发行的译本标题为《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当时的销售量达到了九百万册。
弗兰克尔的这本书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是最让人惊叹的挫折复原力的例证:人类的精神和意志竟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强韧,在弗兰克尔对于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少数的幸存者能够幸免于难的原因分析中也得到特别的彰显。
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幸存原因,并不是人性的韧性,而是幸运。如果人们再一次仔细观看关于他的报道,人们就会发现,除了幸运女神的眷顾,幸存下来的许多人也显示出具有很强的挫折复原力的特征。因此,他描述的这样一些人,因拥有远大目标力争活下去,而有更大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他曾在集中营里下定决心,被释放后要把当时的经历以及获得的经验详细地讲述给他的学生听。他也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过一个场景,一个他能够为他现在所受的痛苦赋予意义的场景。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期盼有朝一日与家人团聚的场面,这样,现在的痛苦就没有白挨,他们也就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弗兰克尔在书中形象地指出,正是那些有着不现实的目标的人才更会面临死去的危险。弗兰克尔也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描述了1944年圣诞节至新年期间的那次大量被关押者的死亡。那时许多人定下了目标,希望在圣诞时能够重新回到家里。这个目标确实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并加强了他们存活下去的愿望。但是,当他们意识到残忍的真相时,他们最后还残余的那一丝丝力量就被生生夺走了。
弗兰克尔还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另一种“心理策略”,就是让自己退回到自身内心世界中。在那里,他能够感受到已不在人世的妻子的爱与温暖。在那里,他就如同和家人仍然在一起一样。这些章节是整本书中最感人的一些段落。弗兰克尔还发现,那些保有现实乐观心态的被关押者拥有更大的幸存可能,即使这乐观心态只是当他们发现汤里有一小块土豆,也能为第二天带来一些积极的情绪。一天晚上,弗兰克尔与一起被关押的人聊天,在聊天中他将他的这种想法传达给了其他人。所有在集中营里的被关押者,不只是他,都知道那些大喊着“我的生活已经没什么盼头了”的人能活下去的概率真的很小。
弗兰克尔所提出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就是,人们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在自身处境中发现活下去的意义,没有哪种局面会不给人一丝希望。曾亲历集中营生活的弗兰克尔最有资格将这样的体会传播给别人,这样的一个认知也一直伴随着弗兰克尔漫长、成功并且富有意义的余生。而且,这种认知在其几乎所有关于人生意义的书中都得以体现。在他极其有效的心理疗法中,如意识治疗中也可以看得到这种认识的影子。对于弗兰克尔来说,他将这种处境看作一种实验并且成功地找到了意义。作为一位科学家,弗兰克尔获得了在极端情况下体验并研究人类行为的机会。在他的书中,他再一次描写了与一位共同被关押者的对话。这位被关押者认为,他自己确定要承受所有的痛苦,这样他的家人和后代就再也不需要承受了。通过这种认识他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并且再一次获得力量去承受这一切。弗兰克尔将这种认识称作“带着尊严承受痛苦”,也将其看作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维克多·弗兰克尔引用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Fjodor Michailowitsch Dostojewski)的一句话,它再贴切不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弗兰克尔也意识到,在集中营里,即使人们受到那些最不人道的伤害,还是会有一些人保卫着自己最后的一份尊严。这份尊严保护着他们,没有人能够从他们那儿夺取这最后一份尊严,即内心最后的自由。弗兰克尔也从这个观点发展出他很著名的论断——“人类最后的自由,就是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人们可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讲述其他几百万被关押者的故事,也可以让被关押者向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这种极度绝望的心理,他们又是如何摆脱这种处境并最终战胜了它。他们也许能够说明,人类自身蕴含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能力是一个具有强大挫折复原力的人所具备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人如何在历尽挫折之后,在未知的情况下或者面对巨大压力时,尽可能地积极、乐观并且目标明确地生活下去的能力。
在此,我想请你再考虑一下,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也曾经成功地克服过这样一种艰难的处境,他是如何渡过这个难关?或许更直截了当一些:你自己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艰难的时期,它又激发了你身体里哪一种潜在的能力,使你成功渡过难关呢?这只是能让你发现自己挫折复原力的第一步,在未来的生活中,希望你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将其与你所追求的目标相结合。
04 真正成功人士的隐藏素质
也许你买这本书是因为被书的副标题所吸引——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也许你会想:挫折复原力?还从来没听过,但如果这意味着还从来没有人了解的某些能力能让我更加成功,为什么不呢?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用事业和金钱来衡量成功与否的社会当中。一个成功人士应该拥有许多金钱、一位迷人的伴侣,身边围绕着豪车、定制家具、苹果产品等诸如此类的高档所有物,并且会去一座花销极其昂贵的海岛度假,如毛里求斯或者塞舌尔群岛。如果这就是你所追求的成功,并且你也是为此而选择购买这本书的话,我只能说,这本书会对你有所启发,但绝不会成为你赚钱的工具书。
现在,我想打断一下你的思绪。我原本想把这本书的副标题定为“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经过慎重的思考,我觉得“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更符合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当你去翻阅语源学词典时,“成功”这个词条的解释就是:关于一个有目的性的行为或者一件事(所追求)的结果。也就是说,通常来讲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动作完成时预期达到的结果。就比如我们想要在一家知名企业谋得一席,就要申请应聘这个职位,通过人事审核并且得到了这份工作,这代表我们获得了成功。在德语中,“成功”(Erfolg)这个名词和动词“实现”(erfolgen)的来源一致。另外,我们在英语和法语中也发现了“success”和“succès”这两个名词与其动词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说明,成功就是我们所做的某件事的结果。我们平常人抑或是那些拥有强大挫折复原力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立下目标,并且都会采取一种积极和正确的行动方式以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获悉,人们为了达到目标所做的努力与成功所获得的正面价值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少有人会把彩票中奖也看作一个人的成功。我们虽然有中彩票这样的愿望和目标,并且为了达到目标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只有参与购买彩票,才能获胜),但是,即使是选中了那几个幸运数字,实现了愿望也并不是因为你努力了,而是因为你幸运。所以这样的人只能被称为幸运儿,而不能被形容为成功人士。这与一个来自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足球运动员们10:0踢赢一个第四级别联赛球队成员们的情况一样,他一定不会像3:0踢赢一个同样来自甲级联赛的成员们那么高兴。毕竟双方球队此时面对的挑战与付出的努力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那么我写上面这些话,就是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在你像如今大多数人那样开启征途之前,我想请你扪心自问,你是想要“获得成功”,还是“想要一个成功的人生”呢?
两者看似差别不大,这其中的差别实际却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当人们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他们会注意到,虽然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是却感觉并没有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原因可能是,他们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照顾家庭上,也并没有找到生活的乐趣。或者,他们不断地损害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而那些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却常感到他们就如被鞭策一般,一直工作,不肯停下脚步。又或者是那些事业已经非常成功,然而却能够找到比他更胜一筹的人,这样的人他们永远深陷在一种不满足感中:“女友生日我送了她一枚价值十几万元的戒指。”“真的吗?我可是送了我妻子一架属于她自己的私人喷气式飞机呢。”
但是,千万不要误解我。我本身也是一个好胜心非常强的人,事业上的成功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可同时我也知道,那些极度看中事业成功的人,往往会在人到中年时感到精力耗尽、精神萎靡甚至患上抑郁症。为了让自己脱离这样的泥沼,他们也许会暂停自己的工作去做冥想,或者去寺院寻求心灵的平和与清净。因为他们已经丢失了努力获取成功的目标。
金钱并不一定让人幸福,但也一定不会让人不快乐。这其中的道理与“事业成功”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重要的社会因素,它们不仅对我们的幸福舒适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更是证明了一个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谱写了如此成功的人生篇章。就是这样,没错,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快乐的源泉。但是,它也是我们为什么不幸福的原因。特别是当我们不知道,更确切地说,是当我们不清楚或未曾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的时候。
在许多人看来,那些拥有强大挫折复原力的人能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做到事业与生活双丰收。其实,他们是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机制和态度获得成功的。他们不断地在给自己立下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但这又绝不是被动的、被鞭策的,而是因为新的目标实实在在地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并且让他们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找到了意义。此外,他们在家庭、朋友和兴趣爱好上也投入了许多,这些工作之外的事情为他们在挑战中注入更强有力的能量,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去接受挑战。此外,他们也懂得让他们高速运作的大脑从日常的繁杂中脱离出来,哪怕是开个几分钟的“小差”,休息一下。在取得成就后,他们也能有意识地享受成功,自我赞赏、骄傲并且为取得的成就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