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见了童鑫和老人,他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非常深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是枞阳县城里的大红人。那些年,他在枞阳城关合作社上班,做豆腐,求他买豆腐、买豆腐渣的人很多呀!
我和童鑫和老人家聊天,自然而然地谈到他从前的工作,原来,做豆腐也挺辛苦的。他跟我讲起那些年,他们做豆腐的一些步骤:
首先,给黄豆浸泡在大缸里,浸泡黄豆的时间要随季节、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定,譬如说,冬天,浸泡黄豆时间要长些,一天一夜的时间;夏季,气温高,只要四五个小时。
黄豆浸泡好后,用竹编的捞斗捞黄豆,边洗边捞,捞到篾箩里,再用清水冲洗。
黄豆洗干净后,就要磨黄豆了。开始的时候,是人工推石磨子磨黄豆,就像驴子推磨子似的,不停地绕着磨子转。后来,单位添加了电磨,用小钢磨磨黄豆,节省了人力。但相比较而言,石磨子磨的黄豆,做成的豆腐更好吃。
磨好的黄豆过浆,那些年,城关合作社都是用老布过浆,又称筛浆。在大铁锅之上,屋梁上用绳子吊一个木头十字架,一匹正方形的白老布,四个角分别系在木头十字架的四个梢头上,这叫筛浆架子。
筛浆架子下面是大铁锅,磨好的黄豆用铁瓢舀到老布斗子里筛浆,用滚烫滚烫的水筛浆最好,浆筛得干净。
用老布做筛斗,线纱细密,筛浆的时候,豆腐渣进不了大铁锅里,做出来的豆腐细腻柔韧,嫩嫩的,有劲道,口感好,好吃!
筛好的桨过滤到大铁锅后,剩下的残渣留在老布斗里,叫豆腐渣,用铁瓢舀到盛豆腐渣的缸里。此时,豆浆是豆浆,豆渣是豆渣,两相分离了。
过去是用煤火烧浆,大铁锅里的豆浆烧开后,落锅底的豆浆会结成锅巴。如果豆浆厚了,落锅底的锅巴就会焦,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味道不咋滴。
接下来用大木挽子舀烧好的豆浆,小木挽子盛石膏水,用大木挽子套小木挽子,将烧好的豆浆和石膏水一起倒入缸里。通常情况下,按20斤黄豆半斤石膏的比例灌浆。
灌好的豆浆在缸里十几分钟后,就成了水豆腐。
用一片片老布铺垫在一个个木格子里,然后,从缸里舀水豆腐到一个个木格子里,覆盖好一个个木格子里的老布,再放一个个小木顶子到一个个木格子上,盖好一块压板,经榨床压榨。榨豆腐水的榨床是一个木架子(又叫木牌坊),中间用一根粗木料,运用杠杆原理,制作成榨床,在木料尾梢头放上一块块石头,一厢厢豆腐的水就这样被挤出来了。
一次上榨床是15厢豆腐。
放石头到木料的尾梢头,是有讲究的,不能放快了、放急促了,要一块一块地增加石头,如果放快了,就会炸厢!
榨架子上的豆腐压好后,就成了一厢厢豆腐,端方四正的,这时候,给一厢厢豆腐下到水池子里或水缸里,剥掉豆腐上的老布,下冷水后,豆腐就硬了。在冷水里剥掉老布,豆腐不容易碎。整个操作下来,豆腐制作完毕。
童鑫和老人,今年77岁,1967年进入城关合作社工作,就在城关合作社里做豆腐,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童先生告诉我说:一斤黄豆,能做二厢豆腐,一厢豆腐约二斤七八两重。那些年,我们单位凭票在粮站购买供应的黄豆,一斤黄豆一角四分钱,一厢豆腐卖二角四分钱,做出来的豆腐和酱油干子供不应求!那些年,枞阳正大街有两家豆腐店,一家是我们城关合作社豆腐店,一家是城关豆腐店,城关豆腐店在南站附近,枞川河畔。城关豆腐店供应居民豆腐,我们城关合作社豆腐店生产的豆腐供应给机关单位,厂矿企业……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记得城关豆腐店是一栋青砖小瓦屋,门面临街,房屋狭长。购买豆腐,都是凭每个月供应居民的豆腐票购买,人们总是拎一个竹篮子,清早去城关豆腐店站队开票购买豆腐和酱油干子,常常排队的人太多了,排到豆腐店大门外。
有的时候,排队的秩序乱了,大家争先恐后,人挤人,人人都大声地呼喊开票的工作人员,要求先开票。豆腐店开票的,真是吃香喝辣的工作岗位啊!
据我老母亲回忆,那时候,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父亲跟城关合作社经理交情深厚,父亲经常找城关合作社经理批条子,购买豆腐渣,买回来的豆腐渣,用菜籽油、咸盐、辣椒糊炒,当菜吃,特别下饭呐!
记得城关合作社豆腐店,在枞阳县城的正大街南边,从城关合作社两个门市部之间的一个巷子里进去,在合作社后门的西侧,长河岸边的一栋平房子里。
写到这里,突然间,我想起来了,曾经,同学姚晓惠家在城关合作社住,她慈祥的母亲在城关合作社工作。
最近,同学姚晓惠想起童年的趣事时,说:“城关供销社最有名的就是豆腐坊和酱坊了,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排排酱缸边躲猫猫……那温馨的画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啊!”
城关合作社的豆腐作坊,在城关合作社后门的西侧,长河岸边的一栋平房子里。
据原城关豆腐店老经理的儿子吴来富对我说:
“我父亲解放前就做豆腐,是枞阳街上有名的做豆腐高手,解放后,一直任城关豆腐店经理,原城关豆腐店地址在老照相馆斜对面,是租的房子。
1965年在我父亲的努力下,在现在南站边建了城关豆腐店。直到我父亲75年元月因工作时,突发脑液血而逝世。
父亲名字叫吴礼宽。祖籍枞阳其林区石婆公社,因家里贫穷,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二十来岁的他,到枞阳城关帮人做豆腐,是个伙计。
后来,慈祥的父亲做豆腐的技巧越来越精,得到当时的居民一致好评。
解放后任城关豆腐店经理,当时豆腐店无店面和作坊,租了老照相馆斜对面一位姓童的房屋。
1966年,因城关豆腐店人员增多,业务很好,父亲吴礼宽在现在南站傍建做了豆腐店。
1968年将租房的店面辞掉,全部搬移到新建的南站附近的城关豆腐店。
父亲不但技术好,为人的人品更好,老一辈的城关人,是人人皆知的……”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对城关豆腐店、城关合作社豆腐店的回忆,仍然温暖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