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岁的年纪里,很多人觉得大学文凭就代表一切知识,在毕业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求知的愿望,靠着固有的专业知识,将人生设定在职业轨道上,简单明确的活着,三年升职5年赚满百万,到三十岁的时候,人生几乎完成,再也无事可做。然而,这样的三十岁只是看似什么都有却无比虚空的生理年纪,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十岁,即具备成熟的有建设性的思维,完整正向的人格。
仅仅熟记专业知识并不代表能运用优越的思维,有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不代表享有独立而成功人生的资格。
对专业知识以外的领域所知甚少,对世界的复杂构造,人心千变万化的莫测深度都难以把控,智力和人格状态都还不够强大完满,哪里有足够的底气,力量,撑得起独立自由的自我,更无法领导其他人?三十岁,急功近利获得世俗意义的物质,从长远来判断,并不是值得标榜的人生,因为你可能缺乏扎实的能耐开拓更宏大更长远的格局。
所以,在二十到三十岁的年轻年纪里,求知是不可推卸的任务。求知,并不是学生气的行为,而是潜藏在一个人的命脉中而涌动的勃勃生机,赋予你求索未知的动力,也让文明得以进化和延续。
求知,它能够让人生不封闭,不饱和,始终有一个端口可以源源不断输入新的知识能量,优化自我。
给自己时间继续成长,完整知识结构,获得更全面的能力,争取成为既专一又多元,既精深又宽阔的人物。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成长,具备哪些条件,才算获得三十岁的资格。
个人的价值观系统趋向完整,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求知,为了突破已有的认知,获得更全面的价值观。
很多人在毕业后的价值观很单调“人生就是找工作,结婚,努力赚钱,尽快升职”。他们对自己的无知很无知。看不见在个人视角之外,还是更多有趣的事情在发生,社会其他领域的知识会发酵,生命和人自身的奥秘在旋转,这些都是人生不可或缺,能帮助我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么不知道,在专业工作之外,他们不了解科技的想象力,时间的逻辑,时代的发展走向,人类的进化,人性的微妙威力,这些对过好一生,同样重要。
我自己也曾经将认知的片面当成全面。在我的价值观里,文艺的才华是最重要的。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意识到,原来我身处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判断成功和选拔人才中另有一套逻辑,他们更在意从商业头脑,策略,理性管理思维等等维度来审视一个人的重要与价值。如果以这样的条件作为标准,我的个人认知体系就很单薄和缺失,无法支撑坚固的未来。于是只有调整自己的认知架构。
相反,我的一位朋友是个科技信奉者。在他创业的时候,过分要求产品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产品对人的需求和感受。所以即使他的产品品质过硬,但不讨人喜欢。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欠缺导致的失败。他的认知没有从科技领域扩展开来,延伸到对人性的观察和了解。
在求知中的成长,就是当自我的觉知范围和外界的世界联接时,个人的意识观念发生了变化,被打开和拓宽。在和社会的互动中,自己的价值观念被突破或者或被改变,终于知道在个人有限的知识和判断准则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的强大的体系存在。而你面临的成长挑战还在于,是要采纳更主流的标准来更换你自己的原则,还是让多元并存,排列主次,在其中找到平衡。
成长,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变得更完整,将不同维度的知识和条件综合在一起,支撑和组架起一个人正确而健全的意识结构。以此为基础,你判断自己和别人的存在价值,做决定的时候,不在仅仅从单一而偏颇的角度来考量,而是从更多元化的系统出发来得出更公正与合理的思考和结论。
这是具有三十岁资格的条件之一。
能够在反思中前进,使错误不再反复。
很多时候,我们从事的并不是正确的事情,而是大多数人都在按套路做的事情。我们逡巡在规则的范围里,冲着目标直奔而去,从不停下来反思,来不及发现和终止错误。
当学生们觉得,如果可以自己看书本自学,为什么还需要老师的时候,就是老师需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只有跳脱出课本的条条框框,发明了启发思考的教学方式,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青睐。这就是在反思中求知求新求变化。当所有人都在运用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工作方式时,反思而提出反对的人,就创造了对的方向。
我有个聪明却懒惰的朋友,在职场上发展了很多年,却还是成绩平淡毫无突破,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和同龄人比已经落后一大截。但他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却还是使劲的向前冲,直到自己精疲力竭。如果他停顿下来认真思考,就会知道,旁人都看出来了,他的问题在于完美主义的作祟让他走向反面,要求太高反而什么也做不好。他不懂得耐心和时间,心高气傲地一定要找匹配自己的完美工作,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因不能容忍而一概拒绝,却从没有想过,完美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到的。他完全可以选择一个不完美的起点,然后将其作为目标矢志不渝的前进。如果他能够从自身的经历中求知,从自己的挫败中反思,就会认识到自己缺乏计划,无法忍耐不适,把目标当做起点,不会主动改变现状,而祈求客观的完美际遇从天而降。
三十岁的独立思维,要求一个人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求知,就是无论你在热忱投入得做什么事情,都要经常带着理性抽离自己,立在一个和自己保持距离的位置上透彻地审视自己在做什么,是什么原因驱使自己这么努力地做,这个动机正确么,需要修改么?这样,你就会避免失败地让缺陷在主导你的行动,而不是用你的优点来驾驭自己。反思,让你不再做一个平庸的依附者,而是用自己思辨能力来觉知,从而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发展走向。
能够穿透事情的表象,掌握背后的真相。
求知是一个起点,更是一种穿透的力量,让我们发现答案往往都在看不见的背后。
在某部电影中老师让同学们欣赏画,并对她们说,“你们不需要告诉我看见了什么,只需要集中力量思考”,因为重要的事物往往看不见。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被他们的光鲜亮丽的闪烁迷惑,但却很少有人在意他们获得成功的策略。每一种成功都不是偶尔的幸运,所有铺天盖地的传奇无不是才华和策略的对应与契合,凝聚在一起澎湃地发力,成功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计谋和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高压式努力。就好像编织锦缎,华丽的图案背后是复杂精确的一针一线的计算和细密高超的技艺执行。
我们总是流连在淮海路一整条长街上的琳琅的品牌店之间,被现代繁华气势所震撼,却不知道我们仅仅掠过了繁华的表面,而事实上,有求知精神的人会在意的是繁华幕后运行这一切的商业逻辑。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建立和运转起来,是需要完整严密的程序来支持的,而一个购买者,只是其中一个被设置的环节。我们能看见的商品和品牌都是正面,但更深奥关键的机制都在背面。
三十岁的思维方式,发生在一个人认识现象和分析解读事情的方式发生了180度的转折,能够穿透表象,深入得走到背后去理解构成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控背后的逻辑,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掌控事情进程和发展的主导者。从表面到背后,求知就是穿透的过程。
这就是成长所经历的变化,也是三十岁所需要的思维和人格条件:价值观念体系的完整,懂得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穿透表象,从背后的逻辑和更深的层次来掌握事情。
负起对自己和未来的责任,还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职责,这些思维方式和人格认知都是需要,也是必要。
在未知中求知,在变化中进化,为了抵达三十岁,年轻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在求知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