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印象中的岳飞”是怎么产生的?这要把话说远一点。
岳飞投军报国,当了十多年的职业军人,经历了“八千里路云和月”,转战全国各地,在公元1140年一举击溃了金兵的主力,为南宋立国一百多年打下了基础。但被宋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使得十年之功(北伐准备工作)废于一旦。他在次年年底就被赵构有计划地诬为“谋反”,陷害至死。这么一件大事,众口相传,无人不知。在宋王朝没有公开为他平反之前,官方虽然保持沉默,但是这个故事在民间照样流传。广大群众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许他说的事,他越是要说,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种众口流传的故事,可以流传千百年。世界上有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不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么!好在岳飞一案,群情愤激,岳飞的老部下,全国的老百姓,反对的声音,反抗的行动,二十年中,连绵不断。在金兵再度南下时,宋军前线的老将老兵无不满腹牢骚,都说:“岳元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还蒙冤至死,谁还愿意卖命!”于是士无斗志,溃不成军。
宋王朝不得已,才在岳飞冤死的二十年后,为他公开平反,推翻“谋反”的罪名。这时谋杀岳飞的主凶赵构还在,主要的帮凶秦桧已经病死。反正人死无对证,赵构乘机把罪责全都推到秦桧头上,为自己留点面子。这时赵构的接班人宋孝宗赵昚是个主张抗金的抗战派,他和赵构名为父子,实为政敌。在岳飞冤案发生的时候,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就听说过岳飞的许多英雄事迹,一直对岳飞深感敬佩。一旦接手做了皇帝,他立即为岳飞平反。他是公元1162年夏天登位的,不久就公开宣布恢复岳飞的名誉,推翻其“谋反”的罪名,追复岳飞一切原有的官职,搜求遗体,以礼改葬于西湖边上的栖霞岭。试想:宋王朝换了一个皇帝,该有多少急事要办。赵昚能在登位的一个月后就压下一切急事,首先为岳飞公开平反,实在很不容易,也可见他对此事重视的程度。能公开为岳飞和许多抗战派文武官员二十年来所遭受的冤屈平反,宣扬岳飞抗金的事迹,从舆论上起到了收揽民心,鼓舞士气,推动宋王朝的中兴事业的作用。但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能把冤案的真相完全揭露出来。
当时内外都有压力。内部压力来自赵构。赵构虽然迫于形势,表面上不能不把帝位让给自己的养子赵昚,自己当了太上皇;但他在位三十六年,除了一些有正义感的抗战派官员坚决支持赵昚之外,整个朝廷上下,皇宫内外,布满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包括所有的太监与宫女,对他都是唯命是从,半点不敢违拗。他又老而不死,退而不休。表面上一直说想清闲,实际上丝毫不肯放权,成天地布置心腹去监视赵昚,干扰赵昚,使赵昚没有办法放手做事。外部压力来自金国。公元1142年赵构杀害岳飞之后向金国投降,签订了绍兴和约,宋王朝实际上已经亡国。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金是宗主国,赵构是江南国主(属国的儿皇帝)。赵昚要给岳飞平反,金国当然不赞成。赵昚顶住“宗主国”的干扰给抗金的岳飞平反,其困难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赵昚在广大军民支持下为岳飞平反,肯定不能把朝廷内部父子之间的矛盾,国内抗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矛盾完全暴露在金国的面前。如果这些矛盾全部揭开,甚至于两派公开发生冲突,金兵乘机南下,则宋廷立刻瓦解,连个属国也当不成了。
权衡轻重,赵昚给岳飞平反时,只能是尽量掩盖赵构的卖国罪行,尽量拉近赵构与岳飞的关系,说赵构如何信任岳飞,岳飞如何忠于赵构,把一切罪责都推到已死的秦桧头上,说谋杀岳飞的事是秦桧瞒着赵构干的,赵构根本不知道。这当然是捏着鼻子哄眼睛,硬着头皮讲假话,是不得已而为之。从此以后,对岳飞史事的宣传就统一了口径,把谋杀岳飞的罪责加到了秦桧头上,真正的主凶赵构反而躲到幕后去了。既然对岳飞的表扬与宣传统一了口径,就不免歪曲了历史,掩盖了岳飞与赵构的矛盾,影响了后人对岳飞的评价,使人认为岳飞始终忠于这个卖国的赵构,则他就未免有愚忠之嫌。
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印象中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这很平常,一点也不奇怪。只要大致不差,不影响对其人的根本评价,也就没有深究的必要。但你如果问到,我们印象中的岳飞与真实的岳飞究竟有多大的差距?那就不妨看一看下面这张对照表:
印象中的岳飞
真实的岳飞
家世
民间传说中,称岳飞的父母为员外、安人,岳家大概是个官宦人家。
一个普通农民,“世力农”,既无显赫门第,又无社会关系。
本人状貌
英俊威武,相貌堂堂;至少也是高大威猛,一员虎将。
中等个子,身体结实,少言寡语,朴实无华。
他的籍贯与性格
原籍中原,在故乡出类拔萃,有老大风范,经常行侠仗义,为人排难解纷。
出生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大平原上,那里正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他从小性格刚毅,讲道义、守信用、轻生死,重然诺,正是继承了这里的优良传统。为人稳重,并不喜出风头。
为何练武
读书、练武,都是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读书、练武,是为了求知、明理、健身、防身,并非为了求官。至于生活在边境的老百姓,练武也为了保家卫国,这是当地的风气使然。
他的武功
他用枪用箭,功夫一流;勇冠三军,为万人敌。
张所曾经问过岳飞:“听说你临阵十分勇敢,你能否估量一下,在战场上,你一人能抵挡多少敌兵?”岳飞从容回答:“只靠个人的勇敢,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指挥作战,要靠谋略,兵法云:上兵伐谋,正是此意。”
他的形象与气质
一员猛将,叱咤风云,态度威严,气势夺人。
为人朴素,平易近人,虽居高官,和蔼可亲。不像个武将,倒像个文人。赋诗填词,琅琅上口,文章书法,大有可观。完全是个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对赵构的态度
对比他小四岁的皇帝赵构必恭必敬,服从到了痴迷的程度,成为一个驯服的奴才。
岳飞第一次见到赵构时,就知道他是个两面派,伪君子。岳飞曾上书言事,被赵构贬斥归田里。但他随即重新投军,大打胜仗,一心恢复河山,并不以皇帝为意。
印象中的岳飞与真实的岳飞有一定的差距,并不奇怪。如果这种差距无关宏旨(不是原则问题),那也就算了,可以不去管他。但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说岳飞愚忠。如果赵构只是个昏君,做了许多坏事、错事、糊涂事,只要他不卖国,说岳飞对他尽愚忠,也无大碍。偏偏赵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卖国时间最长——六十年,卖国的后果最严重。他不只是想卖国,而是已经卖了。他不仅有卖国的行动,而且有一套完整的卖国理论。他卖国的事实已经白纸黑字记载在史册上,千秋万代,随时可查。公元1142年,赵构谋杀他卖国的障碍岳飞之后,随即就向金国投降,坐上了儿皇帝的宝座。
严格地说,赵构还没有资格当儿皇帝,只能当个儿国主,因为在1142年的《绍兴和约》中,赵构已经不称大宋皇帝,只自称江南国主。在金国的几个傀儡政权之中,张邦昌排行第一,刘豫排行第二,赵构排行第三;张邦昌被封为大楚皇帝,刘豫被封为大齐皇帝,只有赵构更低一级,自称江南国主,连儿皇帝也不够格。从1142年《绍兴和约》签订开始,南宋王朝就已经亡国,直到二十三年之后,赵昚与金国签订《隆兴和约》,宋的国号才得以恢复。这中间,宋王朝实际上亡国二十三年。这亡国二十多年的事实,应该记载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上,这卖国的罪责,应该记在赵构的头上。赵构为了达到卖国的目的,杀害了岳飞以及许多爱国将士,并且让无数的老百姓肝脑涂地。
岳飞并未谋反,是秦桧等人对他进行谋杀,这件冤案自宋廷于1162年公开平反,已经八百多年了。案子的主凶过去一直隐藏于幕后。长期以来,虽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有不少人直指赵构为主凶,但在民间传说中,每每都放过了他,没有把他拉出来曝光。近年来,历史学界经过多年探讨,意见已经趋于一致——赵构是杀害岳飞的主凶。这样一来,赵构这个卖国贼也就罪责难逃。我关注宋史已经六七十年了,只要听到“岳飞愚忠”的说法,就会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情总得有个了结,不能让谬论长期流传。我愿意以望九高龄,自告奋勇出来扫除这种谬说。从现在起,向海内外宋史专家、广大读者公开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共同探讨。如果最后大家赞成我的意见,就希望在2011年以后,岳飞愚忠之说从此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