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搭建温室的人就来了。
这边热火朝天开工的时候,不少村民们过来打听消息。
一听说现在建温室补贴一半,买种子、化肥全都有补贴,立马就有人心动了,问起了价格,甚至预约时间。
杨梅村水田少,每年种的粮食除了自己吃的,根本就卖不了几个钱。
他们的收入来源,除了出门打工,就是山上的杨梅树。
这两年,也有人将自家的杨梅树卖了改种玉米,收入比种杨梅高,还更好打理。
就是村民们种惯了杨梅,对怎么种玉米不太了解,敢于尝试的人不多。
如今从余霏霏这里得到消息,种粮食不但有各种补贴,国家还高价收购,一颗心便蠢蠢欲动。
现在刚进入6月份,正是种秋玉米的时候。要是弄个大棚,一年可以种三季。还可以顺带种种蔬菜,也是一笔收入,总比守着那些难伺候的杨梅树好。
在宣传温室大棚的时候,余霏霏故意把好处往大了说。
说得不趁着有补贴赶紧把温室建起来,就是吃了大亏一样。
她这么做是有私心的。
就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欣欣积累功德之类的是心理寄托,那等到灾难真的来了之后,村民的日子好过点,她住在村里也更自在。
否则人家没饭吃了,迟早盯上他们家。
在村里待了3天,赔偿金终于到账了。
比余霏霏预计的更少,她和欣欣的加起来才赔了60万不到。
转了50万给施工队,留了个零头在身上备用,第4天一早,余霏霏做好了2天的饭菜放在冰箱,带着兰花出发去潭州。
三天没来,余霏霏发现店里变化不小。
花店开得匆忙,进货不多,她走之前又卖掉了一些,里面看着有些空。
今天推门进来,发现店里补了不少货,还多了几个货架,看着满满当当的。
门口处挂了一串纸风铃,很轻,有人进门就会随着微弱的风轻舞,发出悦耳的声响。
花架上,每种花卉的旁边都立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花名、花语和养护小妙招。
除了盆栽,还有一些可爱的的挂饰、小摆件,既可以卖,也将原本有些单调的店铺装饰温馨而有特色。
焕然一新的花店,一看就是用心打理过的。
余霏霏心头一暖。
原本开花店就是个幌子,她并不怎么上心。没想到陈萱竟然如此认真地对待,小细节上都面面俱到,完全是当做自己的店在经营。
原本她的计划里并没有陈萱夫妇,现在看来,她需要做一下修改了。
将兰花放在吧台上,余霏霏刚准备给陈萱发微信,风铃就响了。
抬头一看,正是那个如约而来的老头。
老头急切地走进来,盯着余霏霏面前的藤编篮子,问:“这里面是不是我的兰花?活了吗?”
余霏霏扫了他一眼,继续编辑短信:“我要的兰花苗呢?带来了吗?”
“先把我的兰花给我看看。”老头板着脸,颤抖的唇角泄露了他的紧张。
余霏霏将藤编篮子往他那边推了推:“这里。”
老人一个字都来不及说,立马将篮子拖了过去,打开盖子,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兰花。
“看看是不是你的那盆兰花。”
“没错,就是我太太送给我的‘春剑盖世牡丹’。”看到原本已经腐烂的兰花重新焕发了生机,老人热泪盈眶,不可置信地看着余霏霏问,“你怎么做到的?”
余霏霏反问:“我要的兰花呢?”
“带来了。”老人激动得不知所措,一边答应着一边朝门外打了个手势。
很快,就有两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抬着一个盖着黑布的木框进来,里面是带土搬过来的兰花。
一筐10株,一共5框。
“这是专门找人去山上挖回来的野生兰花。兰花的价格不好定,但这些都算是稀有品种,价值肯定超过20万了。”
余霏霏盯着木框里稀稀拉拉的兰草看了半天,实在是不明白这长得跟路边野草没啥区别的东西,怎么就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
这些爱兰人士天天嚷嚷着兰花的价值不是用金钱衡量的,可她怎么觉得只要是真爱,好看就行了,还非得要是稀有品种?还要将价格炒到这么离谱的地步?
真爱的话,难道不是让兰花大量繁殖,人人喜爱,而不是追求什么孤品吗?
不过这是人家的爱好,无需她置喙。能让她赚钱就好。
“好,兰花我收下了。你们可以走了。”余霏霏说着,就走到门口,等着他们离开后关门。
“等等。”老人将手上的兰花交给了旁边的青年,“姑娘,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做的,短短3天的时间就让这盆兰花起死回生?”
“不能。”余霏霏不耐烦地催促,“赶紧走吧!我还要去找我表姐一起吃午饭呢!”
余霏霏赶客之意这么明显,老人也不是个厚脸皮的,赌气地抢回兰花就往外走。
余霏霏正准备关门,回头看到木框里的兰花,又临时改变了主意。
“等等。”
老人回过头来,没好气地问:“做什么?”
“我这次回去了一趟,刚好家里有一批兰花要出,你帮我宣传一下,看有没有人要买。要是有中间商愿意大量收购也行。”
老人气还没消,闻言没好气地说:“我为什么要帮你。”
“不帮算了,我找别人。”余霏霏直接关了门。
“你……”
老人气急,走回来用力拍门:“要我宣传也可以,但要让我先挑。”
“没问题。”
“兰花什么时候送来?”
“到了我会联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