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光华闪过,原地出现两个唇红齿白的童子,两个童子出现后对视一眼,无师自通,对着正前方的吴常拜道:
“见过老爷。”
“嗯。”吴常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它们。
这时黑白忍不住上前,难言震惊之色,道:“上仙,这是刚刚我抓的那两只兔子,怎么突然就变成人了。”
仙侠故事听过不少,妖怪化人是常有的情节。
但那是妖怪,这就是两只普普通通的兔子。
妖怪是妖怪,野兽是野兽,两者不可等而论之,
虽然常有野兽成精的说法,让世人有所混淆,认为妖怪不过是成了精的野兽,其实不然。此方世界对于妖的定义:“有灵而非人者即是妖。”
人乃万物之灵长,生而有灵。
后天机缘而生灵性者,即是妖。
动物也好,植物也罢,甚至是水火、沙土、风云····万事万物皆是如此。非人而有灵性者即是妖。
不过这里需要纠正一点,人并不是指哪一个特定的种族,天道从不会偏爱谁,更不会定下天命种族。
在此方世界中“人”的含义是“万物之灵,万灵之长”。
一界万族,众生万灵中最具灵性者,最强大者即是人族。换而言之,“人族”并不是一个种族的名字,而是一种尊称,荣耀的象征。
如果有那一天妖族中的哪一支,在灵性上超过了当今人族,那么它们就可以成为新的“人族”。
这一点与众神宇宙中的人族又有不同,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相通之处,也是物竞天择法则的真实诠释,
能者上,庸者下。
当今的局势看似是人族受到妖族侵扰,懦弱不堪。但实际上一直是人族压着妖族打,把妖族打的抬不起头,这才能保住自己“人族”的名号。
而那些被打的受不了的破落货,在修真界混不下去,就跑到凡人王朝作威作福,没有修行过的凡人又怎么会是妖族的对手,这才有了世人畏妖的说法。
而对于世俗妖族,修真界人族内部有不同看法。
有派系认为世俗人族是修真界弟子的重要来源之一,应该派遣弟子对世俗中所有妖族进行清剿,稳定大后方;
但也有派系认为,放任世俗妖族的存在,可以增强世俗凡人对妖族的仇恨,对求仙的向往,有利于建立对妖族统一战线,更好吸收新鲜血液,主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控制住世俗繁荣大方向即可;
还有派系主张有限清剿,设立一个底线,对触碰底线的妖族进行打击,对那些温和派、亲人派妖族采用拉拢手段,促使妖族内斗,减少人族的流血;
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某位人族大佬发话,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方案,综合考较效果,决定最后的做法,得到众派系一致支持。
经过长达数百年的观察,最后选择采用第三派的方案。在部分地区,人妖势同水火,但又有部分地区,相处的还算不错,
回归正题,
黑白震惊不已,无数故事都说灵性难修,仙境难登,妖怪成精修仙有成化形成人更是难上加难。
举个简单例子,在黑白听说过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话说从前有个读书人结交了一个修习有成的狐妖,有一次狐狸谈到自己的修行,唏嘘哀叹,如此说道:
“如某等(即狐狸),学仙最难。先学人形,再学人语。
学人语者,先学鸟语;学鸟语者,又必须尽学四海九州之鸟语;无所不能,然后能为人声,以成人形,其功已五百年矣。
人学仙,较异类学仙少五百年功苦。若贵人、文人学仙,较凡人又省三百年功劳。大率学仙者,千年而成,此定理也。”
简单说就是狐狸要修炼,必须先学会各种鸟语,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人类的语言,幻化成人形。这就要花五百年时间,狐狸要奋斗五百年,才能与人类一起喝茶。而且,并非所有狐狸都有资格修炼的。
故事或许有部分情节在传播的时候出现误解,但天下基本都是这么一个说法,可见应该还是有些真实性可言,由此可知修仙有多难,这还不算修成灵性。
怎么到了吴常这就变了,两只普普通通的兔子,祂这么一点化就达到了积年老怪才有的化形境,太夸张了吧!
“难到是我运气好,抓到成精的妖怪了,所以才这么简单,不能吧!”
一旁,黑白陷入深思,怀疑是不是自己手气太好,抓到了两只无比虚弱的兔妖。
吴常鄙视的看了他一眼,不在理会,继续打量面前的两个童子,一呼一吸间有灵气汇聚,聚拢在小腹处,形成一颗气态球状物,散发着蒙蒙白光,璀璨而耀眼。
也正是它支持着两只兔子的思考,
与其说是两只兔子因灵气而诞生灵性,倒不如说是灵气因兔子而聚拢诞生灵性,据说灵气天道恩赐,世界本源,再根据“天道赋灵,万法归一”的总纲。
妥妥的天道放牧众生,收割众生灵气灵性奉养己身的套路,如果后面再多一些英雄人物,那就是典型的众生伐天,再开一世的剧本。
但事情的发展就是那么的出乎意料,在气态球状物成型的同时,有些微妙的联系同样被搭建起来,将灵气潜移默化的融入童子体内,滋润大脑心神,强化童子的灵性。
而这部分灵气也彻底与童子融为一体,成了童子的积累,不会随着生死循环重新回归天道。除非将童子打的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才会重新成为世界循环中的一部分。
或许单个生灵损耗的灵气却是很少,但这世界无量众生,每个生灵损耗一点,汇总起来,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损伤天地本源。
天道放牧众生的剧本瞬间变成了众生吞天,
结合这个世界的人、妖相争的世界背景,吴常有预感,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黑手,
嘴角抽了抽,吴常一阵无奈:“大坑一个接一个的,也不知道坑死了多少自命不凡、不够谨慎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