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不是邹凯想要做什么好人好事,把这些建筑废料施舍给别人,他就是懒得处理这些跟水泥凝结成块的砖头,更何况这些建筑废料扔在那里又没什么用处,有人需要,自己就去把砖头砍下来,清理了使用,也算是一举两得。
至于其余的建筑残渣,其实一样可以弄去,不管是拿来垫院子,还是拿来跟水泥搅拌之后当做混凝土的组成部分,都是可以的。
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别人刚好需要,就当是做好事了,最起码用砖头的人也能记邹凯家一点好。
也许有人会说了,拆房子的废砖头而已,哪有人会喜欢要?这也太夸张了,把建筑废料扔在空地上,就算是做好事了,要是这都算做好事,那做好事也太简单了。
可实际上,这个年头的物资匮乏不是几十年后的年轻人能够想象的,邹凯就知道类似的事情。
这个年头,农村娶媳妇,盖新房基本上属于标配,三间红砖平房或者大瓦房,这都是新媳妇进门的标准,最起码不能跟公婆挤在又小又矮的土坯房里。
豫省农村一直很穷,前些年更是相当的穷,哪怕盖房子只需要招待村人来吃饭,只需要给最主要的大工一部分报酬,下来三间大平房也就是三四千块的造价,依旧是很多人做盖不起的。
原因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砖头也要钱,红砖一块一分八,可即便是这样,很多家庭也买不起红砖,几百块都拿不出来的家庭,比比皆是。
就曾经有夫妻两个为了给孩子盖三间新房结婚,起早贪黑的干活,到了农闲时分,就去给人帮工,能多赚一碗粮食就是一碗粮食,在实在找不到活儿干的时候,两个人自己和泥巴晒砖,烧砖。
这可是个真正的辛苦活儿,第一步是挖能够烧砖的黏土,而且这黏土还必须要用筛子筛上一遍才行,因为泥土里会有小石子,在砖头里面没弄好的话,会导致砖头在烧制的过程中,产生裂缝,不结实等等问题。
黏土筛出来之后,要加上水搅拌成适合烧制的黏土泥巴才行,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泥巴和水混合在一起,不搅拌到足够程度的话,那泥巴完全就是松散的,必须要踩上很多次才行。
这个过程在豫省农村有个特定的说法,就是把泥巴给踩“熟”,那种松散的泥土,可以用来种植的泥土属于生土,不能拿来做砖头或者瓦片,这种踩过无数次的泥巴,踩到像胶泥一样的状态后,叫做熟土。
从生土到熟土的过程,其实也是相当辛苦的,一筐生土想要踩成熟土,最起码要一个成年人忙碌半天的时间,而且踩出来,顶多只能剩下半筐熟土泥巴,这是一个相当费力气的过程。
等到有了踩好的熟土,接下来就是把泥巴装进模具里,拍紧压平之后,再用线剔除多出来的泥巴,这个时候才能把模具扣在地上,把已经压成砖块的熟土给磕出来。
俗话里说的,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用来形容父子或者母女长得一模一样,其实就来源于模具弄砖头,一旦模具在做的时候,上面有什么凸起或者花纹,磕出来的砖头上面也会带有同样的缺陷或者花纹。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还需要技巧,泥巴并不是单纯的踩一踩,踩成黏胶土就可以了,这个黏土的硬度也是需要控制一个范围的。
太硬太干了,会很花费力气,很难装进模具里面,而且磕出来的时候也是很难的,因为很容易跟模具挤在一起。
太软了太稀了也不行,往里装往外磕,的确都很简单,可问题是从模具里磕出来之后,泥土本身还有自重,如果太软的话,原本方方正正的黏土就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变扁变平。
那么这样的砖头就算晒出来那也是废的,因为形状都变形了,根本没办法用于垒墙。
而且这个工作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看老天爷赏不赏脸,老天爷赏脸,晒砖就能一直干燥下去,到晒好,要是老天爷不赏脸,你刚磕出来一两百块砖,等着太阳来晒的时候,今天刮风了,明天下雨了,那这一两百块砖头的泥巴就等于白整了。
因为一下雨,泥砖就会跟地面的泥土融合到一起,除了把泥巴挖起来重新和泥用模具再做一次以外,没有别的办法。有可能辛辛苦苦好几天的工作,一场雨全部就泡汤了,也不是没有过。
如果所有的技术过关,运气也足够好,等到这些泥砖彻底干透,把这些泥砖从地上弄起来,堆起来,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之后,就到了下一步,真正的烧砖环节。
烧砖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把晾干的泥砖放进砖窑里面,然后架上干柴,烧上一天一夜,把泥砖给烧透,砖头就彻底完成了最后一步。
如果一直连续火烧,中间不加水的话,出来的砖头就是红砖,如果烧到一半的时候,从窑顶往下面倒上一些水的话,砖头就会变成青砖。
很多人都以为红砖是最好的,其实青砖的硬度才是最高的,因为中间浇水的这个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具体原理邹凯并不清楚,但是他却很清楚的听瓦匠们讲过,青砖想要用瓦刀砍断,要废很大的力气,但是红砖就很脆,一刀下去就砍成了两节。
烧砖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因为烧砖最起码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而且烧火的原材料也需要自己去准备,那可不是一捆两捆干柴能够搞定的,最起码也是论车的,三四车硬柴是必须的,还要有人一直在旁边盯着,到了可以加水的时候,还要从窑顶往里面倒冷水。
所有的这一切工作,没有任何一步是轻松的,如果非说有,那就是晒砖的环节,可那确实最提心吊胆的一段,如果遇到下雨,那可就真的是欲哭无泪的,遇到下雨,大半夜的都要拿着塑料纸去晒谷场上去盖砖头,防止被淋湿。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塑料都没有多少,烧砖还要提前用秸秆或者稻草编成一些比较大的稻草铺盖,随时准备这,一旦下雨就要盖在上面,防止泥砖被淋湿。
这种稻草铺盖,其实也只是缓解小雨和偏小一点的中雨而已,一旦遇上大雨,依旧是白搭。
所以,烧砖在农村一直都是一件相当辛苦的活计,没有人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