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援藏志愿书
2007年3月31日
尊敬的部领导:
西藏,是令我神思已久的地方!孩提时代的课本和小人儿书里,就有我对西梦的梦……刘学东同志的西藏摄影作品,我欣赏了几遍,很吸引我;王立新同志以及去过西藏的朋友的讲述,很吸引我;在书海和网络里,我把西藏、日喀则“游”了N遍,这片热土真的很吸引我。在我的梦里,西藏的“三样东西”最令我热爱和向往:顽强的民族、虔诚的宗教、美艳的风光。我热爱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热爱西藏的圣洁、单纯、神秘;热爱西藏的淳朴、诚笃、厚重;热爱西藏的蓝天白云、雪山碧水、日月星辰、僧侣牧民、花草动物……而能把这“三样东西”联结起来的—是光荣的援藏事业。前两次援藏,我没有机会,错过了,一等就是五年。这次援藏,我有了机会,不想错过,决心在雪域高原苦干三年!“总有一天,我定会登上世界屋脊,掬一捧纯洁的圣水,采撷一朵盛开的雪莲,让灵魂得到净化、心怀得到释放、梦想得到实现、诗情得到飞扬!”这是我的心声,更是我的追求。为了这份梦想和事业,我郑重地向组织和领导提出书面援藏申请:我决心到西藏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和考验!
这些时日,我的心一直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困惑,更被一种持久的激情所鼓舞。这矛盾就是我对援藏事业的选择和对个人家庭利益暂时放弃的一种冲突。这激情就是我对西藏这片热土的热爱和对援藏事业的向往。我曾写下几首小诗,可表明我的心迹:“岂因官身升与迁,更非家中万囊钱。我引诗情到九霄,珠峰遍地开雪莲!”(《援藏梦怀一》)。“梦随白云西南飘,心似浮舟任动摇。身披高原雪莲花,男儿何处不天骄!”《援藏梦怀二》。“东北西南万里长,悠悠我心情飞扬。梦驰神往日喀则,泪眼忍看儿与娘。男儿何必泪沾襟,绝胜[决胜]文成女儿肠。热血倾泻松江水,满怀赤诚别龙江!”(《援藏梦怀三》)。持久的激情大于短暂的矛盾,大事业始终重于小家庭。此次援藏机会十分难得,失去将不会重来。如不紧紧抓住,会铸就一生的憾事。在援藏岗位上,可以补上我实践锻炼缺乏这一课,这对一名年轻干部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组工干部,在去与留问题上,我依然选择“去”,没有退路;在忠与孝问题上,我二者皆选,首选“忠”。在信息社会,个人家庭的一点点困难总是有办法可以及时得到解决的。经过认真的思想工作,我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他们表示会全力支持我,像我一样照顾好老母亲。所以,我积极报名参加援藏,时刻准备接受组织的挑选,勇敢地去挑起这副重担!
我自信自身的素质、能力、工作阅历以及身体状况,能够完全适应西藏工作的需要。我省的前两批援藏干部都在艰苦的环境中“挺了过来”。学东和立新同志都做得很好,我又有什么不能的呢?虽然我比较文弱,但骨头是硬的!如果组织上选择我去援藏,我要牢固树立“快乐援藏、学习援藏、团结援藏、持久援藏、党建援藏、诗情援藏”的思想理念,用以指导在西藏的工作、学习、生活,努力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新事业的需要。快乐援藏,就是要保持良好心态,以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对待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习援藏,就是要向实践和书本学习、向藏族干部群众学习、向前两批援藏干部学习,尤其是要学习学东、立新同志的军人作风和优秀品德,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团结援藏,就是要尊重民族习惯,执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紧紧依靠全体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民族同志一道开展好工作;持久援藏,就是要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读无字书,行万里路,严守各项纪律,发挥表率作用,尽全力完成好党组织交给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党建援藏,就是积极发挥在省委组织部长期工作的优势,把内地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好作风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干部援藏的作用,扎实做好在日喀则地委组织部承担的各项工作;诗情援藏,就是要用心感受生活、感受西藏,用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美丽的诗篇,歌唱西藏、歌唱援藏事业、歌唱美好生活,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学习成果向组织、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纸上道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面申请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一定会把我的激情、热忱和行动,落实到援藏期间的每一天!
申请人:卢 波 2007年3月28日
以正确的援藏观为指导在雪域高原锻造成钢
—卢波同志“三个为什么”学习研讨材料
进藏以来,我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我认为,回答这一问题,说简单很简单,说难则很难。尤其是用正确的思想和模范的行动,回答好这一问题,则更难更难。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在藏人物以不同的答案,回答了这一问题。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清朝连续185年派出的73任135人次驻藏大臣,50年代进军西藏的解放军将士,修筑川藏滇藏青藏公路的筑路工人,怀抱着一腔浪漫激情的70年代的知青和80年代的大学生,以及后期进入西藏工作的干部职工,1995年以来进藏的千余名援藏干部,回答了这一问题。这其中有正面典型和成功的经验,也有反面例证和沉痛的教训。
我认为,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时代,赋予“三个为什么”的内涵是不同的。皇家公主、封建士大夫、当代援藏干部和普通群众,进藏的动机和目的,在藏的价值取向,离藏的口碑和反响,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思想和行动回答这一问题呢?大家知道,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有一段“进京赶考”对话:“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都应该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一定要考好,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我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想说我们三年援藏也是一次“进藏赶考”,是在艰苦特殊的民族边疆地区读一所“社会大学”,是一次战胜困难、经受考验、战胜自己的三年“解放战争”。作为第三批援藏干部,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复杂的反分裂斗争,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我们会遇到许多“考题”,前进的路上既有鲜花,更有陷阱。对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援藏观,以此为指导,才能做好援藏工作,考出好成绩来。什么是正确的援藏观呢?我理解,正确的援藏观,就是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工作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可以说,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上述“八观”的集合。我们要以正确的援藏观为指导,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和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对“三个为什么”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只有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想明白了,我们的思想才会有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行动就会有目标、方向和动力,我们三年离开后付出的辛勤劳动才会得到回报,我们才能留下应该留下的东西。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援藏为什么?就是要从西藏的历史和援藏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就是要从西藏的特殊性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对口援藏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援藏光荣,援藏无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要把援藏的意义向高层次升华,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到西藏工作三年
西藏是比较特殊敏感的地方。它不仅与内地各省市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同[内蒙古]内蒙古、新疆等民族自治区相比也有许多不同。西藏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世界屋脊,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过去基本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②过去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达数百年之久。在跃进到社会主义以后,历史上遗留的痕迹仍然很深。
③基本上是藏族聚居的单一民族地区。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勇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情感和风俗习惯。④基本上全体藏民都信仰喇嘛教,宗教在群众中有长期的、深刻的影响。⑤达赖喇嘛在国外建有“流亡政府”,在宗教上有煽动力,西藏各寺庙里的“水”很深,僧侣的思想极为复杂,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由于以上各点,使西藏成为一个斗争复杂、举世瞩目、非常敏感的地区。我们在西藏一举一动,很容易引起不同反响[不同凡响]。可以说,西藏是一个“通天的地方”,是一个“针眼大的窟窿,可以引起簸箕大的风”的地方。我们离家在外,面对的困难、诱惑和考验很多,切不可掉以轻心。
西藏比较特殊,也比较复杂,它经历了与内地很大不同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一直企图把西藏变为他们的殖民地。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入侵西藏。在将西藏变为殖民地的企图失败后,英国改变策略,挑拨民族关系,策动“西藏独立”,制造出所谓“西藏问题”,以此来破坏中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给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1951年西藏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平解放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西藏的政务仍由当时地方政府噶厦管理,维系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达赖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发动旨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我们进行了平叛和民主改革。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9月1日成立。时隔一年,西藏便与内地一样,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期间,达赖集团对我进行武装骚扰、渗透破坏。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西藏局部地方策划制造了多起反革命武装叛乱,社会形势动荡不安。80年代后期,“苏东”巨变,国内发生了“六四”风波。由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达赖集团加紧了分裂活动。从1987年至1989年,达赖集团直接策划和参与了拉萨近百起暴力性骚乱事件。当时的西藏,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局势动荡,政治思想混乱。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治藏的“十条意见”,是西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党的第三次、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思想和“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是西藏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两个里程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藏在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发展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各中央国家机关、各省市、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援藏,西藏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了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局势稳定的最好时期。但是,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使西藏连续19年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被打破,给我们以教训和警醒。我们前所未有地站到了反分裂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达赖在美国国会发表“五点计划”,随后提出所谓的“斯特拉斯堡七点新建议”,公开推进“西藏问题”国际化。之后,提出所谓“中间道路”、“高度自治”、“大藏区计划”等,其实质就是妄图推翻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政权,推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场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我们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面对着严峻的政治考验,切不可掉以轻心。
回顾西藏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上,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但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一直把所谓的“西藏问题”作为“西化”、“分化”我国的突破口,把达赖集团作为遏制我国的一张牌,充分利用达赖的宗教和社会影响,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思想混乱,进行分裂活动,西藏的社会局势始终波澜不断。在经济上,西藏大力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十分薄弱的底子和严酷自然环境的制约,由于十年“文革”的深刻影响,由于分裂势力的捣乱破坏,西藏错过了“一个没赶上,一个没抓住”的发展机遇(50年代全国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西藏没赶上,80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西藏没抓住),西藏仍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我们援藏干部肩负着反分裂斗争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援藏”的大的时代背景和任务要求。
正因为西藏的情况很特殊,西藏的工作很复杂,所以党中央才对西藏特殊关注关爱。“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位置”,“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西藏的发展、稳定和安全,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也事关我们的国家形象和国际斗争”,“重视西藏工作,实际上就是重视全局工作;支持西藏工作,就是支持全局工作”。上述论述,充分说明了西藏工作的特殊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关于援藏工作的重要意义,龙新南部长提出了“四个有利于”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悟出“援藏为什么”的道理。(有利于加快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和谐西藏建设的雄厚物质基础;有利于保证西藏的长治久安,营造和谐西藏建设的稳定社会环境;有利于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对我们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锻炼。援藏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发展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把西藏问题放在全局和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来认识,要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做好援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克服观光做客、临时镀金、明哲保身、患得患失、盲目攀比等消极思想,切实增强光荣感;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日喀则地委行署对援藏工作的有关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要虚心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援藏工作队和我省前几批援藏工作队好的经验做法,切实增强紧迫感;要把促进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环境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切实增强使命感。进藏前,我写了两首诗歌,可以表达我的心迹:“岂因官身升与迁\更非家中万囊钱\我引诗情到九霄\珠峰遍地开雪莲!”“梦随白云西南飘\心似浮舟任动摇\身披高原雪莲花,男儿何处不天骄!”援藏就是奉献,援藏就是拼搏,援藏就是锻炼!我们要在艰苦环境里顽强工作学习生活,以正确的援藏观为指导,树立起一面融入西藏、融入日喀则的旗帜,做到“思想正、行为端、要求严、形象好”,这样才能做到“进得来、挺得住、干得好、叫得响”!
二、在藏干什么?就是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而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来,就是要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履责建功,经受考验,不辱使命,多干一些“为日喀则人民造福、为黑龙江人民争光”的事情,让各级领导放心,让家乡人民放心
援藏干部是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稳定西藏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进藏后,担任的都是领导职务,在当地和部门中处于重要地位。家乡和当地领导对我们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爱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干好。否则,愧对组织,愧对领导,愧对人民,愧对亲人。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三次经吐蕃出使印度,不畏路途艰辛,“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为唐朝与吐蕃、印度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在吉隆县内仍留有《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碑刻。1791年,乾隆皇帝命福康安将军进藏反击廓尔喀军队第二次入侵,取得了辉煌胜利。之后,他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议定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对稳定西藏局势、强化西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794年,正当不惑之年的清朝驻藏大臣松筠带着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嘱托,走进西藏,走进吉隆,赈恤灾黎,安抚民众,稳定局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留下了许多饱含爱国思想、民本思想的著作和诗篇。这些封建官吏都做了一些有益于西藏人民的工作。我党唯一一任驻藏代表、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同志在藏工作15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保证了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现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维护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统一,保卫了祖国的西南边防。孔繁森、许晓珠、祁爱群等援藏干部和在藏干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对“三个为什么”的实践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踩着在藏先进人物的足迹前行,不惧高原反应和风吹日晒,不怕大脑迟钝和血液黏稠,笑对苍凉群山和孤独寂寞,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团结奉献,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树好形象,经受住复杂局面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为日喀则人民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一,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素质。学习是修身立业之本,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刚到西藏开展工作,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即使慢慢熟悉了,也面临着许多不懂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样才能适应工作需要。首先,要加强对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西藏历史和民族宗教知识的学习。其次,要适应项目建设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努力学习经济知识,做管理的行家里手。再次,要虚心向藏族干部群众学习,向兄弟省市援藏干部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读无字书,走万里路。我的业余时间,多是在寂寞长夜中度过。每天晚上看看书、上上网,广泛收集积累资料,写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工作队的文字材料,虽然比较孤独寂寞,但其中的乐趣无穷,收获颇丰。总之,要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多读一些好书,少搓一些麻将,多找好朋友交流,少一些应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兴趣乐趣,顽强坚持下去,三年之后,谁进步,谁停步,谁退步,谁对西藏感悟最深,谁对西藏一知半解,自然见分晓。
第二,要扎实工作,争创一流业绩。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投入到援藏工作和本职工作中,履行职责,踏实干事,力求有所成就。我在工作队担任干部组组长、地直组组长、项目组成员等职务,并负责文字综合工作。在地委组织部分管督察调研、公务员管理、机构编制等工作。这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是有些权力,但更是责任和义务。在队员管理和自身建设中,我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本着对组织负责、对队友负责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考勤考绩,与干部组的同志一道,认真做好队员鉴定工作,抓好工作队自身建设。同时,作为地直组组长,要率先垂范,带头做好工作,加强队员管理,加强与大家的思想沟通,加强团结,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各项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联络组成员和诸位队员之间,我个人和大家之间还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儿矛盾。作为患难与共的战友和既是平等的队友关系,又是代表组织的管理者,我要尽职尽责,协助总领队做好队员的管理、监督工作,确保不出问题。农垦总局党委、七台河、双鸭山市委组织部派到三个县工作的同志也一样,要积极协助县委书记和工作队干部组做好此项工作。有人说,组织部的干部是“微笑的刺客”,这句话也不尽然。与大家交交心,我的真实想法是:要会怀着一颗公正的心,去践行组织赋予的职责,多看队友的长处和优点,更要不客气地及时指出缺点和不足;多记载队友的成绩和进步,忽略不计非原则的枝节问题。工作队和各工作组是一个有原则的集体,不是俱乐部;队员之间是同志战友关系,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提高,这是最重要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之间不仅要互相珍惜自然生命,而且还要互相珍惜现在的政治生命,更要为三年之后的成长进步共同负责。这是我的心里话,希望各位队员能够理解和支持,并对我进行监督。在援藏项目建设中,作为项目组成员,要协助组长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严肃财经纪律,从现在开始做到管钱不摸钱,积极为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文字综合工作中,希望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把我们的《援藏简报》办得丰富多彩,全面反映三年援藏工作和队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化作高质量的文字材料,汇报上去,交流出去。文字综合工作,是火热的援藏生活的真实反映。它同项目建设工作、本岗位工作、自身建设工作相比,同样重要,甚至更重一些。假如我们的实际工作做得很好,而文字材料却整的稀里哗啦,那么可就惨啦!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印象就不会好。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努力就会白费,我们的成绩就会被埋没!所以,大家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文字综合工作,积极参与并提供素材。希望负责文字综合的同志要切实履行职责,多搜集信息,多积累材料,多研究探讨,多动笔耕耘,宁可少睡几宿觉,也要把各项工作和大家的辛勤努力全面反映出来,写好、写全面、写到位。否则,袖手旁观、唬弄[糊弄]应付、推脱责任、满口理由、拈轻怕重的,就是不尽职,就是失职,就是渎职,工作队就要有一些说法。在组织部的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把内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力争使分管的工作每年都有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力争在自治区委组织部乃至中组部有位次。
第三,要搞好团结,推进工作落实。团结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首先,要搞好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注意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主动搞好与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其次,要摆正位置,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自觉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不仅在本单位要搞好与班子成员、干部职工的团结,而且要搞好与工作服务对象的团结。要保持与省援藏办、各派出单位联系,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争取支持和帮助。再次,要搞好工作队内部的团结统一,形成工作合力。在团结的基础上,要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一是一,二是二。抓工作落实要雷厉风行,不能拖拉,领导布置了,就要真抓实干,有行动有回音,杜绝夸夸其谈、不抓落实的不良风气在自己身上体现。
第四,要严于律己,树立良好形象。要把到西藏工作当作[当做]人生中难得的锻炼机会,以正确的援藏观指导三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树立好的形象。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要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自律,意志坚定,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不仁之事不干、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各项制度和纪律,真诚为人,踏实干事,努力提高自身的诚信度。在援藏干部队伍建设上,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协助总领队带出一支好的队伍,使大家在藏得到锻炼提高,回家时得到成长发展。
三、离藏留什么?就是不留遗憾,不留骂名,不被人戳脊梁骨。要留下经得起检验的实绩和好的口碑,留下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留下龙江援藏干部与后藏人民之间的[的深情厚谊]深情厚谊,留下一群志同道合、万里相牵的好朋友,留下当地干部群众对我们的惦记和感念,留下我们对西藏的热爱和美好记忆
记得一位藏族诗人有过这样两句诗:“你想要留下点什么吗?那你就准备丢掉点什么。假若你什么也舍不得丢掉,那你什么也别想留下。”“人生的价值在于提炼血汗的精华,只有褪去了腐枝败叶的草木,才能盛开吐艳结果的鲜花。”这两句诗会给人以很多启示。我们来援藏,就是要丢掉一些私心杂念,舍弃“小我”、“小家”,丢掉在原单位的一些既得利益。这样我们才能够来到了西藏,得到今天所享有、所感受到的一切。在西藏三年,我们是充实地度过,还是虚无地混过,对于离开时的感受可是大不一样。当我们经受住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的考验,充实地度过了三年援藏生活时,我们就像退去“腐枝败叶”的草木一样,能够“盛开出吐艳结果的鲜花”。否则,就像“烂了根的枯树”一样,被人家当成柴火烧了,只留下一堆木炭灰,被大风吹走了,什么也留不下。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尼泊尔的赤尊公主,翻译了《经藏》、《华严经》、《观世音菩萨经咒》等经典,为西藏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医疗术。唐朝的文成公主、金成公主留下了医药、建筑、天文、生产技术、佛教等方面的书籍,带去了水磨、茶叶、谷物、蚕种、菜种及精美的手工艺品,留下了纺织、刺绣技术。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任职无数,大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小到密州太守、杭州通判、黄州团练副使,行踪所至之处,后人或建祠或竖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无论在何处,不管得意失意,升官丢官,都把做事放在第一位,修堤筑坝,兴医办学,易俗除弊,不厌其大,不弃其小,能够扎扎实实做一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而西门豹乃区区一邺令,地位最高超不过现在的地区专员,司马迁却在《史记》中对他大加称道,使之流芳千古。究其原因,就在于西门豹正确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了几件顺应民心的事情。如果苏轼、西门豹能够到西藏为官,做人做事一样会做得很好,会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怀念的东西。1906年,维新派官员张荫棠向清朝提出新的治藏政策,并被皇帝派去查办藏事,给西藏留下了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他提出的发展工商事业、开发矿产、便利交通、发展教育等主张,对西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带去的花种,被西藏人民取名为“张大人”花,至今还在西藏各地开放。驻藏大臣赵尔丰在藏区用武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乱杀无辜,抢夺民财,加剧了藏汉民族矛盾,他被杀身亡后,在藏族人民中留下了千古骂名。上述例证,不胜枚举,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进藏前,我们拜谒了武侯祠、都江堰,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正确政绩观教育。特别是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历经千年至今还在为人民造福,留下了千古政绩。进藏前,龙新南部长指出:“你们到西藏工作后,不仅代表着个人和所在单位,而是代表着黑龙江的形象。大家必须牢记使命,发扬奉献精神,树立黑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进藏之初,孙尧常委给每名队员送了一个金属杯,寄希望我们要为藏族百姓造福,留下好的“口碑”。张成义等省领导来藏时也指出:你们来援藏,小的方面代表个人、家庭和单位,中的方面代表黑龙江省和全省人民,大的方面代表党中央和内地人民。今年初,[今年年初,]省领导先后对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龙新南部长提出了五点要求,特别强调了工作队自身建设问题,要求每名队员通过三年锻炼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作风上有大的提高,为以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要求我们做到一批比一批强,一批比一批好。领导的嘱托语重心长,对我们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决不能把领导的嘱托和要求当做“一阵风”和“耳旁风”,听的时候重要,过后忘掉、扔掉,要始终刻在心里,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更不能做“两面人”,在家时在领导面前一个样,在工作队或出门在外则变成另一样。“三个为什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思想好,才能做得好;思想和行动好,才能留得好。反之,思想不好,做得也不会好,更不会留下什么。我们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一个大目标,大家共同努力进取,创造出一份个人业绩和集体成就的辉煌,造福日喀则人民。这样才能留下经得起检验的政绩和好的口碑,留下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留下龙江援藏干部与后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的深情厚谊],留下一群志同道合、万里相牵的好朋友,留下当地干部群众对我们的惦记和感念,留下我们对西藏的深深的热爱和美好记忆。千万不要留下遗憾,甚至留下骂名,被人戳脊梁骨。这样的人,我们援藏工作队没有,也不许有!
有志而来援西藏无愧而返梦天堂
—卢波同志2007年至2010年援藏工作总结
“衔命入藏上高原,弹指三年已云烟”。时光荏苒,转眼间火热的援藏生活就要结束了。冷静地回顾援藏走过的路,客观地审视经历过的人和事,我心里自然有一杆“秤”,别人的心里也有一杆“秤”。这两杆“秤”一“称”,谁半斤谁八两,明眼人自然明了。2007年进藏后,我担任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分管督查调研室等科室,协助总领队抓援藏干部管理和援藏工作队自身建设;担任援藏工作队联络组成员、干部组组长、地直组组长、项目组成员,负责对外协调、文字综合、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管理等多项工作。在藏期间,我牢记自己是一名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选派的干部,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是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进取的心去努力工作,在地委组织部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在援藏工作队发挥了领导核心和示范带头作用。现将三年援藏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感受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始终牢记各级领导的嘱托,带头加强个人自身建设。
进藏前后,各级领导同志对我们第三批援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希望和要求,我都一一记录在案,从没有当做“一阵风”和 “耳旁风”,始终牢记在心,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我也没有做“两面人”,始终很阳光,在家和在领导、同志面前一个样,出门在外也一个样。我品尝着艰苦,享受着孤独,领略着苍凉,赋予援藏工作以诗情,赋予寂寞长夜以画意,诚实劳动,放歌天堂,自信离开西藏后无遗憾留下,也无骂名背上!!
1. 不怕艰苦,顽强意志,努力战胜自己。“高原反应何所
惧,心中盛开冰川莲。乘风再击三千里,立马世界第一巅”。刚进藏时,我就没有被高原反应和恶劣环境所吓倒,虽然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头痛、失眠等症状,但每天都乐呵呵地忙碌着,为进藏的领导同志和生病的队员服务。我自称是“援藏体格”,在缺氧的环境里吸烟自如,笑称这是“用二氧化碳换氧气”。此后,一直以坚强的意志、快乐的心情和科学的态度去工作、学习、生活,不怕山高路险沟深的恶劣环境,像一头牦牛一样跑遍了日喀则地区的18个县市,特别是仁布、谢通门、康马三个受援县及其乡村去了多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两巴一嘎,谁去谁傻”。海拔4740米的岗巴县,有的当地干部去了都不愿意住在那里,我先后去了两次,一住就是十几天,完成了换届考察和班子考核、后备干部调整等工作。陈塘镇是日喀则地区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我带队步行5个多小时,跋山涉水、走家串户去扶贫。考察仁布县的雍则绿神湖开发项目,要翻越海拔5600米的大山,步行得6个多小时,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的,心脏跳得“蹦蹦”响,好像要从胸膛里跳了出来,我第一个走到了山顶。西藏的艰苦环境[环境磨炼]磨炼了我的意志,三年援藏经过了这些挑战,我再不惧怕任何艰险和困难。
2. 旗帜鲜明,锤炼党性,坚决反对分裂。“拉萨乱兮笔作枪,横眉倒竖兮斩豺狼,反对分裂兮剑锋芒”。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是援藏干部的首要政治责任。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我积极参加“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总领队一道组织地直援藏干部参观了地区档案局珍藏的元、明、清以来的历史档案资料与实物;指导和带领部里督查调研组下乡指导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研读了大量的史籍资料,精心准备了万余字的西藏历史讲稿,向当地干部职工宣讲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开发表了长篇诗歌《西藏赋》,抨击达赖集团祸国乱教的罪恶行径,讴歌西藏历史和在党的领导下新西藏的发展成就。我协助总领队组织各援藏工作组和援藏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黑龙江省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日喀则地委的各
项要求和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的要求上来,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同时,代地委主笔起草了《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活动方案》,完成了《加强边境县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坚持把贯彻落实好中办[2008]16号文件和藏党发[2008]11号,[2009]3号、4号文件文件[文件]精神摆在特殊重要的位置,深入基层,督促检查,狠抓组织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3. 勤奋学习,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我在内地有个习惯,就是半夜12点以前不睡觉,在雪域高原就更睡不着了。“梦榻常伴明月坐,午休亦伴白云眠”。除白天忙忙碌碌外,每天晚上几乎都是凌晨两三点钟睡觉,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党的治藏方略、政治理论、民族宗教政策、西藏历史、民风民俗、生活禁忌、经济管理和组织人事编制老干部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打牢做好援藏工作的政策基础、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在西藏这一艰苦的环境里,我对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援藏干部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这为我做好援藏工作和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三年援藏,离家万里,孤独寂寞、想入非非是常有的事。我经受住了离乡思亲和灯红酒绿的考验,把别人用于休闲、休息的时光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三间方堂满榻书,高原为家诗伴孤”。我买了几千元钱的书特别是有关西藏方面的书籍勤奋攻读,并创作了几百首援藏诗词歌赋,准备在援藏期满前出版《雪域放歌》(援藏诗文集);完成了援藏工作队和地委组织部的大量文字材料。从文学、文字的角度讲,我这方面的能力在援藏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积极参加地区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必读篇目,搞好自选动作,记了大量笔记,做了多篇专题辅导,并深入基层实际督查、指导组织工作的深入开展。
4. 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树立清正形象。“灯下黄金如
粪土,援藏男儿当兢慎”,“不求百花拥万紫,岂能一夜失千红”。这是我心迹的诗情表白。我对自身要求比较严格,以身作则,为人处事[为人处世]低调,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个人及家庭的一些困难从未向援藏工作队和所在单位提出过。2009年我的孩子连续两个月低烧不退,以后总是胸闷、头疼,心跳加快,哈尔滨、北京几家大医院专家检查都未查明原因。我没有向组织请假回家探望,始终坚守在援藏工作岗位上。日喀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且援藏干部手中掌握着项目和资金,面临金钱美色的诱惑和各种陷阱比内地要多得多。我担任仁布县姆乡水利工程援藏项目总指挥,管理着近1500万元的项目。曾有人跟我说了一些“着三不着两”的话,这引起了我的高度警觉,马上与总领队商量“走马换将”,坚决不用有私心杂念的人!我经常提醒自己并要求队员一定要慎微慎独慎小,一定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珍惜在藏锻炼的机会,多干些正事,坚决不干污七八糟[乌七八糟]的事。我协助总领队坚持把自身建设贯穿整个援藏工作始终,带头遵守廉政规定,民主决定重大事项,规范操作援藏项目,慎重使用援藏资金。刚开始的时候,一些老板为了要项目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手段找我,都被我拒之门外,后来老板们看找我没用也就不找我了。“赢得一个从容自在的身心,胜过贪官污吏的胆战心惊”。我个人廉政建设和生活作风的“底线”没被攻破,“红线”我始终不敢逾越。“援藏不殉葬,不做人家的走狗”。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问心无愧!
5. 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密切民族关系。西藏日喀则地区贫困群众、贫困党员比较多,每当我下乡工作时都要走访贫困党员群众,看到乞讨者都要掏出钱来相助。2007年,我从自己的工资中累计捐款4300余元。2008年,与总领队一道帮助素不相识、无钱住院治病的亚东县周氏父子的家人住院费用3000元,并带领地直组的同志多次到医院探望,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周氏父子非常感动,特地送来锦旗“亲情友情乡土情情系龙江,厚爱博爱公仆爱爱在西藏”。带头在藏两次向四川地震灾区和日喀则仲巴地震灾区缴纳特殊党费1512元、700元和500元,捐助党建扶贫点贫困党员1200元;委托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在黑龙江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2009年,在下乡考察、调研、扶贫中个人共资助贫困党员2700元;与总领队共同帮扶贫困学生上大学费用11560元/年;资助仁布县一贫困家庭的高中学生三年学费12000元。
二、切实履行组织部门岗位职责,扎实做好干部援藏工作。
干部援藏是援藏工作的重要实践载体。我积极发挥在省委组织部的工作优势,结合日喀则地区组织人事工作实际,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扎实做好在地委组织部分管的工作和主要领导交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日喀则地区“优秀公务员”称号。
1. 坚持启发思想,做好思路援藏。坚持把内地组织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日喀则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工作中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搞讲座。提出的搞好督查、调研等工作的意见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分管工作的开展。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作了《紧紧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精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两篇学习辅导,提出了做好新时期组织人事工作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在地区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班上,我了《关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辅导。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活动方案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得到了部务会议的采纳;撰写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篇,为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作专题辅导1次;撰写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篇;充分运利用《日喀则组织工作》开辟学习论坛,引导广大党员和基层组工干部广泛参与讨论;审核、修改部机关整改落实工作方案,围绕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领导班子考核、加强反分裂斗争重点部门领导力量、加强干部交流使用力度、加强干部监督和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进“六心工程”、深入开展“三个培养”和加强人事人才、机构编制管理、老干部工作和部机关自身建设,带领分管科室的同志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和组织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学习教育活动中,作了专题辅导。
2. 坚持分管领带,做好干部援藏。在调研工作中,每年都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和本部门的重点任务,研究确定重点课题,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工作,每年都有一批调研成果获得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颁发的奖项。2007年,完成了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2篇重点调研报告,审核了18个县市组织人事部门的调研课题。2008年,确定了《农牧区党员政治立场问题的调查》、《农牧区实用人才现状及分析》2个重点调研课题,带领调研组深入康马、白朗、谢通门、拉孜四县及有关乡村和地区劳动局、农牧局、科技局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746份,召开座谈会6次,并修改完善了2个重点课题和13个子课题的调研报告;主持建立了地委组织部文书资料电子信息库106.9万字,其中:《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组织工作资料汇编》512页25.6万字,《日喀则组工资料汇编》1626页81.3万字。2009年,围绕部务会议研究确定了9个重点课题,重点围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做好三个培养工作,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组织部门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4个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内容、有见解、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配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完成的《日喀则地区边境九县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得到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肯定。在督查工作中,2007年,带队深入到6个县3个地直部门进行督查,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和检查;2009年,建立了督查反馈制度,指导和带领部内人员先后深入7个县市督查落实自治区、地区两级组织工作会议落实情况,形成《督查反馈》8期、《组工参考》20期。在工资福利工作中,协助完成了西藏特殊津贴第二次调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2007年年终一次性奖金兑现、2008年度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和日常工资变动等工作;组织举办了地区首届工资福利业务研讨班,修改了开班式讲话,亲自起草了研讨
班结业讲话。在协管机构编制工作中,指导科室健全了编制台账,完善了规章制度。2009年,指导督查调研室采取电话询问、网络上报、下督办单、实地督查等多种形式,督查自治区、地区两级组织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组织人事编制老干部各阶段重点工作、领导交(批)办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六心”工程实施情况、村干部业绩考核办法及“一个补贴、四项经费”落实情况、“三个培养”工作情况、大学生村官及“三支一扶”人员发挥作用情况、初级职称聘任权限下放后运作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情况、联系专家制度落实情况等,有力地推进了组织工作重点任务的落实,形成《督查信息》21期。
3. 坚持交办办好,做好中心工作援藏。2007年,结合地区换届工作,带领考察组对7个地直单位领导班子和亚东、岗巴两县人大、政府领导班子共93名县处级干部、19名后备干部及12个乡镇的乡镇长、人大主席进行了考察,形成了综合汇报材料和百余份考察材料,为做好换届人事安排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借鉴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经验,主持了部机关公开选调工作人员、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选任工作,亲自命制了笔试、面试试题,担任主考官组织考试,并带队进行考察,有10名优秀年轻干部调入部机关工作,有6人走上了部机关中层领导岗位。主持完成了地区公安处公开考试选调30名基层干警工作,及时解决了地区警力不足的问题。2008年,独立命制了面试试题并担任主考官,对7个地直机关进入面试的52人进行了结构化面谈。2009年,带领地委组织部、地区民政局工作组深入定结县,在做好重点工作督查、调研的基础上,步行深入到不通公路的陈塘镇开展扶贫工作,实地走访慰问了洼雪、萨列、比塘、雪修玛、藏嘎、那当6个村59户党员干部,发放慰问金23910元,为那当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捐款2000元、捐赠棉被10床。同时,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调查走访等形式对陈塘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成员进行了考核。根据地区县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和县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动员会的部署,
我带领第三考察组从5月下旬开始连续工作4个多月,先后深入到6个地直单位和4个县认真开展考察工作,行程2600多公里,参加推荐测评会议841人、谈话604人,形成并审改领导班子考察材料18份,班子成员考察材料134份,援藏干部考察材料18份,后备干部考察材料126份,形成综合汇报材料18份,共计60多万字。在班子和干部考察中,做到了坚持原则、保守秘密、公道正派,如实地向部务会议汇报考察工作情况,发现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存在的问题4件,发现和推荐近期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37人。
4. 坚持资金支持,做好党建援藏工作。进藏之初,通过深入调研,设立了200万元的“党建援藏和人才援藏资金”,这一做法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的充分肯定。协调三个受援县援藏工作组拿出16万元援藏资金,选派15名贫困农牧民家庭子女到日喀则地区职业中专学习兽医、绘画、宾馆服务等专业。创办了《日喀则组织工作》季刊杂志,已发刊9期,从援藏资金中拿出8万元支持杂志发展;主持制定了编辑部规章制度,形成了“十步五稿四会”编辑审稿流程方法,期刊的质量比过去有较大幅度提高,使之成为反映地区组织工作的重要载体,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肯定和基层组织人事部门的欢迎。结合日喀则作为边疆民族宗教地区的实际,创办了《组工参考》(半月刊),广泛收集、及时刊发各兄弟省市有关组织人事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等,共编发32期。2008年,带队深入到康马县嘎拉乡和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党建联系点,考察党建联系点建设情况和乡村民族手工业发展情况,决定争取援藏资金和地委组织部支持加强党建援藏工作和党建联系点建设,分别投入4.3万元和3.2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康马县嘎拉乡琼贵村牦牛改良、村集体办商店和谢通门县仁钦则乡村办小型粮油加工厂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2009年,向陈塘镇党委、政府捐款1万元,用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救助贫困党员群众,并帮助梳理陈塘镇的经济发展思路。支持康马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购买办公设备经费5万元,支持仁布县姆乡兴办集体经济3万元。为部内干部外出学习报销往返路费近2万元。大力支持地委组织部建立党内扶贫资金,从援藏资金中先期分别拿出20万元和5万元,支持地委组织部和谢通门县委组织部实施“六心工程”。支持地委组织部电教楼多媒体教师改造30万元。援藏结束前,还要继续出资支持地委组织部人才培训等项目。协助总领队组织实施了青年农牧民培训、民族手工艺人评选和参加第2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贸洽谈会等工作。
5. 坚持项目支持,做好机关搬迁工作。积极争取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支持,专门协调省财政厅落实了200万元的援藏资金,用于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办公楼搬迁和更新办公设备。工作中,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厂家情况,经过部务会议统一研究、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和比价采购,确定了中标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清正廉洁地抓好部机关办公楼搬迁和办公设备采购工作。仅此一项就比采购黑龙江某家具厂家的产品节约援藏资金20多万元,且解决了办公家具质量维护事宜。先后投入160多万元援藏资金,采购了崭新的办公座椅、会议座椅、沙发、茶几、电脑、笔记本、打印机、传真机、电视机、组合音响、USP电气设备、监控器、多媒体投影仪、文件柜、保险柜、档案密集柜、办公用品、热水器、垃圾箱等一系列办公设备,购置安装了整洁的窗帘,对办公大厅、网络室、多功能厅、各个会议室、阅览室、荣誉室、电教楼、教室等公共场所装饰、配套了相应的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部机关办公面积狭小、办公设施陈旧的落后状态,机关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地委、行署领导及援藏四省市总领队及地区发改委、建设局、消防大队等单位的同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尹德明同志和宣传部长崔玉英同志,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白玛才旺等领导同志来部里考察时,对部机关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予以高度赞誉。
三、切实履行援藏岗位职责,扎实做好在援藏工作队分管的各项工作。
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联络组成员、干部组组长、地直组组长、项目组成员、工作队会计,我全过程地参与并协助总领队负责援藏工作队的各项工作。工作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工作量大,协调面广,事务繁杂,不论是项目建设、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管理,还是文字综合、宣传报道、对外协调等,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多次受到省援藏工作队的表彰奖励。2009年,所带的地直组被省援藏工作队评为先进集体。2007至2009年,个人连续被省援藏工作队评为援藏工作优秀带头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1. 精心做好第三批援藏工作队项目建设工作。进藏之初,与项目组的同志一道做好项目调研、筛选等工作,对拟建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汇总、装订、上报。工作队拟建项目的诸多表格、文字材料多数出自我手。加强了对援藏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每个援藏项目都成立了由对口支援单位、援藏工作队和受援单位三方领导和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主持制定了黑龙江省第三轮《援藏工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援藏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制度》、《援藏工作队项目组工程建设项目工作职责》、《援藏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援藏项目集体采购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援藏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费用清单》、《援藏工程建设项目操作流程》、《招标操作流程》,对援藏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多次深入实地检查指导项目建设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敢于坚持原则,及时指正。2008年11月,陪同地区党政代表团回黑龙江答谢回访后,马上又返回日喀则,连续紧张工作近一个月,重新组织对仁布县姆乡夏尤灌区水利设施和荒地改造示范工程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聘请有关权威中介机构科学测算、合理适中地确定了标底。仅修建12万立方米水库一项,就节省援藏资金154万余元。修建5.6公里水渠一项工程招标,就节省援藏资金40余万元。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后,与有关队员最后返回黑龙江休假。担任黑龙江省援建仁布县姆乡夏尤灌区水利设施和荒地改造示范工程总指挥,把这个惠民利民项目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充分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发扬民
主,集体决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彻底解决了该工程全权交仁布县管理期间存在的各种不规范问题,并带队多次深入现场,加强检查指导和监督管理,保证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仁布县姆乡人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认真执行援藏工作队关于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制定下发了有关文件,对各个项目的验收、审计、决算、建档、移交等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严格管理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财经制度办事,确保了不出现超概和违纪问题。
2. 积极做好援藏文字综合工作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我负责第三批援藏工作队文字材料综合工作。三年来,与有关同志一道,加班加点,起草、审核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援藏工作队的各种材料多数出自我手,计算机的各个存储器中列满了材料的名称。每年度的工作总结和阶段工作汇报材料,都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近三年来,完成援藏工作队的各种文字材料达100余万字。2008年,先后起草了《关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出现严重打砸抢烧事件及我省第三批援藏联络组采取措施有关情况的报告》、《关于西藏拉萨市“3·14”事件以来日喀则地区社会局势以及我省援藏干部开展维护稳定工作情况的报告》;完成了工作队总领队历次全体队员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等会议材料、向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调研组汇报我省援藏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总领队回省汇报工作的汇报材料、项目统计等各种表格材料、援藏工作队2008年工作总结材料和地区党政代表团到我省回访等一批重要材料。积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对《黑龙江援藏简报》进行了改版,增加了领导讲话、亲情传递、工作动态、援藏干部文苑等多个栏目,努力反映我省第三批援藏工作成就和援藏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采取措施通过新闻媒体不断加大黑龙江援藏宣传工作力度,共编发简报23期(新版5期),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发新闻6条,在《黑龙江日报》刊发援藏一周年综述专版1版,在日喀则电视台播发新闻30余条,西藏自治区《援藏会刊》杂志刊发专题报道7篇。2009年,共起草援藏综合
材料15篇;编发援藏简报4期;配合省直机关工委、省电视台工作组进藏参访,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发新闻7条,在省直机关党建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在省委《奋斗》杂志上发表文章1篇、诗歌1版;在西藏《援藏会刊》杂志刊发报道和诗歌8篇;在《日喀则日报》刊发援藏专版1版,在日喀则电视台播发新闻40余条。按照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中国西藏》杂志社关于编辑出版第五批援藏干部纪念画册的要求,组织各工作组和援藏干部完成了相关组稿工作;主持编辑了援藏工作队材料、图片汇编和下一批援藏干部培训教材;在网络上开设了个人的博客,歌颂和宣传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和援藏干部的精神风貌。今年进藏后,援藏材料汇编、书籍出版、宣传报道等繁重的文字综合工作由我负责并承担。
3. 积极做好对外沟通协调、接待服务等工作。不论是在日喀则,还是在黑龙江,我还额外承担了一份本应是秘书长的工作。比如,文字综合、对外沟通协调等。我利用自己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工作的优势,积极协助总领队,协调左右,沟通上下,服务内外,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接待了省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4个及13个省直、市地领导带队的工作组100余人。2008年,接待赴日喀则地区检查指导工作的省厅局、市地考察团组21个120余人。6月,我陪同日喀则地区国土局的领导回到黑龙江协调落实项目资金,争取到了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使1600万元援藏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利用工作关系和个人关系,跑省直有关对口厅局,协调暂未落实援藏资金的单位落实项目建设资金,资金到位率达83.2%。11月中旬,地区党政代表团到黑龙江省答谢回访,我与有关同志提前打前站,协调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援藏办、接待办、农垦总局、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绥芬河市等做好相关工作。12月15日早晨,我刚从西藏回到哈尔滨还未得休息,就参与接待了日喀则地区公安处代表团和在西藏维护稳定的120师团首长2个团组。2009年,协调省援藏办、省财政厅及时落实了年度工作经费和追加的工作经费,保证了工作队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共接待考察团组40多个190余人。
四、坚持从严要求,带头抓好援藏干部队伍建设。
援藏干部是援藏工作的主体,是党中央对口支援战略的具体实践者、推动者,使命很光荣,职责很神圣。我认为:加强援藏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是党中央对口援藏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援藏干部肩负的重大使命所决定的,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3800多万父老乡亲的重托和期望所决定的,是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所决定的。善始善终地抓好援藏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进藏以来,我认真履行援藏组织部长、工作队干部组长的职责,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日喀则地委、行署的要求,协助总领队从思想建队、目标引队、精神领队、制度立队、管理治队、人文强队等方面入手,坚持个人自律、制度约束和人文关怀三管齐下,善始善终地抓好援藏干部队伍建设。
1. 坚持思想建队。进藏前夕,黑龙江省委陪送团领导送给每人一个不锈钢水杯,提示我们要给藏族人民留下好的“口碑”,还特别安排我们参观了武侯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全体队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进藏的前一天晚上,我协助总领队就组织大家开展了“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学习讨论,初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进藏后又亲自起草下发了文件,将这一活动贯穿于援藏工作的始终,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得失观和荣辱观,树立和展示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及时组织全体队员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如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做好援藏工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援藏工作,每个队员都写了心得体会文章。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活动中,全体队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滔天罪行,深入基层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在血与火
的政治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在各工作组深入学习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每个人都在会议上交流了学习体会,形成了26篇体会文章。通过交流研讨,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援藏的动机和目的。2009年3月,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回头找差距,对照知成效”活动,并把活动成果作为考核每名援藏队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成绩等方面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9月,专门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大家对照检查和相互评议,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年进藏后,及时开展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活动”。
2. 坚持目标引队。进藏前,我与总领队商量提出了三年援藏要“为日喀则人民造福,为黑龙江人民争光”的总体目标和“健康、平安、团结、奉献、提高”的十字准则。进藏工作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又协助总领队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出精品,工作创一流,能力上水平,队伍树形象”的分解目标。注意从抓学习等方面入手,引领队员向目标迈进,要求大家把握住在雪域高原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工作三年的难得机会,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组织大家系统学习了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孔繁森、徐晓珠等优秀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学习我省70年代老援藏干部王林同志的感人事迹;倡导大家学习西藏历史、文化、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为落实省领导“援藏干部要学习经济知识”的要求,我积极与东北林业大学联系,组织大家攻读经济管理专业、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有17名同志报名参加全国在职研究生统考,10名同志被录取。通过目标引领、学习带动,使全体队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严峻的反分裂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和洗礼,政治上更加坚强了;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建起一座座优质工程的同时,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按照职责努力抓好分管工作的过程中,视野开阔了,素质更全面了;在与各族干部职工团结共事的过程中,学到了好经验、好思想和好作风,在思想认识、意志品质、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作风建设等方面都获益匪浅。
3. 坚持精神领队。在革命和建设中,黑龙江孕育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西藏孕育出了“老西藏精神”和新时期“援藏干部精神”。这些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我与总领队组织大家学习,引导大家把这两种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援藏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工作中,全体援藏队员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在藏工作,保持了较高的在藏率和在岗率,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三年来,工作队先后有6个援藏工作组19名援藏队员被工作队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1人被西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有1人被团省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有3人连续三年被日喀则地委、行署评为优秀公务员,有1人两次荣获个人三等功。
4. 坚持制度立队。进藏工作以来,先后召开了11次联络组成员会议和9次全体队员会议。每次会议,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就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提出要求。工作队成立了干部组、项目组、秘书组、宣传组、调研组、生活组、保健组、安全组等机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了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各项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实行总领队负总责和各工作组组长负责制,建立了日常学习、信息反馈、工作月报、重大情况逐级报告制度和联络组成员会议、工作队全体会议、工作组每周例会制度等。二是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援藏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组工作职责、项目资金管理流程、援藏项目集体采购办法和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领导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三是制定了财务管理试行规定、工作经费报销流程等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干部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援藏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下发了《援藏队员守则》、日常考勤、工作纪实、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制度和评选表彰援藏先进集体、优秀援藏干部办法,提出了“政治坚定、思想优良、作风务实、决策科学、工作高效、学习勤奋、生活健康、纪律严明、团结共处、确保安全”的纪律要求。干部组建立
健全并严格执行援藏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日常考勤、平时考核、工作纪实、年度考核、年度总结表彰,为每一名援藏队员建立了电子考核档案,并把地委组织部年度考核情况及时归入档案,为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进藏考核提前准备了真实的客观依据。2008年,配合省农垦总局党委组织部和双鸭山、七台河市委组织部考察组,为在三个受援县工作的15名援藏队员提供了客观真实的鉴定材料。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为抓好工作队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5. 坚持管理治队。作为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派出的援藏干部,我在思想上确立了“亲接近,保持度,高标准,严要求,勤学习,多干事,实作风,守纪律,好形象”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工作中,我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徇私情。针对个别工作队员存在的违反程序、擅自做主、购买高价劣质青稞脱粒机、以工作队名义捐赠的问题,我与有关同志认真调查,严肃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当事人严厉批评,责令当事人写出书面检查,停止项目工作进行反省,并与总领队一道组成工作组进一步调查核实,对230台劣质农机进行查封,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对于个别队员在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始状态。在项目建设中,针对一些建筑商、包工头、经销商以各种方式笼络援藏队员,请吃、请喝、请玩,送钱、送物等问题,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严明纪律,严格按照《廉政准则》要求,全面落实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用制度约束大家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援藏工作队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援藏队员要格外注重个人健康和人身安全,提出了“十二个禁止”的纪律要求,认真执行出行安全、请销假、考勤、考绩和廉洁自律等规定,特别要求在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招投标等工作中,一定要廉洁自律和加强监督,不允许在廉政方面出现任何问题。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提醒自己并要求队员一定要慎微
慎独慎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该要的钱坚决不要,教育和引导全体队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不良诱惑,排除干扰,清正廉洁地抓好项目建设。我与联络组成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多次拒绝一些利益相关人所送的钱物,经受住了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
6. 坚持人文强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三年援藏,一生情谊”,努力营造一种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进藏之初,先后有十几名队员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卧床不起或住院治疗,我和总领队顶着身体不适,多次到住地、病房看望队员,送去鲜花、饭菜、水果、氧气瓶和慰问金。将援藏队员的生日张贴在墙上,在队员过生日的时候,组织大家一起送上生日的祝福。在队员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与总领队都能主动前往探望慰问。在家属前来探亲的时候,都要出城迎接,献上一束洁白的哈达,并设宴欢迎和欢送。针对一些队员在艰苦环境下存在的畏难情绪和思乡想家的倾向,组织开展了做“快乐的单身汉”、“坚强的男子汉”和“乐观的援藏人”活动,在全体队员中倡导树立“快乐援藏”的理念,使全体队员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确保了较高的在藏率和在岗率。逢年过节,我与总领队顶风冒雪,行车数千公里到各地、各单位探望慰问援藏队员及家属。我们还委托省妇联的同志每年“三八节”前,都要组织援藏家属开展一次联谊活动。为了更好地与藏族干部群众团结共事,更好地为藏族干部群众服务,工作队聘请了专业老师,与大家结对子,教大家学说藏语、学唱藏歌、学跳藏舞。现在,大家都能用藏语进行些日常会话,都能唱上几曲藏歌、都会跳锅庄等藏族舞蹈,使大家很快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之中。对于援藏队员政治进步、家庭生活中的困难,我都及时予以过问,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解除了援藏干部的后顾之忧。近三年来,先后为4名援藏干部晋升了行政职级(提调研员2人,提副调研员1人,提主任科员1人),为5名队员落实了援藏干部的生活补助、高原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协调
对口支援地、市(厅、局)提高了各驻县援藏工作组的工作经费标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为3名援藏队员家属协调落实了工作调动、安置等事项。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团省委、省妇联、省总工会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援藏工作队和援藏队员、援藏家属参加省内的各类荣誉评选创造了条件。
回顾三年的援藏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援藏干部的支持下,自己在援藏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援藏工作队担负的工作偏重一些,顾及组织部门的本职工作显得相对少些;有时工作有急躁情绪,对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批评起来有时不注意场合和方法;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就连别人不敢碰、不敢说的总领队有不周之处我也敢于当面提出来等等。这些不足需要注意克服和改正。在余下的不足半年的援藏岁月里,我要努力站好援藏最后一班岗,做好在地委组织部分管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援藏项目建设及做好各项收尾工作;加强援藏工作队文字综合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对第三批援藏干部的考察服务工作和搞好对下一批援藏干部的培训工作;配合省援藏办做好省领导进藏检查的各项服务工作;配合有关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善始善终地抓好援藏工作队自身建设;圆满完成与下一批援藏战友的交接工作等等。
“人总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人生总要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援藏是二者最好的结合点”。与内地本单位的同志相比,我来援藏有得有失,得大于失。我在西藏任何成绩和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龙藏两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家庭、亲人和同志、朋友的支持和关心,离不开雪域高原的艰苦[的艰苦磨炼]磨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我的主要收获是:
1. 党性上得到了进一步锤炼。西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宗教边疆地区,在西藏没有小事。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建加强,都是国家的大事。能够参加我
省第三批援藏工作,对于我是个偏得。这段时间,我经历了以往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事件。面对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我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增强了政治敏感性[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得到了内地得不到的锤炼。同时,也使我对国情、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东、西部存在的差距,深刻体会到了党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支援决策的重大意义,使我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另外。金钱、美色等诱惑考验着我的思想和行为。援藏要当清醒人,做清白事,我从没有收过项目建设单位老板的一分钱,也不沾援藏工作队集体在经费报销等方面的便宜。我在廉政建设、生活作风上没有掉队。
2. 意志上得到了进一步磨练[磨炼]。西藏对于从内地来的援藏干部来讲,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活单调,工作和生活具有危险性和挑战性。面对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 我能够乐观面对、科学对待,继承和发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援藏干部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充实地度过了一段段寂寞难忘的单身时光,深深地品尝到了“慎独”的味道。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磨练[环境磨炼]了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学习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收获。在西藏,我学到了内地学不到的一些东西。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铸造了我政治上的成熟;领导岗位上的工作,让我完成了角色转换,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识人用人能力,积累了一定的领导工作经验;火热的援藏项目建设,教我熟悉了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如火如荼的援藏事业,激励着我进取和超越;山水环抱的壮美风光,熏陶着我的胸怀和情操;壮美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我的视野;独特的民风民俗,让我领略了天堂的风景;全民信教的虔诚场面,让我看到了纯洁的心灵;基层组织的薄弱和党员群众的贫困,激发了我的爱心和做好工作的动力。
4. 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援藏工作队是一支由
不同经历、性格、爱好、年龄干部组成的,共同的援藏事业、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与总领队不断弘扬“和而不同”的团队文化,使乐观、豁达、谦让、合群、公正等修行得以养成。三年援藏,一生情缘。大家在思想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生活上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合作共事,取长补短,有原则的援藏战友情谊牢牢地建立起来了,做到了“个体合格,群体和拍,整体合力”。这种团结互助精神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也为我们做好各项援藏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
5. 藏汉情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作为援藏使者,能够代表3800万龙江人民,把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留在了这片高天厚土上,为日喀则人民造福,为黑龙江人民争光,我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我的内心满怀着对藏族同胞的感情,藏族同胞的内心满怀着对援藏干部的敬重,融洽民族关系的“哈达”把藏汉干部群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当我办一些好事实事的时候,总能听到藏族群众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援藏干部好,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我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心里乐滋滋的,感到十分欣慰。按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宗教政策要求,结合西藏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实际,我学会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切实把握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等情况,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之中。留下的不仅仅是项目,更重要的是民族情谊。
6. 诗情得到了进一步的飞扬。西藏这片神山圣水、高天厚土和对万里故乡白山黑水的思念热爱,激发了我心中积压已久的创作激情,火热的援藏生活感受伴着漫漫长夜的孤独寂寞,让我激情迸发、诗情油然而生。紧张的援藏工作之余,我利用业余时间将三年援藏工作、学习、生活的感受,写成了《雪域放歌》(援藏诗文集),表达了龙江援藏干部对西藏和龙江深深的热爱和对援藏生活的真情感念,准备在援藏结束时正式出版,作为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献给西藏、龙江的礼物和对三年援藏生活的纪念。
有志而来援西藏,无愧而返梦天堂。三年前,我在雪域高原上撒下了一颗种子,它每时每刻都在生根发芽;三年后我离开时,没带半棵草去,身前身后事还是留与他人评价”。壮美的西藏、真诚的各族人民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以上总结,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陈塘行随感
2009年4月25日
阳春四月,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利用对口扶贫的机会,我和同事有幸走进了美丽的陈塘,领略了独具魅力的夏尔巴风情。
陈塘镇位于定结县西南部,距日喀则市382公里,与尼泊尔毗邻,边境线长120公里,总面积254.5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20米,是日喀则地区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境内有“世界十大景观”之一的嘎玛沟,清澈的朋曲河流经全镇,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陈塘河谷,穿越峻岭雪山,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天麻、贝母、虫草、三七、雪莲花、鸡肾草等多种天然药材和长蕊、木兰、水青树、锡金海棠、西杏延龄草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奔跑栖息着羚羊、长尾猴、雪豹、熊猴、小熊猫、林麝、金猫、豹猫等多种国家珍稀野生动物。1989年,陈塘镇被划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地理、环境、气候、生物、民族、历史等方面形成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最佳科研基地。
坐在坚赞师傅驾驶的4500吉普驶出日喀则市,透过车窗,连绵的群山,赤裸着臂膀,显得那样雄浑悲壮;冷峻的雪山,高贵圣洁,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莽莽高原一望无际,戈壁黄沙中爬伏着[趴伏着]一些低级的苔藓和横七竖八的干枯灌木,我的眼睛搜寻着绿色的生命,可是苍凉的高原大地却让我失望。湛蓝的天空漂浮着白云像一朵朵盛开的雪莲,黑白相间的牦牛和羊群像一盘盘博弈的围棋,欢快奔流的小溪唱着一曲曲天籁般的藏歌,给我干渴的心以一丝丝欣慰快意。我们的车在山海中穿行,连续翻越了措拉、种拉、尼拉三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经过萨尔乡、日屋镇,风驰电掣地向陈塘方向驶去,一路上卷起阵阵黄尘。过了孔定玛,海拔急剧下降,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河谷,穿越[崇山峻岭]崇山峻岭,润渍着陈塘沟的独特风光:葱绿的森林与峻拔的雪山交相辉映,玉带似的瀑布在林海中飘荡,清澈的朋曲河翻卷着浪花欢歌远去,沿途两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婀娜多姿的夏尔巴姑娘背着竹筐翩翩走来。我们到了日喀则的人间仙境陈塘镇境内,公路没有了,我们轻装步行,用腿和脚去丈量30多公里的山路水路。
这里没有“路”,是千年来夏尔巴人硬踩出来的路。陈塘得名于建设萨迦寺时大量木料经此地运输,“陈”之意为运输,“塘”之意为路,合并之意为“运输的路”。夏尔巴人,汉语意为“东方来人”,又可解释为“留下来的人”(一种说法是,旧社会藏军打仗时由于伤病严重无法走路,留在路上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旧社会法治不了的人,被流放的意思)。所谓“东方”是指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中的康巴地区。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马尔康的一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忽必烈南征时,康巴地区的一支藏族人迁往后藏,清代前期又越过喜马拉雅山抵尼泊尔,形成今天的夏尔巴人。有的说夏尔巴人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由于夏尔巴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关于夏尔巴的渊源问题比较难考证。相传夏尔巴人的祖先来自中国的甘孜地区,起源于宋朝时期的西夏王朝的党项族,后来西夏覆灭,他们的后代为躲避战争逃亡到陈塘等地。在夏尔巴人中很有威望的白玛活佛说,他们的祖先们谈到自己时,还提到mi nia[hia],说他们是从 mi nia[hia]来的。mi nia[hia]这一词汇是西藏人对党项羌族人或西夏人的一个说法,而且是贵族的称呼。可以设想,党项人最后的一支皇室成员力量,当初的情形大概是这样的:从西北地区逃离大夏国的首都银川后,基本沿着后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逆方向,从西北到了西南,在今阿坝、甘孜一带生活了近100[<?>]年的时间。强大的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和八思巴联合建立藏地八思巴亲蒙政权后,一些党项人已经逐渐融入当地人中间了,但那些血骨里一直坚持党项人纯度的皇室成员,开始再一次逃亡,这次的方向是一条向生命禁区内的死亡之旅,从南北两线,进入西藏,双方在昌都会合。这是昌都有大量mi nia[hia]的原因,也是党项人对这里推崇的原因。不久,越来越多的党项人和加入这一行列的其他民族的人,集聚昌都,形成了这里影响巨大的“羌都”。元代政权招抚了藏族八思巴政权和德格土司后,这两种力量从西和东两方面夹击“羌都”,党项人只好开始了青藏高原上的大迁徙,最后落脚在[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山脉,成了后来的夏尔巴。
这是一条险峻的路、艰难的路,这是一条美丽的路、真情的路。假如诗仙李白来到这里,一定会说:“噫吁呼!小巫见大巫哉。天路险万仞悬接青天,天路难,小鸟插翅难飞旋,天路美,吾生唐朝好后悔呀!”我们穿行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一侧是万丈悬崖,底下回荡着河水的轰鸣;一侧是松动的山体,随时都可能掉下飞石。大家气喘吁吁,脚步蹒跚,而勤劳的夏尔巴背夫,头勒宽绳,身背几十公斤的负重,却脚步轻盈,在石头上跳舞,真不愧“喜马拉雅搬运工”的美誉。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身材普遍不高,但都非常强壮,他们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血液中的红血球[红细胞]含量高,肺活量大的惊人,血压很低,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抗缺氧能力强。这些生理特征使夏尔巴人特别适应高山作业。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的背负方式很独特:用一根绳子把货物捆好,留出一个绳套。背负时,将绳套顶在额头,重物附在后背。在负重行走时,非常注意休息。通过改变步态,减少了肌肉的活动。这种背负方式,是喜马拉雅山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夏尔巴人带来的血泪经验。山路险峻,人在攀爬悬崖时,如果将重物挎在双肩,一旦失足,人货俱损。用额头顶负重物,发生危险时,还可以弃货保人。但是,这种顶负重物的方式,要求背夫要使劲地低头躬背,极尽艰辛。翻越了一座大山,我们看到了一个挂在郁郁葱葱山腰上的美丽村落—那当村。新建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坐落在村子的最高处,屋顶上飘扬着五星红旗;石木结构的民居,错落有致,人字型[人字形]的蓝色、红色铁皮屋顶,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蜿蜒崎岖的村路两边围着竹篱笆,一些村民坐在亮晒谷物的木屋竹席屋顶上悠闲地晒着太阳;美丽的夏尔巴姑娘们穿着民族盛装,手捧黄色箍着铜边的鸡爪谷酒桶,站在村口欢迎我们,三口一杯,一路下来喝了几大碗酒不用商量。在村党支部书记桑沐旦的家中,女主人领着家人用夏尔巴最真诚的礼仪接待我们,频频举起鸡爪谷酒桶来敬你,喝完后又添得满满的再敬,几个回合下来,我有点飘飘欲仙了。我狼吞虎咽地往肚子了吞了一个干巴巴的面饼,喝了几口水, “肚皮油箱”里加满了“鸡爪谷酒”,起身与主人告辞,匆匆赶路去了。站在山顶上,我回首遥望那当这个美丽山村,心中充满了对夏尔巴人民的由衷敬意和感激之情。
与陈塘镇贫困党员合影
山路蜿蜒,水路纵横,我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上山不停地攀爬,下山一路小跑。我和“快脚”的县政府办主任扎西同志比起了脚力,你追我赶,汗流浃背,跑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一口气又翻越了一座大山,来到了美丽的嘎玛藏布和朋曲河交汇处,一下子瘫坐下来。后面赶来的个头不高、横向发展的“重型坦克”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普琼同志躺在石头上叫着“我实在走不动了!”县民宗局的李青山同志抱着大树大口喘着粗气,很有点“缘木求鱼”的味道。如果换上一身古装打扮,弯着腰、拄着竹竿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顶峰同志,从树林里最后一个钻出来,头上冒着“气”,真好像是仙者下凡。地区民政局党组书记、老西藏邝建泽同志拄着竹竿笑着看着我们说:“等到了陈塘,明天早上起床,看谁的腿痛。”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巧克力分给大家补充体力,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笑着,沉浸在宁静的山光水色之中,森林、雪山、瀑布、蓝天、白云,旖旎独特的自然风光使我们将疲劳忘记得一干二净。这是我援藏近两年来第一次“大汗淋漓”,我对大家说:“我们给陈塘做个广告吧,到陈塘不得痛风,大碗喝鸡爪谷酒不生百病!”大家一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搞起陈塘广告创意来了。玩笑之余,定结县的同志又给我们讲起了夏尔巴人的风俗来了。夏尔巴人男女分工明确,男子负责砍树开荒,是森林的主人,女子负责播种、管理和收割,是农业的主人。夏尔巴人丧葬习俗也十分独特,原为屈肢土葬,后来实行火葬,不搞藏族盛行的天葬和水葬。夏尔巴人表示敬意的方式:敬献哈达,或用头碰在对方的手上或膝盖上,还有弯腰吐舌低头的习惯。夏尔巴人的婚姻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若男方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人去说亲并亲自到姑娘家去献哈达、送酒,而姑娘家则请其吃饭,如果姑娘及全家都同意这门亲事即可结婚,并由姑娘的父母或兄妹在结婚时把她送到男方家去。二是若男方求婚,姑娘本人不同意,而姑娘的父母同意,那么男方就采取抢的方式。三是若男方同意,姑娘也同意,只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的话,男方就设法把姑娘藏起来,直到姑娘父母同意,才正式结婚。夏尔巴人还有两兄弟同妻的婚姻形式。妻子有自己的住房,并设有大床,两兄弟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房,谁与妻同宿,或由两夫决定,或由妻子决定。如果有弟兄四人,那么,他们习惯老大与老二同娶一妻,老三与老四另娶一妻。婚礼是两个新郎与新娘三人一起举行。夏尔巴人把藏历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作为新年……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一时忘记了赶路。
我们踩着朋曲河边圆圆的鹅卵石和细细的河沙,伴着欢快的水声交响曲,让大自然搞着足底按摩艰难而舒适地向前走去。远望蓝天白云绿树掩映下的陈塘镇犹如一幅壁画挂在山腰上,山脚下就是藏嘎村,错落有致的安居工程,别具特色,飘扬的红旗、高树的经幡、灰色的石墙、彩色的屋顶与森林、雪山、碧波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儿融为一体,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与河岸对面的尼泊尔吉玛塘嘎乡村破旧的民居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五十年过去了,那边的生活,几乎依旧如昔,我们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陈塘镇拉加镇长的家就住在藏嘎村,这个土生土长的夏尔巴干部文化不高,却十分朴实真诚,带领群众远远地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又来了一轮夏尔巴人民真诚的“感情轰炸”,我们身陷鸡爪谷酒醇香味美的“包围之中”。在拉加镇长的很像火车硬席卧铺车厢的家中,我们真情地“战斗”,品尝着主人的盛情,进行简单的休整,不料却中了拉加镇长设的“埋伏”,他们早有准备,在木桥上、山脚下设计了一场“阻击战”。“再爬上这座山就是陈塘镇了!”歌罢舞散,飘飘欲仙的我随着络绎的人流脚登青云梯,举步于白云之间。向上、向上、再向上,搀扶,搀扶,共搀扶,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征服了3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沐浴着灿烂的晚霞到达了美丽的人间仙境——陈塘镇。我躺在床上懒得起来,被人叫起来简单用点晚饭后又连夜开会研究明天的升国旗仪式、捐赠物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班子考察等问题。一切部署妥当后已是半夜了,我回到房间熄灯要睡去,可是怎么也睡不着。我闭着眼睛过电影,回想路途中的一幕一幕,着实让我难忘,让我感动。陈塘镇的乡村干部和群众太难了,太纯洁了,太可爱了。他们生活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整个乡镇看不到一部汽车,很难看到新近的报刊杂志[报纸杂志],全靠自己的双腿走路,多靠自己的嘴巴和耳朵传播,他们热切盼望的就是公路修通后,党和政府能送给每个村一辆解放牌卡车。秀丽的山水哺育了纯洁的陈塘人民,纯洁的心灵更壮丽了有灵性的山水,他们的血统圣洁高贵,内心一尘不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虽苦,内心快乐,帽子上插着鲜花和孔雀羽毛,妇女的脖子上挂着由两百多个银环连成的项链,胸前挂着六个银制的小串子,腰部系着银带,手腕戴着大白贝壳,走起路来身上叮铃[丁零]作响,闪闪发光,煞是美丽动人。男性腰间大都插一把名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向外人透露出一种原始古朴。不洗澡的“小破孩”身上脏脏的,心里纯纯的,在山坡上嬉戏玩耍,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原始社会的纯朴和共产主义的美好。他们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扬着国旗,家里挂着三代领导集体和十大元帅的画像,群众的胸前佩戴着毛主席的像章,党员的胸前别着鲜艳的党旗,妇女们手挥锄头躬耕田垄,男女老少肩上背着竹筐、水桶和重物高唱山歌,表达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边疆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诚愿望。深夜,山里下起了潇潇夜雨,敲打着铁皮屋顶,敲打着我的思绪。镇政府附近的朗玛厅里歌声飞扬,一直唱到黎明。
我们摇摇晃晃地走上了铁索木桥,一群美丽的夏尔巴姑娘提着酒桶,捧着酒碗,向你敬鸡爪谷酒,叫你“三碗不过桥”。闯过铁索桥后,桥头的山脚下,并排站立着七个夏尔巴姑娘,以同样热烈的礼仪向你敬酒,让你“九碗不商量”,然后双双搀扶着摇摇欲坠的你来到宽敞的草地上坐下。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美丽多情、真诚好客的夏尔巴姑娘穿着鲜艳的节日盛装围成一圈,唱起优美的夏尔巴歌,跳起柔曼的夏尔巴舞,以独具民族特色的礼节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夏尔巴人的传统舞蹈一种叫“羌姆”,一种叫“果谐”,以“果谐”为主。“果谐”是流行于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连臂踏歌的娱乐性舞蹈。夏尔巴人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舞蹈动作,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艳丽的民族盛装和着优美的舞步,随风摆动起来,舞步由慢到快,歌声由低到高,富有喜马拉雅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风格。我们席地而坐,亲眼目睹并切身感受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俗文化的美妙结合,天地人融为一体、歌舞情别具一格,这个古老的民俗文化与旖旎的自然风光、奔放的情感绘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清晨,我揉亮蒙眬睡眼,拖着疼痛的大腿,独自漫步在高低不平的村路上,欣赏着山村金色黎明的美丽。石木构造的雕楼升起袅袅炊烟,美丽勤劳的夏尔巴妇女正在打理着新的生活。据了解,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前,夏尔巴人的生活非常贫困,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木棍当梁、泥巴当墙、石片当顶、草席当门”的席棚子,在村子里很难收听到广播,电视更谈不上,电话也不通,没有公路,信息非常闭塞。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古老的夏尔巴人,经历了上千年所不曾有过的巨大转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乡村集体经济取得长足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一条新建的陈塘公路正在向各村延伸。从2004年开始,通过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一排排具有夏尔巴风格的新民房拔地而起,陈塘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7年,陈塘镇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夏尔巴人的生活更加光亮起来。站在村中的高岗上,眺望沐浴在朝阳中的陈塘镇,蓝天白云下、茂密绿林中,美丽的乡村宛如仙境一般。我走进陈塘镇完全小学的草场,边防武警战士、教职员工正在为即将举行的升国旗仪式而紧张地忙碌着。上午10∶00时,我们举行了庄严的升旗赠旗和捐赠扶贫物资仪式。在边防武警战士的护卫下,一面新艳的五星红旗,伴着金色的朝阳和雄壮的国歌乐曲冉冉升起,飘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小镇—陈塘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国旗下,人们庄严肃立,引吭高歌,歌声回荡在中尼边境上空,激扬在各族人民心中。
升旗赠旗仪式后,我们召开了由镇干部、6个村“两委”成员、学校和镇卫生院等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对陈塘镇的基层组织建设、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了解,帮助理清经济发展思路。陈塘镇辖6个行政村,有村民392户1973口人,其中贫困户368户1817人,分别占总户和总人口的93.87%和
92.09%,文盲半文盲占20%。全镇耕地面积980亩,人均0.5亩,人均口粮150斤;可利用草场面积16.11万亩,牲畜存栏2177头(只),林地面积44.56万亩,森林覆盖率85%。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45.05(万元),人均收入1049.32元,其中现金收入734.52元。由于陈塘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滞后,群众思想观念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是定结县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近年来,在地委组织部和地区民政局的对口帮扶下,在定结[定语]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陈塘镇社会局势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团结互助,人民安居乐业。此次扶贫活动,我带领地委组织部工作组实地走访慰问了洼雪、萨列、比塘、雪修玛、藏嘎、那当6个村45户党员干部,发放慰问金1.5510万元,为那当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捐款2000元、捐赠棉被10床。捐赠衣物37件(套),赠送了6面党旗102面国旗和《科学发展观藏汉文读本》10套40本。我个人代表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干部为陈塘镇党委、政府捐款1万元,用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失学儿童、生病群众救济等支出。地区民政局争取到45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陈塘镇敬老院建设,筹集糌粑8000斤、胶鞋600双、棉被330床、藏被60床和一些办公家具,共计13万余元的物资,走访慰问了洼雪、萨列、比塘、雪修玛4个村14家贫困群众和边防二连、边防派出所等单位,发放慰问金8400元。
经过四天的紧张工作,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返回日喀则。穿行在山间的林荫小路上,勤劳的夏尔巴背夫、美丽的夏尔巴姑娘,一路同行,笑语欢歌,清纯、甜美的歌声在山林间回荡着:“夏尔巴山上的泉水,珍珠一样美;夏尔巴家乡的花儿呀,要数那红玫瑰。夏尔巴人民的心呀,水晶一样明;夏尔巴姑娘的歌声啊,飞向那天安门”。这不正是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夏尔巴人民幸福心声的写照吗?在山脚下,在朋曲河边,我频频回望美丽的陈塘,依依不舍,深深留恋。路途中,我口占一首诗:“跋山涉水陈塘路,崎回岖转脚板量。气壮不觉路程远,力衰方知筋骨伤。最忆盛情夏巴人,难忘甘美鸡谷香。赤心当怀骄阳烈,边陲更擎红旗扬。”衷心祝福美丽的陈塘日新月异、科学发展,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衷心祝愿生活在[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大山深处的夏尔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幸福、花好人美!扎西德勒!!
后记
我自幼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三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曾背得滚瓜烂熟,但不解其中滋味。学生时代,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秉烛夜读,自学中文,直把洗衣粉当奶粉冲饮,从中暗解前贤甘苦之心。参加工作后,工作之余,始终酷爱读书赏诗填词,曾写了一些东西,但不知积累保留,一些幼稚的作品多数宛若落叶凋零了。我随风寻找过,但无觅踪迹,留下了点点遗憾。此后,写公文多,作诗词少,紧张繁杂的工作压抑了我的灵感和激情。援藏后,西藏这片神山圣水、高天厚土和对万里故乡白山黑水的思念热爱,激发了我心中积压已久的创作激情,火热的援藏生活感受伴着漫漫长夜的孤独寂寞,让我的激情迸发、诗情油然而生。
西藏,是令我神思已久的地方!经过三年火热的援藏生活的历练,我对西藏的认识已从原来的“地理概念”变成了“心理概念”。西藏艰苦的自然环境、壮美的边塞风光和藏族人民虔诚、古朴、真诚、善良、豪爽的美好情感深深地感染着我,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火热的援藏生活考验着我、锻炼着我,离家万里的思乡之情和赤子之爱,也深深地触动着我。这些都每每驱使我用我的心、我的情、我的笔来热情讴歌美丽的新西藏和崇高的援藏事业,以此来践行我当初进藏工作前在《援藏志愿书》中承诺的誓言。进藏近三年来,我写下了百余首援藏诗词和多篇文章,有的在《西藏日报》、《西藏通讯》、《西藏文学》、《援藏会刊》、《援藏论坛》、《黑龙江日报》、《日喀则日报》、《日喀则组织工作》等媒体发表,表达了龙江援藏干部对西藏和龙江深深的热爱和对援藏生活的真情感念。
时光如雅鲁藏布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水一样匆匆流淌,这其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我心灵的歌唱。弹指间,三年火热的援藏生活就要结束了。在此,我谨代表[我谨代表]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全体战友以《雪域放歌》(援藏诗文集)作为礼物,献给热爱祖国、热爱西藏、热爱黑龙江的人们,献给关怀、爱护、支持援藏工作的各位领导、同志、朋友和亲人,献给并肩战斗在雪域高原上的援藏战友们。我真诚地感谢各位尊敬的领导、同志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关心、爱护、帮助和支持,感谢您们[你们]在百忙中为本书挥毫作序,真诚地感谢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王进敏[局长陈建民]同志、黑龙江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于晓北同志等和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宋玉成[社长李从军]同志的真情支持。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安璐老师及西藏日喀则地委组织部李勇同志、日喀则报社吴志龙同志的美工设计和认真校核。感谢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边云和老师为诗集插页题写书法作品。这本诗文集是本人的业余创作,错误和缺点一定很多,敬请行家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采撷一朵白云,那是我的心花为西藏盛开!”衷心地祝福西藏日喀则——我的第二故乡跨越发展、长治久安!衷心地祝福西藏人民和黑龙江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扎西德勒。
2010年3月30日于西藏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