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
周武王牧野之战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殷势力反周,便代周成王执政,并平定了管蔡之乱,挫败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乱,使天下归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长治久安。为了巩固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势,而后由周公在古时称郏的地方营建新的国都雒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附近。
雒邑建设所依据的三礼图是中国最早的都市计划图,其理念极大影响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网城市的理念比西方早600年。
秦国初年,身为秦国宰相的吕不韦被封为洛阳十万户侯,他大肆修建洛阳,洛阳逐渐繁华。
如果说长安是现在的政治文化中心,那洛阳就是当时的全国商业中心,就如同现在的京城之于魔都,高祖刘邦在洛阳登基称帝,若不是娄敬劝说,现在的洛阳依旧是大汉的国都。
洛阳城亦是天下少有的丰都大邑,自古便有十省通衢之称,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而且身为陪都它也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
如果从空中俯瞰,你会看到无数押运粮草的车队从洛阳城的东、南两门进入,又从西、北两门离开。
一队人马从远处而来在路上掀起滚滚烟尘,一队看守城门的士卒吃了一嘴的沙子,原本想破口大骂,但当领头的小队长看到彻侯仪仗时,立马组织手下驱赶还未进入城门的商人百姓。
“不用驱赶他们,让他们快些进城就是。”风重得到姬梵的示意阻止了还在驱赶百姓的士卒。
“是,是,侯爷说得是。”得了示意的士卒小队长立马开始催促起来,“侯爷仁慈,你们快些进城把道路让开。”
姬梵就带着侯府众人在不远处等待,直到城门口的人都走得差不多的时候这才下令队伍开拔。他骑着燎原火走在最前,紧随其后的是五十名骑着骏马的侯府护卫,风重要整理那些装载着农具和物资的马车,后面跟着一辆很大的马车,不时从里面传来一阵女子的娇笑让人浮想联翩。
身为大汉彻侯供姬梵乘坐的马车很是豪华,他只不过是感觉里面有些闷出来透透气,这也使得洛阳的百姓有幸看到了他堂堂卫侯的容颜,好在洛阳的姑娘没关中女子那么大胆,要不然他就得重温一下被香囊和手帕包围的美好时光了。
不管是鲜衣怒马的骑士,巧笑嫣然的侍女,还是那二十多辆押运着物资的马车,无不在宣示着彻侯的威风与排面。
不知会不会有人发出,“吾可取彼而代之”或者“大丈夫当如是哉”的感叹来。
长安城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而庄严,而洛阳则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婉约感,又因为洛阳远离长安且地处交通要道,来往商人络绎不绝所以这里的商业氛围很浓厚,不过洛阳人民对于迁都长安仍然有着很大的执念。
如果问这天下的富商大族还有洛阳百姓,谁是大汉最大的奸臣,他们肯定会咬牙切齿并异口同声地回答:“娄敬!”
若不是他娄敬,我等富商大族怎会过得如此提心吊胆?
若不是他娄敬进献谗言蛊惑太祖高皇帝,那我洛阳依旧还是大汉的皇都,那些长安人享受的待遇应该是我们的。
不过历史会告诉我们,刘邦迁都长安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娄敬本是齐国士卒,汉五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同乡的一位虞姓将军。
他说:“我想请你引荐一番,我要觐见陛下谈论一些国家大事。”
虞姓将军原本不肯但经不住他的再三请求只好答应。
觐见刘邦之前,这位虞姓将军给了娄敬一件光鲜的衣服要他换上。
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
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刘邦觉得有趣,便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食。
之后刘邦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对着刘邦问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国祚吗?”
要是其他皇帝此时会谦虚一番,但刘邦是谁?造反之前他就是一流氓,所以他毫不客气地答道:“没错。”
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便封他于邰(tái),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滨海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有八百家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出兵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各方诸侯心向洛邑,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关中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关中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听后认为此言大妙,于是就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
刘邦犹疑不决,于是就找张良询问他的意见,张良向他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刘邦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除此之外娄敬还是彻头彻尾的主和派,一次他从匈奴回来,便向刘邦说“匈奴在河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刚刚经过战争还很凋敝,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可以大大加以充实。当初各地诸侯起兵发难时,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参加是不能兴盛起来的。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建在关中,但实际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怎能高枕无忧,我希望陛下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加强中央权力而削弱地方势力的方略啊。”
刘邦深以为然,于是派娄敬按照他自己提出的意见把十万多的人口迁到了关中。
到达洛阳就意味着距离封地已经不远,一行人并未在城中停留,只是在当地官员准备的宅院中休息一日,采买了一些酒肉之类的就出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