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无人企及。就其个人魅力而言,亦足以成为后世为政者的表率。
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帝位,迅即表现出非凡的治国安民的才能,开辟了一番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在为政期间,他选贤任能,赏罚严明;虚心纳谏,杜绝谗邪;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当时,社会稳定,民心纯朴,一面详宁安逸的景象:“商旅次野,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唐朝的国力达到空前的强大,都城长安作为一个百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心,各国来使,冠盖如云。
所有这些都是与李世民个人的为人和治国之道分不开的。他善用人才,从历代看,唐朝对人才的使用和领导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作为君王和领袖,他能够充分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认识到领袖个人的短处和不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看法,实属难能可贵;在执政方面,他基本做到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的旨意都需经过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纠正,从而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这在封建时代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民族和外交政策方面,他能够胸怀大局,从战略的角度,以开放的思维容纳四海,这是后世历代帝王都无法企及的;在官员选用方面,则能够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公平,开历代之先河;唐代的廉政建设亦能成为后世的表率。在李世民的倡导下,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并且非常重视地方官员的选举,再加上对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的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官员的奉公守法和廉洁自律。
如上所说,证明李世民具有很高的执政才华,其个人也具有很高的道德风范,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领导者学习和借鉴。
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曾数次拒绝了官员请其著述的建议,也屡次拒绝官员为其撰述立传的请求,以免陷于歌功颂德的流俗。但是,作为一代帝王,对江山的继承人问题却无法回避。如何教育未来的执政者做到德才兼备,使自己的基业永固,自然是李世民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他急切希望能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新的继承者,使之有所凭依。而《帝范》就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精华所在。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李世民将亲撰的《帝范》十二篇交给未来的继承人——太子李治,并谆谆告诫道:“你应该以古代的圣哲和贤君为师,我并不是你学习的榜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自即位以来,也有许多不足为训的地方,比如:锦绣珠宝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建造,犬马鹰隼无远不至,巡游四方烦劳百姓。这些都是我的过失,你要引以为鉴。”从中可见李世民的谦谦风范和为人自省的道德高度。
次年,李世民便在翠微宫阖然长逝。古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帝范》显然是李世民给后世执政者的政治遗嘱和谆谆嘱托。可以说,他把自己毕生的治国经验都浓缩在了这不足五千言的短文中。他希望教给儿子治国的诀窍和为君的秘诀。因此,这部《帝范》也就成为后世帝王代代珍藏的私家秘典。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
但是,《帝范》的核心却并不是如何约束臣下,而主要是如何克制自己,警示自己。正如李世民本人所说,“战战兢兢,若临渊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这恰恰是对后世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是后世历代帝王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虽然《帝范》一书是针对君主如何做皇帝的,但我们怎么又能够说,内中精华不应该成为现在各级官员效法的行为准则?不应该成为各个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准则?
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并根据现代执政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做了某种程度的诠释和延伸。虽不敢奢谈成为《帝范》的发展,但却希望能够给现今领导者的工作和修养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或有种种不当之处,贻笑于大方之家,恳批评指正为盼。
唐政
2009年3月于京东谈笑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