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12100000002

第2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1.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人类从没停止过对“自我”的探索。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在它斑驳破旧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东方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任凭语言、文字阐述上怎么千变万化,但最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八个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何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简单来说就是看清自己的内心,了解自我本性。因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自然天性有了透彻的认识,才能够修心养性,提升自我修为,从而建立家业,进而治国平天下。在《中庸》第一章中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意思就是,人生下来天然具有的命根禀赋叫作性,顺天性去行叫作遵道。修心明道、修己修人的行为则叫作教化。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在这句话中,“天”和“性”两个字需要着重跟大家解释一下。这里提到的“天”,并不是物理界中的天体之天,而是指天然的、自然的;“性”又是指什么呢?生命本有的自性,包括天性、人性和物性。

关于“性”这个字,《荀子》一书中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在荀子看来,“性”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生而就有的,它是不可学、不可事的。另外,东汉大学问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王充认为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者是善恶混合的。

有人说:“性”这个字太奥妙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聊聊“性”。我们经常听到“率性”这个词儿,比如我率性这样做,我率性不那样做,这里的率性之“性”就是一个人本有的天然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之念”,有点类似于西方学说中的直觉或第一感觉。

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的“天性”是指本自清净的自性,它的主要作用是起心动念。具体来说,包括五种心性现象:第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如果对这五种心性现象进行解释,则需要先说说“等流心”和“染净心”。所谓“等流心“,既指我们内心的心念和思想,它犹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虽然它源源不断,但通常又是清浊不分、泥沙俱下的。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念、思想是清浊不分呢?比如,当一个人的思想从头脑中涌现出来时是善恶夹杂。这个时候所有的心念、思想是地位平等的,并不会因为这个想法是好的善良的就放它先行,那个心念是邪恶的、不好的就阻止它出现,所以,此时的心性被称为“等流心”;之后就是对所有的心念、思想进行分门别类,将那些纯粹、美好的善心善念,叫作“净心”;而将那些邪恶、消极的心念称之为“染心”,也就是被外界环境侵染了的“污染之心”。

那么,率尔心、寻求心和决定心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率尔心,既一个人在不思不虑的心境之下,内心突然生出的心念,它来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来,它去的时候你也感觉不到它的离去。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

某日清晨一觉醒来,在睁开眼的一霎那,突然感觉内心平静如水、清明如镜,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缠绕,犹如仙家进入仙境一般。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保持这种明镜般的心境,那就真正达到了“直心是道场”的修行境界。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修行尚浅的俗人来说,很难长期保持这种“心清如镜”的至高境界。

由于大众俗人们常达到“率尔心”高度,随之而来的将是“寻求心”。比如我们内心经常出现的追思、回忆的情绪动态就属于“寻”的范畴。那“求”呢?所谓求是指一个人的希望、求索之心。

最后要说的是“决定心”。如果从修行境界来区分的话,世上的人可分为“圣人”和“俗人”两大类,对于那些有修为有素养的圣人来说,无论他们内心出现了哪种心念,都能够做到“一知便休”,当发现有不好的心念来干扰自己时,可以随时令心性回归到清净本然的位置,这正是圣人的决定心所在。而对于一般的俗人来说,当对某一个心念、事情下决心时,就会不停地思索是干还是不干,是去还是不去,由于自身的“决定心”不足,常常被各种世俗的想法纠缠,很难对事情做出决定。

其实,明心见性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多多观照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人生奔波劳碌,不知不觉就会迷失,把自己的自性和本心弄丢了,犹如孤魂野鬼一样游荡于荒原之上。《坛经·行由品》中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问问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人,想做什么事情,最想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就这样按照自性本心去做,坚持下去,经受各种红尘诱惑,纵九死而不悔,最后往往能修成正果、成就一生。

2.慎独——越是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越要谨慎

元朝有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日外出办事,正值中午,艳阳高照,天气炎热。这个时候,他非常渴望有人端来一碗清凉的泉水解渴消暑。

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发现村头有一棵很大的梨树,树上结满又大又黄的梨子。路人们纷纷爬树摘梨子吃,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他走到一户人家,向院子里的老翁讨水喝。

老翁问许衡:“路人都在摘梨解渴,你为什么不去?反而来我家讨这碗无滋无味的凉水喝呢?”

许衡说:“这梨树不是自家的,怎能随便摘树上的梨子吃?”

老翁摇头说:“哎,我看你这人真是迂腐透顶了。如今世道这么乱,就算你把满树的梨子摘光,也没人出来阻止你。更何况,这个地方没人认识你,谁会知道你偷摘梨子的事情呢!”

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说完,迈出老翁家门,继续赶路了。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只在有人监督的时候不做坏事,也不会只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做好事,他每时每刻都在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当一个人独处时,君子更要能把持住自己的内心,做到谨慎行事。这就是古人推崇的“慎独”之德。

“慎独”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中庸》第一章,具体说法为: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就是,越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君子越要特别警戒和谨慎;越是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越要感到惊恐和畏惧。一个人的品性、修养,没有比在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放纵了,而且也没有比在细微之事上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可因他人看不见而失去自然分寸。

慎独,被儒家称为“入德之方”,不仅孔子极力推崇,南宋学者朱熹也大力倡导。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在不明显的地方,在细微的地方,在他人所不知晓的地方,都要像平常一样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小的地方如此,大的地方也应如此;明显的地方如此,隐蔽的地方也应如此。总之,表里内外、粗细隐显,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谨慎的,这就是所谓的意念诚实。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慎独”,做人做事才会有分寸,一切都恰到好处。如果做不到“慎独”,就会人前人后两个样,当无人监督的时候,就开始分寸大乱,放纵自己。言行如一,说到做到,这是君子对自己品性的基本要求。所以古人不仅在思想上呼吁”慎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以“慎独”的标准来要求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多因“慎独”而留名千古的人物。比如明代官员曹鼎,就留下了“曹鼎不可”的慎独故事——

曹鼎为明代典史,从官职上来说,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在一次抓捕盗贼的案件中,曹鼎抓获了一名姿色绝佳的女盗贼。办案的地方离县衙较远,走着走着天就黑了,路途中刚好经过一座破庙,曹鼎决定在庙里留宿一晚,等天亮后再接着赶路。当时月光皎洁,女盗贼挠首弄姿,想方设法以美色引诱曹鼎。

为抵制女盗贼的诱惑,曹鼎用纸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大字贴在墙上,以提醒自己克制欲望。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曹鼎心里想:“这三更半夜、荒郊野外的,我就是真把这到嘴边的‘肉’吃了,又有谁会晓得呢!”这么一想,曹鼎将墙上的字撕下,意欲破门而入,痛痛快快地享受男女之欢。

突然,曹鼎意识到此事不妥,利用手中的职权来满足私欲,这可是徇私枉法、不道德的行为呀!想到这里,曹鼎又将四个大字贴到墙上。

又过了半个时辰,曹鼎内心的邪念再次滋生:“她是犯人,就算我对她做了坏事,也只有天知地知,她是不敢说出去的。我傻呆呆地坐在这里,有便宜不占,是不是太傻了呀……”这么想着,曹鼎又一次撕掉墙上的纸,意欲进入女盗贼的房间。

正当曹鼎一条腿迈进门槛时,内心的良知开始警告他:“曹鼎,千万不可!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于是,曹鼎又一次将四字真言贴在墙上。

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一直折腾到天亮。最终,曹鼎凭借内心的良知保住了自身的清白。

从这个描述曲折的小故事可以看出,真正做到慎独是极不容易的,内心的斗争不亚于战场上千军万马的搏斗厮杀。所以,一个人要想做到慎独,首先要顶得住外界的诱惑,让自己的思想、行为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见欲而止于德。”这句话是对人欲望与道德最深刻的诠释,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一种修行大德。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也不可能将内心所有的欲望都禁止,不过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一定要掌握好“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分寸,将内心的欲望控制在道德底线之内。做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一个有底线思维的人!

人是血肉之躯,有欲望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把握分寸感。当一个人独处久了,内心的邪念就会丛生,作奸犯科的想法也会不断膨胀,道德的约束力就会一点点变弱、瓦解。此时此刻,我们不但很难做到“见欲而止”,反而会“纵欲而上”,从而让自己跌入欲望的深渊,走向罪恶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做了某些坏事,或内心滋生了某些邪念,表面上看,似乎没人看见你在做什么,也没人听见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事实上,审视我们的眼睛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有修养、有道行的君子,即使在没人看得见你或听得到你的地方,也不要放纵自我、妄作非为,而应当每时每刻关注内心的意念萌动,不断清扫内心的污浊,让躯壳中的那颗心归还到灵明清净的本位,从而使自己真正达到圣贤推崇的“见欲而止”的慎独境界。

3.中和的境界

作为中国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应该是什么?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中和。那么,什么是中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

关于中和,儒家经典《中庸》第一章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念头未发动叫作中,一旦发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节拍叫作和。中是普天之下自性的根本,和是普天之下通达至境的通道。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所谓中,就是分寸感。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长不短,一切都恰到好处。所谓和,就是和谐,一种像音乐一样调和万物而又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对于这里的“中”,不可理解为“中间骑墙派”,也不可理解为不发言、不表态、不左不右的“滥好人”。这里的“中”具有深厚内涵。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的理解——

“中”很像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3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

通过上述冯友兰的解释,我们知道了“中”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不仅在比例上掌握分寸,而且在时间上也把握分寸,如果谁能做到这种境界,谁就能成为圣贤一样的人物。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人,不仅在地缘上位居中土大陆,更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深处含有“中”的基因。

那么,什么是“和”呢?这个字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政治境界、道德境界,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境界和艺术境界。从甲骨文来看,“和”繁体为龢,甲骨文的构成本体为龠。具体写法如下:

这个字由上面(张大嘴巴朝下的“口”,吹奏的动作)和下面(用禾类植物制作的多管多孔的排笛),这种排笛具有和音功能。所谓和,本义就是一个人张大嘴巴用乐器吹奏和谐乐曲,从而使不同乐音最终达成一种美妙的调和。

音乐,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听起来才会舒服。做人,只有达到中和自然,才会让人感觉舒服。从中华哲学角度分析,“和”最早来自阴阳和谐观念。看下太极图,我们就知道阴阳是如何和谐统一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功夫也是如此,真正的太极功必定圆融一体、刚柔并济。真正擅长人际关系的人,能够将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后来,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将“中和”概念发扬光大,用来教化世道人心,以及治国理政。就这样,从乐和到心和,再到政和,层层升级,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儒家眼中,一个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中正平和,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中正和谐。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和”的理解——

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有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作“太和”。易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从冯友兰的理解来看,“和”是一种完美调和的状态,无论是五味杂陈,还是人的欲望和情感,都要既有所混合,又要有所独立,最后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和出一种全新的平衡之美。这就是和谐的统一。放在社会角度来说,大一统的集体主义与创造性的个人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犹如宇宙深处日月星辰的平衡,这就是一种“太和”的境界。一道菜做到和谐,必定是美味可口;一个人做到身心和谐,必定是健康无病;一个国家做到上下、内外和谐,也必定会国泰民安。

如何抵达“和”的境界呢?按照《中庸》的说法,我们要以“中”为前提。如果忽视“中”的分寸感,做什么都走极端,这样怎能达到“和”?正因为此,《论语》才倡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观点,即佛家提倡的“去执”。一个人如果过于偏激,势必距离中和的境界越来越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所以才容易受到情绪的掌控。情绪这东西是人的自然天性,没有情感的自然流露那就不是人了,是僵尸和机器人。人情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人的情感犹如滔滔洪水,如果不加以节制和约束,势必泛滥成灾,所以需要理性的约束。约束的标准就是“中”,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如果你做到了这种分寸感,那么就很容易抵达“和”的美好境界。这正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没有失去压抑,也没有放肆,一切都刚刚好,如此和谐畅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什么?其实无非是“致中和”三字而已。

如果你领悟并做到“中和”境界,你的身心必将一团和融,人际关系必定如鱼得水,家庭必定会“家和万事兴”,事业也必定会一路亨通、蒸蒸日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中和”境界,就会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一切都秩序井然,人人都安居乐业,万物共生共荣、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大同之终极理想。

同类推荐
  • 犹太人智慧全书

    犹太人智慧全书

    犹太民族并非上帝的宠儿,他们的成功是由苦难的历史铸就的。犹太民族长期饱受躁躏、放逐、杀戮,面对一次次灭绝之灾,他们在挣扎中流放,在苦难中生存,他们为了不被灭亡,在长期的流离逃难过程中,融合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智慧精髓,并运用来开创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把所有民族优秀智慧融合和实践的基础上,犹太人在成功、信仰、教育、财富、经商、谈判、生存、生活、婚姻、处世、幽默等方面,创造并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独特而非凡的犹太智慧,这就是犹太民族发展历史和生存内核中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本书全面揭示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很好地学习和应用犹太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富智慧和成功经验,做生活和事业的赢家。
  • 世上千寒,心中永暖:你要会静心修心暖心

    世上千寒,心中永暖:你要会静心修心暖心

    古人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就是去私欲障碍,破心中贼子,立心中“智”字,即在尘世中安下心来,不让名利等占据心田。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宁静的心灵有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缓解你紧绷的神经,调节你烦躁的情绪,以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接下来的复杂生活;也可以让你的思绪沉淀,消除心灵的迷惑,走出内心的困境,在繁忙的生活中让自己有一段清闲的时光。从所有的杂务和纷扰中放松下来,将一颗俗心从这浮沉铅华中脱离出来,唤醒内在的纯净与平和。
  • 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思维,改进我们的思维习惯,扩大我们精神生活的视野。康德哲学是我们了解西方理性精神的一个关键,为此,我们思考再三之后,从康德思想中精挑细选了最具影响力,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最具冲击力,对我们的观念最具启发性的篇章组成了这本可以雅俗共赏的案头藏书。本书包含有批判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内容,力求将康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示给读者朋友,希望读者能在闲暇之余走近康德,了解康德,从中有所收获。
  •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何等重要!要想改变命运,一定要先完善性格。本书以此为基点,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完善宽容、谦逊、机敏、果断、沉稳、谨慎、坚韧、自信、大胆等性格对改变个人命运的益处。本书会教你如何完善宽容性格,如何完善谦逊性格,如何完善机敏性格,如何完善果断性格,如何完善沉稳性格,如何完善谨慎性格等等,帮助您全面改善您的性格!
  • 不讨好,不将就,做喜欢的自己

    不讨好,不将就,做喜欢的自己

    本书是女性心灵励志书,用温柔、善良、爱、感恩、以己及彼等作为论说点,来说如何去做一个不讨好,不将就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热门推荐
  • 诸天万宇

    诸天万宇

    凋零之世,一介平庸少年偶得禁忌功法,与魔神立下契约,从此走向修罗之路……所谓强者又如何,大势力又如何,神又如何……“无论是谁,敢伤害我至亲和朋友的人,哪怕这天,我也要让它塌下来!”以我魔体,灭世魔心,战尽诸天万宇!
  • 西域第一都护(全集)

    西域第一都护(全集)

    小说主要讲述了西汉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凭借自己的骁勇善战与聪明才智护送公主迦罗回大宛的英雄救美的传奇故事。大汉边军军侯郑吉奉命护送大宛公主归国,遭遇匈奴骑兵劫杀,袍泽尽没。他孤身一人保护公主杀出重围,诛狼群、搏神熊、斩水怪,一把吞雪刀,万里天山行,名扬西域。归国途中,计斩马贼蓝胡子,解危须城之倒悬,威震大漠。后逢长安乱,拔刀诛暴逆,一鸣惊人。南道诸国叛汉,郑吉临危受命,出使西域——夺扜弥,取于阗,袭龟兹,摧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极危,大破诸国之兵,扬汉威于塞外,为后来他纵横西域,镇抚诸国,成为西域第一都护奠定了基础。
  • 腹黑狐狸逗小猫

    腹黑狐狸逗小猫

    一只身份成迷的狐狸,一只天然呆的猫,一道电闪劈出的雷,一纸情书化成的歌,狐与猫兮,墨歌语缘分早已破土而出,你为何看不到?
  • 九五神兽

    九五神兽

    九,数之极也!五,掌之指也!神,头三尺也!兽,猛如虎也!头顶苍穹,脚踏后土,乡野少年,力破九重天的传说。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源初进化

    源初进化

    轮回者A:接一下新人的引导任务,赚点外快,难度很低的,撑死c级任务,去不去?轮回者B:接了,走!……主神:检测到当前剧情世界异变,时间线偏转,偏转指数397%,主线任务重新生成中。主神:s+级任务已下发,请查收。新人徐良:……轮回者A:卧槽轮回者B:卧槽……作者:当T病毒遇上黑光,浣熊市将面临怎样的疯狂?这是一个下到0阶凡人,上到14阶大罗,都可以成为轮回者的主神空间。小破群:1021011641
  • 明月章

    明月章

    欧玥涵,21世纪的名门千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再加上那不倾国也倾城的脸,迷倒了多少公子哥。欧玥涵可谓是光环无数,受尽疼宠。而在另一个时空,有一个同名女孩,明明皆是富贵人家,日子却苦不堪言。一个契机,她成为了她,为她正名,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且看21世纪才女如何在另一个时空大放光彩,与有情人傲视天下!
  • 升级从见习死神开始

    升级从见习死神开始

    穿越到灵气复苏的世界当死神,还是个见习死神!林小闲觉得自己应该会被觉醒者们揍的鼻青脸肿吧?难道还能当个嘴强王者?说服他们乖乖的死去?显然不可能!或许升级到更高阶的死神是个不错的方向……
  • 神之炼狱场

    神之炼狱场

    作奸犯科者杀!看之不爽者杀!杀人辱掠者杀!仗势欺人者杀!命令该杀者杀!通敌叛国者杀!犯我中华者杀!…………此为——七煞!!!亦为——杜紫羽!!!
  • 异世特工五小姐

    异世特工五小姐

    云之初,21世纪首席王牌特工,短刀、手枪、巴雷特无一不精,医术毒术令人闻风丧胆。云之初,将军府废柴五小姐,9岁年纪身子羸弱,一朝被推下水,差点一命呜呼。当两个灵魂重合,云之初这个人方才算得上完整。又是谁将原本属于玄麟大陆的灵魂送去21世纪。哥哥,宠妹如魔。王爷,爱妻如命。哥哥:我一定不会让你受欺负。腹黑王爷:小初儿,别走嘛。云之初:处你妹的处,你全家都是处!呆萌魔宠:主人,偶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