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好半天的力气,才从被套拉链处的一个小洞洞里面翻出来点儿拉链头,拉开了,小茗头发乱蓬蓬地钻了出来,当她看到大家的时候,她哈哈哈哈地大笑起来。
小茗大笑的时候,所有人都愣在那里看着她,不知小茗为何发笑?
是觉得好玩儿,还是,觉得大家看着她从那被子里面被解救了出来发愣而好笑?
而小孩子睡觉和大人不一样,他们会拿自己的床具做一些事情,会玩床上的被子枕头,会将枕头套拆下来当裙子,会把衣服捆在枕头上当娃娃,会把床单抖了一遍又一遍,数遍之后,自己却只想躺在被子之上,不想在其之下……
像小茗这样的,把自己装进被套里的确是太特别,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以往孩子们在睡前收拾衣物的时候,借此玩一下被子枕头都是允许的,总之在讲故事时必须要安静下来。而这一次不一样,小茗的做法太危险,当时我很着急,为了安慰她强装镇定,当小茗从被套里出来了以后,我真的很是生气,我想怎么才能做到把自己装进被套里去呢,而偏偏就有人做到了。
本想让小茗去一个地方准备,等她准备好了再午睡,但是又想这样不就强化她的行为了吗,以后,她会再用这样的方式挑战老师。她知道,只要自己钻进被套里就可以让老师生气,这样的话会更加刺激孩子们都去做危险的事情,那个时候,会更糟糕,也更不安全。因为,孩子为了不让老师发现,而会偷偷地做危险的事情。
毕竟,在每次睡觉之前总会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翻江捣海的准备工作而引发一些花絮,但到了真正要睡觉的时候,孩子们真的会做得很好,很安静地睡觉。虽然这两个环节的差距实在是大,但是,孩子们最终还是能做到安静地入睡,这就很好。午睡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大家在一起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我也不希望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是一种被人打压得灰溜溜的状态。
二丫是属于不能每天都睡着的那种,但是她可以做到让自己休息好。本来午休的目标就是在中午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有独处的时间,可以一个人整理一下自己一上午接收到的信息,同时也储存一些能量来面对下午的活动。午休的目的当然也就不是必须要睡着。
而这一次,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二丫的枕头因为是换了新的,于是,她就很想打理她的枕头,一直打理了一个中午,快要起床的时候,孩子们陆续地醒来了,而此时,二丫的枕芯却被打理得开了口,里面的荞麦皮撒了一床。
二丫的身边是婷,婷“嗖”地站起来说:“我来帮你,二丫!”因为婷的“小号”吹得那个响啊,把睡着的人吵醒了一半。此时,婷就热心地帮二丫撑着枕芯的袋子,二丫往里面装撒了的荞麦皮,好像有集体感应似的,小茗、小土豆等几个小孩儿全都起来给二丫拣荞麦皮,紧接着就是一阵开心的熙熙攘攘,小茗一高兴跺着小步上窜下跳。
婷一个劲地喊:“二丫,二丫。”哄地,这回孩子们全都起来了,有的用手兜、有的捧、有的拍,那场面可真是壮观,殃及身边的床铺不用说,使得整个卧室就像打麦场,灰烟四起。因为拍拍打打半天已经产生了静电,于是,谁碰那荞麦皮,那荞麦皮就粘到谁的身上。
一场轰轰烈烈的帮忙,眼看着就要结束的时候,婷不知是怎么搞的,撑着的口袋却失了手,能想象得出,那荞麦皮哗哗哗地又重新撒在了地上是什么情景,众孩子全都啊了一声四处跑开,很是遗憾。
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哎呀,刚装好!”孩子们因为消耗了太多的心力,再让她们装那撒落的东西实在是太难为她们了,我让她们都去忙自己的,孩子们看了看,也只好离开了,助理老师赶快拿来了笤帚、簸箕和二丫一起收拾,一阵忙乱之后,终于装到了枕头袋里。
二丫收拾完了最后一丁点荞麦皮,立起身来,由衷地感叹了一句:“看来用笤帚扫还是比较快。”
我的孩子不喜欢午休??
电话那头的妈妈说:“马老师,我的孩子说他第一不喜欢的就是睡午觉,第二不喜欢的就是弹钢琴。”
我说:“那么既然孩子那么的不喜欢弹钢琴,为什么还要送他去学呢?”
妈妈说:“我认为他会克服的,也会适应的。”
我说:“那么,为什么您就认为孩子就不能适应午休这件事情呢。”
……
这位妈妈在和我谈关于他的孩子不愿意午休,她要在午休时间,将孩子带回家练钢琴的事情,实际上她的孩子在这段对话之前,每天中午已经接回家去了,孩子的状态显示很疲惫,这是我再次和妈妈交流午休的事情,结果又失败了,因为他的妈妈很坚持自己的看法。
妈妈的说法是:“我的孩子属于睡不着觉的那种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那样的,我了解我的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之外,还有一种社会情况,也就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幼儿园,在午休的时候,要求孩子必须要同时都躺好,闭上眼睛,最终要睡着,有的孩子睡不着,或是一时半会还不想睡,就被认为是在捣乱,就拉了去关黑屋子。至于在一个幼儿园里,有什么样的屋子是很黑的把孩子给吓得睡着,有人说,“在卫生间啊,不开灯不就黑了吗。”
也许是种种社会现象,把人们都给吓着了。一说让孩子午休,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是孩子躺在床上受罪,或是受到了某个老师的威胁。不行,绝对不能容忍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于是呢,一提到“午休”这两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是很紧张的,因为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和“被关在黑屋子里”这种行为联系起来。
当然,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尊重孩子的,不会有意要伤害孩子。而我们成人要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否则我们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不见得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并且他们的身体里还会流淌出很强烈的力量来抗拒成人。
如果我们成人不了解来自于孩子本质中的东西,就有可能将孩子视为不听话的人,也许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迫使孩子去做一个事情,例如:午休。
时间会帮助我们成人了解得更多一些,让我们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他是什么气质的孩子,他为什么那么的活跃,为什么他就是不能安静地待在自己的床上,而要跳到别人的床上去摁那个床上的小朋友使其叽里呱啦地叫个不停;还让我们知道,那个小姑娘,为什么一直以来你让她脱衣服,她就跟没有听见一样,一直坐着,她看上去像在幻想一样,就连比她小的孩子都准备好了,等待老师讲故事,那个小姑娘还在犹豫要不要脱掉上衣……
面对这样的不同气质的孩子,他们呈现给我们的状态有着太大的不一样。在这里,我不想分享孩子都有哪些类型的气质,而不同气质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我要说的是,在孩子的群体中由于这一点,而使得孩子们呈现给我们的状态的确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是把不同气质的孩子们都整齐划一地要求,是帮不了这些孩子的,更何况让他们同时安静,同时躺好在自己的床上,同时睡着,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比较极端地去对待孩子,但是,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做法。
那么,这个妈妈这么坚定地在午休的时间带孩子离开幼儿园,是对幼儿园不放心吗,害怕自己的孩子睡不着而被硬逼着休息?之后,那个妈妈很坚定地告诉我,她不是不信任幼儿园的做法,问题是她的孩子根本不睡午觉,这是问题所在。也许,这个妈妈的孩子真的是个例外。
从普遍的情况来说,我们成人是要做一些事情来为孩子着想,包括要为孩子考虑、证实,他是不是一个属于睡不着觉的类型的孩子。但是,当我们把一个孩子从一个儿童群体中带离开之后,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更多愿意帮助这个孩子的成人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个孩子,也就没有办法让孩子有机会享受到别人的帮助。
我们要求孩子有午休,目的是让孩子有独处的时间,有躺下来休息的时间,能在工作了一早晨之后,得到能量的补给,使整个人再次获得滋养。不要让孩子总是处于活动了又活动这样的状态中,一天的节奏是有起有伏,有内有外,有聚集有疏散的,不是以一种状态存在着的。
而当孩子回家之后继续弹钢琴,弹完钢琴再赶路来幼儿园,来了之后又要加入到群体活动中,这样的节奏对于这个孩子的影响我们真的很难说有什么好处。
如果孩子在一天的时间里总是和群体在一起,包括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也不算是独处,而没有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机会,这样的节奏也不属于一个安排顺畅的节奏。因为我们坚信,孩子不仅在家里的生活要有完整的节奏,在幼儿园里也要有完整的节奏,午休就是孩子们每天节奏中的一个环节。
也许,有人还认为,孩子需要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吗?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忘记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而独立是我们成人时常想到的,希望孩子获得的一种品质。但是,一旦在实际生活中要让我们成人为孩子的真正独立做点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给他们机会的。
我们真的没有在合适的时候“问一问”孩子的内在是怎么想的,我们会想到我们自己的内在的决定是,“他属于不睡觉的一种孩子,这已经是事实”,所以带他回去是必须的。
于是,作为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在午休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时间太长,躺在那里没有意义,弹钢琴才是有意义的。
每天中午来接孩子,这位妈妈的决心也是很强的,这样循环下来,也算是节奏。但是,孩子每天中午要回家一趟再来,让孩子一天当中有两次入园的感觉。
还有,我和我的助理老师都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连续的长时间的观察,他的状态让我们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不需要午休的孩子。
在午睡前,我和助理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准备卧具,这个孩子也会很快乐的和大家一起准备。因为他需要和好朋友们在一起抱被子、铺床,一起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们整理卧具。之后,一起刷牙,一起分享对方的牙膏是哪种口味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真的很幸福。
当大家都到自己的床铺上开始休息的时候,他就要坐在助理老师为他准备的位置上等待妈妈来接他。但是,他却要求老师也给他铺一张床,他想躺在上面休息一会儿,他说小朋友们都有、他也想有自己的床铺。
又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要求助理老师给他准备床铺,他说他太累了,想躺一会儿。但是,有时候助理老师刚给他准备好床铺,还没躺几分钟,他的妈妈来接他了,就得离开了,孩子真的是很无奈地离开班里。
为什么老师不和家长去力争这件事情呢,把自己的观点和孩子的状态告诉他的妈妈呢。但是,在谈过好几次之后,孩子的妈妈非常肯定地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就是一个没有午休习惯,也不睡午觉,并且也睡不着觉的一个孩子……
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幼儿园真的很无能为力,因为,真的没有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就是说幼儿园也不能解决所有和孩子有关的问题,要是遇到和成人有关的问题就更不能了,要是遇到一个个人意志很强的成年人,问题就更多了。
拉木头的小伙子们
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学会与人合作的话,在将来的生活中,会过得很难。
“小农庄”每年的大型户外活动又开始了,我的班级里的工作是给院子里的大木床盖个房顶,有雨水的时候挡个雨,有太阳的时候遮个荫。
但是,经过几天的勘察,想要盖这么个顶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要说这顶盖得要通风、美观,就光这安全问题就得好好仔细思量,怎么做才能有保证。
既然,我在主班会上把这个老大难给应承下来了,那也得带着孩子们想办法干啊。
盖顶的材料,初步商量用木头做四根柱子,细木料搭架,顶用轻一些的竹竿,之后的收尾想用芦苇草……
开工那天,我们班的老师们和孩子们驾着手推车,到园子外面的空地里去拉木头,说实话,能否找得到合适的料我心里还没底呢。但是,孩子们看起来非常的兴奋,他们见助理老师拉着车出来了,都纷纷挤上那小车,乐得不得了。
当大家都想挤上车的时候,发现坐不下,于是,大哥哥们大度地让小弟弟、小妹妹们先坐上了那辆架子车,他们都跟在车的两边帮助老师推车。我们大家走啊走,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来到了一片空地里。糟糕的是这里适合盖顶的材料太少了,我们怎么办呢,孩子们说:“老师,到那头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