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的妈妈知道这一点,就还是坚决地离园了。往往在这样的场面下,妈妈是很难做到一扭头就离开的。之前也有几个家庭,为了避免这样的难过,都是让爸爸来陪园的,认为爸爸要比妈妈坚强一些,可以面对这种分离。殊不知,就是爸爸来陪园了,在离开的时候也是同妈妈一样的感受。
孩子的哭几乎是父母的杀手锏。因为面对孩子的眼泪的时候,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你是多么坚强的男人和女人,真的,面对孩子的眼泪时,即使是坚不可摧的爸爸们,也束手无策。荣的妈妈也是咬着牙走的,她的理智告诉她,果断地说再见是对孩子有帮助的。
在家人走后老师要做些什么才能帮助这个孩子从想妈妈,希望妈妈来陪,不吃不喝就要哭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呢?
荣试图用哭,让妈妈再回来。但是,他发现哭了妈妈也没回来,于是就不吃饭,说等妈妈来了再吃饭。这是个机会,我才用故事的方式和荣聊自己小时候哭着要妈妈的事情。
我和荣的对话果然有效了,荣愿意去吃饭了,就在到餐桌旁时,荣:“先尿下尿。”我听着很欣慰,刚要去厕所,又突然停住了,荣说:“等妈妈来了再尿。”我心里那个着急,这尿能等吗,但是还是表现出平静的模样来。
还不只是等妈妈来再去尿尿;还有掉眼泪和流鼻涕的时候,我要给他擦,荣也说等妈妈来了再擦;鞋子掉了,等妈妈来了再穿……凡事都等妈妈来了再解决。
就在此时,我想缓解他的尿给他带来的压力,就说:“你现在很想你妈妈,想让她抱你,想让她带你去买好吃的,还是好玩的玩具?”
荣平静地说:“是车。”
我:“噢!你喜欢车,你有好朋友吗?”
荣的眼睛平视着前方说:“有的,是在青岛。”
我:“你还知道他的名字吗?”
荣微笑着说:“他叫闻一荣。”
我迟疑,很快反应过来了,回应道:“是叫闻一荣啊。”
因为荣说的他朋友的名字正是他自己的名字。
这个孩子之前是拒绝和老师有任何交流的,他只是哭。我似乎是自言自语故事,但实际上是和他在交流,说给他听的,在他听着听着就会进入到一种情景中,孩子就会被其中的情景所吸引,就不会总处在一种难过的心境中。他会注意眼前的当下的这个老师在做什么,此时,老师再引领他做老师想让他做的事情就容易达成老师的愿望了。
于是,当孩子发泄完了情绪,我就要做一些类似的工作,帮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反之的话,孩子总是从不舒服的状态中走不出来,会一直影响着他不能进入到新环境的氛围中,他会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去关注他来到的这个地方是怎样的。
荣彻底平静下来了,而我不能强迫他去尿尿,就将椅凳搬到给他放食物的地方,和他一起坐下,桌上有饭和水果等,都是事先放好的。
我:“荣吃点什么?”
荣:“不吃。”
因为大家都去午休了,荣的午饭还什么都没吃。
我也有些着急了,又说:“这里有苹果和玉米,你吃玉米还是苹果?”
荣立刻说:“玉米。”
我发现这样问,他总会选择吃其中的一样,要是问他吃什么,他就什么也不选择,会说不吃。要是等着他自己决定吃什么,他会一直坐着不动,什么也不拿着吃。
我给他拿一块玉米,他大口大口地咬起来。边吃还边说给妈妈留一半玉米,一说妈妈,荣的眼泪立刻淌下来了,但他自己不知道有眼泪,继续品尝着食物。
我看着也怪心疼的,拍拍他的肩膀说:“可以多吃点,这都是你的。”荣很快就吃完了一块,我又拿给他,荣真是饿了,他一连吃了好几块玉米。
我给他擦眼泪,这回他没拒绝,但是,荣说:“留一半给妈妈擦。”我试图给他擦完,他真的扭过头不让擦了,还拿了几块苹果放在一边说给妈妈留着。也可能是荣吃了东西,他的尿实在是憋不住了,他从椅凳上滑溜了下来,在地上转起圈来,他着急地吭哧吭哧,憋得脸都红了说:“我可以的,可以憋着等妈妈来了再尿。”
话音刚落,尿哗哗地淌了一地,裤子、鞋子难免不湿透。在场的老师们都没说话,都看着荣,他停留了一会儿,自己又坐到椅凳上去了。
我走到他跟前说:“我帮助荣换吧。”
荣摇着手说:“不不,妈妈来了再换。”
我说:“荣,你有两条裤子。”
荣说:“妈妈换一条,老师换一条。”我一看机会来了,就很顺利地把里外的裤子都换了。但是,袜子和鞋荣又不让换了,说要都留下一只等着妈妈来了再换。可是,光着一只脚要一直等到下午,再穿上,这是不行的。
我已经暗自决定,必须要穿上袜子和鞋,就又把那描述图景的方式拿出来了,描述冬天小动物们的毛儿都长长了,很温暖很温暖……荣在听故事的时候,我就很快地给他穿上。
后来,天气慢慢的变得暖和起来,荣也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有一天,荣和我到晾衣架前晾晒衣服时,荣发现了一只蝴蝶,他轻轻地把那只可爱的蝴蝶放在手心。他注视着它,身边的小朋友都围过来看蝴蝶,荣很高兴的样子,让身边的人都看了看,那只蝴蝶很安静很安静,大家都以为它已经去世了。
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它突然动了起来,孩子们活跃起来。后来,蝴蝶被放飞了,而那天下午,荣不由自主地哼着一首英文歌的小调,在门口的台阶上跳上跳下,等待妈妈来接他放学……
眼泪会控制人
电话铃声响了,是碧的妈妈打来的,那边急急忙忙地嘱咐老师,说孩子下午要坐班车回家。
碧的妈妈给接电话人的感觉真的是很急切。其实,是个比较简单的事情,在碧的妈妈那里就很严重了,我们要是知道她的孩子的状态就会理解她的难处了。
有一天,碧的妈妈给我打电话。
碧的妈妈:“马老师,我,我本来不想给你打电话的,本来我以为我可以解决的,但是,现在我真的没有办法。”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嗵”的一声,想,什么事情让碧的妈妈这样呢?感觉很绝望似的。
我:“发生什么事情了,碧妈。”
碧的妈妈:“前两天,碧突然开始有摸我乳房的要求,自从断了奶之后她就很少这么强烈地要摸乳房了。我真的很为难,刚开始,我是不同意的,但是她就开始哭,你知道,她的那个哭啊真的是很厉害,滚在地上大哭。”
听到这里,我感觉到,碧的妈妈被碧可以用折磨来形容,就鼓励她继续说,想听听到底怎么回事。
碧的妈妈:“后来呢,我就同意她摸着乳房睡觉,她很高兴,那天晚上也过得比较顺利,很快就睡着了。”
我:“那后来,碧有没有再要求摸着乳房睡觉,还是就只是那天晚上要求摸着睡觉?”
碧妈妈:“是后来,天天让她摸,她才睡觉。但是,摸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又要求说要吃奶,我没有同意。但是,我,你知道,碧她现在长了牙齿,那会很疼的。我不让她吃奶,她就比上次更凶了。那天,把我和她爸爸折腾到半夜,最后,还是没熬过她。”
听到这里,我感觉到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成人的意志没有孩子的意志强,双方的对抗以大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会使得将来的事情,就必须要全部满足碧,不然她就拿出她的杀手锏来对付大人,并且她哭的技巧会更娴熟的。
碧的妈妈参加过很多培训了,她知道是自己没有坚持原则,没有熬过孩子,除了难过以外她真的还需要帮助。
我:“后来呢?”
碧的妈妈:“后来,我告诉她吃一会儿,就不能吃了。但是她说,嗯,她说要让里面出水儿。我很惊讶,就告诉她说里面已经没有奶了,但是,她就是要吃奶,还要吃出奶水儿来。”
我:“那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又让她吃的呢?”
碧的妈妈:“我,我现在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碧的哭,她一哭,我就要陪着她。晚上回来,她不让我做饭,爷爷就得做饭,那么大年纪了,我们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没奶也让她吃,但是她三岁多了长了牙,她吸吮的时候很疼,有一个乳头都快要发炎了。”
碧的妈妈和我交流了之后,我认为,这么大的孩子不能再依恋在吃奶上。何况没有任何奶水的情况下,妈妈的乳头已经有发炎的状况。不管她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这种吃奶的舒服感觉,都必须有意识地要把她分离开,碧的杀手锏必须给她断掉。
我很理解碧妈妈的处境,她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不该放松原则,不该对孩子没有要求,也不该孩子一哭就妥协,才使得碧变本加厉地要折腾大人。说实话,碧的妈妈目前的处境比碧还需要人的帮助和安慰。
我说:“碧妈你不要着急,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地在面对碧的问题,只不过目前的状况有些难度。但是,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在执行的时候你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意志。其实你和碧爸所做的努力,在碧的身上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她在园里的状态很稳定,工作玩耍都很顺利,和好朋友的交流也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大家都不再排斥碧,碧也已经找到了适合与人合作的方式……”
碧的妈妈半天都在听我说。我认为,碧的妈妈需要有人给她一个明确的态度,让她知道自己的孩子状态是稳定的,没有问题。这样会缓解自己面对孩子不良情绪时而感到的焦虑;这样让她有力量再次面对孩子的大哭,让她的意识清醒起来,知道自己怎么做。其实,我们成人在给孩子建立原则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意志作斗争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够坚定,孩子在第一次通过大哭来威胁成人的话,我们要坚决地按照规则去做,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在第一次获得成功之后,第二次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花更多的力气再哭。
我给碧妈的建议是,不给碧再吃奶了,在家里提供适合碧做的家务活,妈妈带着她一起做,避免她因不会做而觉得无聊。她可以帮助妈妈一起做晚饭,哪怕是陪在妈妈的身边也很好,这样她会看到饭菜是怎么做的,需要准备什么。同时,我们成人也可以表现出很需要她帮助的样子,当然不是假装的需要,要很诚恳地表达对她的需要,没有她的帮助就做不了这些事情的样子。此时孩子感受到她被关注、被重视,而且她的能力也是可以胜任这些事情的,那么孩子会很容易投入到工作中。
如果孩子要拉着妈妈出去玩,不要做饭,我认为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不准备去玩。孩子要是发脾气非得要你去陪他玩,我觉得可以告诉孩子:你要等我准备好了我会陪你玩的。孩子会说他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还没有准备好。几个回合之后,孩子知道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他会留下来陪你做饭。有些时候,孩子是要陪伴成人做事情,而不是成人陪着孩子玩。当孩子陪伴我们的时候,就是我们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我们做事情时,不能把孩子丢在一边看也不看一下,要不时地和他们交流。这样,成人自己的事情也做了,孩子也照顾了,当然我们不希望成人带着孩子玩电脑游戏,而是做生活中的家务事。
还有,孩子不睡觉,问题不是出在睡不睡觉上,而是从妈妈一回家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有问题了,是因为孩子得不到妈妈高质量的陪伴。她总觉得“很空虚”,所以,就找很多借口来表达因这种“空虚”带来的情绪。
后来,我们大家一起合力,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碧终于顺利地从那种状态中出来了。
挑颜色挑名牌??
有一天早上,我在迎接孩子们入园,我的助理老师急匆匆地找我,助理老师说:“马老师,您赶快去接一下电话吧,有个妈妈打电话找您,说孩子不穿衣服,现在还在床上呢,也没赶上班车。”听罢,我也急匆匆地去接电话。
电话那头的妈妈说:“马老师,孩子早上不愿意穿衣服,她要穿自己选的那件衣服。但是她选的衣服是夏天的纱裙,不适合冬天穿,怎么办呢?到底是让穿还是不让穿呢,她要是不起床,今天还上不上学啊?”
我听了之后,说:“您不用着急,孩子在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是大人做决定,不是孩子自己,您一定有办法让她起床的。”
妈妈很为难地说:“孩子选的那件很薄。”
我说:“我知道她要穿薄的,但是,那不是冬天要穿的衣服,这个您也知道。如果孩子哭闹,您给孩子选两套适合现在穿的衣服,再拿到孩子跟前让她选,她会选择其中一套的。如果她哪个都不选,您就告诉她,妈妈不准备让你穿那个薄的衣服,我们要穿这件。”
妈妈说:“哦好的,马老师,我试试。”匆匆挂了电话。
过了不到四十分钟,孩子被爸爸送来了。我算了一下时间,除去路上的时间,起床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好了。
后来,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她把衣服拿到孩子跟前时,还没说让她选,孩子自己就说要穿那件紫的,也就很快地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