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像杜行一样是个世代以仿制古玩为业的人,那你就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去判断青铜器表面的铜锈和青铜器应该体现出来的质量。请注意,这里的表面并不是单指青铜器的外表,而是指青铜器裸露在空气里的表皮,包括青铜器的内壁。这里的质量也不单单是重量,还包括青铜的质地、颜色和光泽。
铜锈有很多种,各种各样的颜色、硬度、细密度,但绝大部分的铜锈都会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你会感觉到铜锈是从青铜器体内长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包裹在青铜器的体表。铜锈是青铜器的一部分。
注释六
初入门的收藏者,往往会忽略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分类有时候可以做为青铜器鉴定的辅助手段,但更多的时候是确定青铜器价值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件青铜鼎。青铜鼎属于食器。食器是青铜器中的一个大类,如若细分,食器又能分出烹煮器和盛食器。烹煮器中包括鼎、鬲、甗三大类青铜器。其中,鼎又能被细分为柱足鼎、扁足鼎、尖足鼎、兽蹄足鼎和四足鼎五大类。足是官方叫法,坊间很多人形象的称之为腿,通常在鼎的大小、纹饰、年代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四条腿的比三条腿的价值要高,扁足的比柱足的价值高。除四足鼎是长方形,四条腿儿外,其余四种均为三条腿儿,圆形。不管鼎有几条腿儿,耳全部都是两个,直立向上的叫立耳,立耳长在鼎的口沿上。朝外撇出去的叫附耳,附耳从鼎的肩膀上长出来。没耳的那就不能叫鼎,只有极其稀少罕见的变异鼎没有耳,改用青铜塑件代替耳,这种变异鼎是受歧视的,坊间一直不把这种没耳的变异鼎当鼎看。这点跟青铜鬲不同,鬲也属于食器中的烹煮器,有的鬲无耳,有的鬲有耳。一般来说,商代早期和中期铸造的鬲有双耳,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铸造的鬲无耳,西周晚期以后复又有了双耳。
这是普通的分类。
但体现青铜器价值的分类,只有两种,一种是祭祀类,一种是生活类。生活类青铜器,就是贵族们平时日用的青铜器,这类青铜器的价值要低于祭祀类青铜器很多。或者说,收藏者可以完全无视于这类青铜器,干脆别买,或者买了以后直接捐献给博物馆。几乎所有的生活类青铜器都不具备收藏价值,那只是金属器皿。
注释七
杜行有个习惯,每当把仿制的青铜器从地底下挖出来,剥离掉表锈,露出下面晶体锈的时候,会离开青铜器七、八米的距离,在远处审视青铜器上的锈。绝大部分青铜器上的铜锈,都不是均匀地呈现在青铜器表面的,而是不规则分部,就像是地球仪上分布着的陆地那样。历经数千年自然形成的铜锈,锈斑与锈斑之间过渡的很自然。就像中国的诸多省份,省与省分界线两边的那些村子,不管是方言还是习俗,都差不多。这点很重要。这是长久以来仿制青铜器一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离远点看,用酸碱盐或是其他药膏发出来的锈,锈斑很生硬,能看得出来当初敷抹酸碱盐的时候是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的敷抹在铜器上的;要不就是很匀称,通体像是在漆里泡过似的。而用真正的铜锈沫贴粘到铜器表面的这种做锈方法,看上去缺少了一些层次感。不管哪种做锈方法,仿制者都会再加工几遍,比如剔除掉表锈后包裹上一层包浆,比如去掉表锈后再去掉一部分晶体锈,然后打蜡上油,这些都是为了增加锈斑与锈斑之间的自然过渡感和层次感。
通常情况下,刻意保留表锈并强调表锈上的木土杂屑的作法是已经被淘汰的手法。这种青铜器只能是在做局下套买家贪便宜的时候才能出得了手。杜行家族做出来的表锈却是个例外,杜行他们家挂表锈要做两次,甚至好几次,青铜器上的晶体锈加工过后,别人都是拿去卖了,杜行家的还要埋到地下再做表锈,只是为了以后剥离去表锈后能呈现出真锈一样的自然感。而刻意强调表锈的那种假锈,剥离掉表锈后立刻就露馅了。二者天地之别。
注释八
唐伯虎活了54岁,青年时期家道衰落,贫困潦倒,靠卖画糊口度日。他所绘的春宫图都是为了换些柴米钱。这人率性朴素,豪放不羁,才华横溢,是个好人。为了填饱肚子,别说是画春宫图,就是偷盗抢劫,佛主都会原谅他。
唐伯虎画笔下的女人都有三白,额头一点白,鼻尖一点白,下巴一点白,并且所绘的女人大都妩媚妖冶,说这是鉴定唐伯虎人物画的一个特点,这些都是坊间讹传,不可断取,不可全信。唐伯虎的人物工笔画中,有这三白特点的画所占比例极少,不能因为这三白而否定他的其他画作,不能因为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是吧。在中国书画史上……不,在世界书画史上,明朝是个极其混乱的时期!明朝早期有承袭南宋马夏风格的院派和浙派,中期有以吴门四家为代表的吴门派,晚期则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松江派又繁衍出了诸多支派。还有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等其他派别。
说明朝混乱,不是说明代的画派繁多,那不叫混乱,那叫争奇斗艳,百家齐放,那是好事。混乱说的是明朝的书画作伪造假现象极为严重,甚至泛滥。有改款的,添款的,添印章的,临摹的,凭空臆造的,等等,作伪的手段多不胜数。明代作伪画,不止是仿造唐、宋、元时期的名家画作,还堂而皇之的仿制明朝当代的名家画作,刚才提到的那些明代大画家在明朝的时候就有大量的伪品仿品充斥流通于市了。明代的绘画作伪已经形成一股风气席卷全国,甚至波及邻国,其中尤以日本和朝鲜为重。明代的伪画已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甚至各派的名家也相互摹画……
比如唐伯虎的画,细看,就能看出用笔多处都有宋代至明初的宫廷院体画的风格,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吸取了院体的长处,也有人说唐伯虎潦倒贫困时经常冒充宋人画些匿款或是伪款的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出售。当时的名家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代笔。有人求画,名家让自己的学生或是好友代笔,最后落自己的款就行了。比如现今流传的董其昌的画作中,就有许多是代笔。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又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艺术家,乡绅财主地方官吏富商巨贾纷纷登门求画,拿了人家的巨额润笔费后,董其昌往往找自己的学生或朋友代笔作画,敷衍打发地位相对较低的求画之人。董其昌的人品和唐伯虎相比,天壤之别……
明代的书画就是一根搅屎棍子,好端端的书画收藏市场硬生生地给搅臭了。现在只要是看到一幅明代或是明代以前的字画,首先要考虑这幅字画是不是明代的赝品。越是名家的字画,就要越发的小心,不是名家的字画,那也要小心。总之只要看到明代或是明代以前的古画,一定要冷静下来仔细思量,小心验证。唐宋两代也有作伪画的,其中以宋代为盛。但是相较明代而言,宋时期的字画不论是真迹还是赝品,都不容易妥善地保存并流传下来。宋代擅长的是伪造仿制青铜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真假字画倒是容易流传下来,但是比起明代的造假规模来,差了好大一截,况且清代和民国的字画跟明代比起来,绘画风格、功底和意境都不能说进步了。现代的伪画自然没必要谈什么流传了,今天绘的画,做旧加工后明天就敢去卖。但是造假的功力和明代比起来,那就跟明代的科技和现代的科技相比较差不多……明代是个很特殊的年代,字画的造假规模空前绝后,又能很方便地保存流传至今。这样说吧,现在流通的中国古字画中,有将近三成的数量都是明代的伪画……
需要强调的是,宋代擅长仿制青铜器跟明代仿制青铜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宋代仿制青铜器,至少有半数以上是文人墨客督匠铸造,就图个风雅。明代仿制出来的青铜器,八成以上是为了卖钱。
注释九
这样的栖尊属于原始瓷器。明清两代的瓷器就叫明清瓷器,元代至汉代的瓷器叫高古瓷器,有人也管商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的瓷器叫原始瓷器,或是远古瓷器、先秦瓷器。跟炒得火热的元明清三代瓷器比较起来,原始瓷器现在几乎不被人重视,主要是因为市场上这类瓷器数量稀少的缘故,不管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数量都少的可怜,话说回来,但凡是这类瓷器,压根就没有传世的,全都是出土的。市场上少,并不能说明原始瓷器的数量就真的少。有眼光有远见的收藏者现在正使出吃奶的劲来购置原始瓷器,现在购入原始瓷器,还为时不晚,还能算得上是好时机。原始瓷器受人冷落,价格极其低迷,已经跌倒了谷底,只要入手,升值肯定没问题。
从瓷器的年代上来说,明清瓷器行情火爆,但是升值空间相对小了;高古瓷器的行情越来越好。
明清瓷器、高古瓷器和原始瓷器的收藏人群不一样,甚至有点儿泾渭分明的感觉。热衷于收藏明清瓷器的,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投资收藏,明清瓷器看上去精美工整,实则绝大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艺术品的内涵,明清瓷器虚浮;热衷于高古瓷器的收藏者,常常希望能从陶瓷中去体会领悟到瓷器后面的种种文化,高古瓷器质朴,专注,卓越;而痴迷于原始瓷器或陶器的收藏者,那基本上都是返璞归真的收藏大家了,学问,人品,涵养,地位,财富皆出类拔萃。
更主要的是,像这种原始瓷器(注:此段中的原始瓷器仅针对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关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在后文中有专门论述)现在的仿品假货也少的可怜,说句托大的话,你要想买件原始瓷器的假货,比买真的原始瓷器还难。原始瓷器的胎质通常都白中泛灰,泛黄,或者胎质呈灰黄色,灰白色。对于作伪者来说,仿制这种胎质相当困难,胎体的瓷土不好调配,瓷土内还必须夹带些杂质,釉层里也需要有杂质,少了不像,多了就过了。并且原始瓷器的釉层较薄,瓷器上的花纹大都是拍印上去的,跟其他瓷器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他们已经习惯了仿制明清唐宋时期洁白细腻的胎质,让他们返璞归真烧制原始胎质,就像让现代人去过原始人的生活一样。
注释十
《鉴彝正心》中说道,青铜器最常见的锈色有绿,蓝,红,黑四色,另有紫色,褐色,灰色,黄色等诸多锈色。其中绿,蓝,红,黑四色当中,每种颜色又能细分出十几种不同的锈色,所以说绿蓝红黑是四大色系,其中以绿为首。
绿色锈最容易被作伪者做出来,往往用酸料或碱料,或泼洒或敷刷于新铸造的伪器表面,埋入地下或置于阴暗污秽角落,数月后,新铸铜器便会长出一身绿锈。这种绿锈毛糙疏松,或凝结纠连,表面泛白,令人心生厌恶,属于最低级的伪锈,哪怕是没有多少收藏经验的普通人,也能将其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