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上的种种,瞒不过有心之人,准确来说,从陈依第一天大张旗鼓的带着众人去训练开始,这件事情便在整个山寨传开了。
特别是他弄出了一套所谓的《红旗操典》,更是惊呆了无数人,随后的几天,无论是沙家兄妹,亦或是超等人,就连龙彪一伙,都派人来观察过。
但他除了反复教大家口令队列及站军姿以外,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阵法演练,谋略韬晦等算得上兵法的内容,慢慢的,大家也就不当回事了,全当是书生意气,一时兴起而已。真正的杀伐,又那里是读书人能懂的,此番行为,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不过小儿游戏罢了。
至于那本《红旗操典》,里面除了开篇几句颇为有用之外,其余内容,也无甚大用,有的地方,甚至都看不懂他在说什么。
大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映像,归根到底,还是文化水平不够啊,操典里面的内容,虽然需要讲解,但其中提到的某些理念,相对于这个时代,确实极为先进和实用的。而他们,大多数连里面的字都认不全,又哪里谈得上理解。
对此,陈依是喜闻乐见的,他之所以敢写《红旗操典》和《独立营》,欺的也就是大家不懂,要是别人都懂了,那自己还混什么?
反正只要不拦着自己‘练兵’就好,这帮小子,他吃定了,皇帝老子都留不住,军姿说的!
至于这群少年的父母,看到自家孩子每天农忙之余还能得到先生额外的教授,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阻拦了,在他们眼里,‘练兵’是假,能多认几个字才是其最为看重的。
基于此番种种,陈依就像游戏里被人遗忘了的主核一样,难得的享受着默默发育的美好时光,装备虽然更得慢,但好在打钱之路一直顺风顺水。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秋收即将完成,整个山寨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许多,陈依知道,黑云寨的外扩之路,从此就要开始了。
学堂也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农忙一过,假期自然就结束了。
值得一套谈的是,当十到十五岁的那组人回归以后,其中分组时居于十五到十六之间的大半成员,此时皆已过了十五周岁,粗略统计,至少有十二人符合接受训练的标准,二组组长沙雄亦位列其中。陈依遂将他们纳入十五以上这一组,如此,整个独立营的人数,已经到达三十三人。
当然,迎接他们的,除了先前二十一人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之外,剩下的,便是无尽的训练。
经过两个多月死板而严酷的训练,除了新加入的十二人以外,其余的人对于口令队列早已驾轻就熟,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现在,他们正在训练的是体力以及两两之间的协同配合。
体力是他们的强项,没有花费几天便已全部达标。至于配合,其中包含的很多东西,陈依正在一点点的灌输给他们。
关于学堂的进学时间,陈依也稍微做了些改动,前面两组不变,依旧是巳时和未时,关于训练这一组,陈依则改在了申时和酉时。先在学堂里面讲理论,然后再去校场训练。
每次训练,首先是一遍口号队列,接着站半个时辰的军姿,休息一刻钟后,再是十五圈校场绕跑,而后令各组成员之间两两组队,互相之间增进一些配合的默契度。至于新进的十二人,他则交给了各自所在小队的队长去负责训练,这是一份差事,自己只验收就好。
随着大战之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山寨卫队接过了校场的使用权,陈依不得不再次寻找训练场所,最后,空置出来的打谷场成了新的训练基地。得益于沙瑾萱的支持,那些如马鸿涛这样已经加入了卫队的新人不用参加此次行动,可以继续跟着队伍到打谷场去接受训练。
现在的马鸿涛,早已将自己视为陈依的亲传弟子了,事事争先,处处显能,除了每晚依旧到陈依家接受‘教诲’以外,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更是表现得比别人更加努力,在他眼里,唯有这样,才算不辜负先生的一番心血。
基地转到打谷场一周后,陈依决定是时候让他们明白什么叫战友间真正的配合与信任了。
这天,如往常般教授完军事理论后,陈依将大家带到打谷场,吩咐三个队长带领各小队完成日常训练科目,不等休息完全,马上命令所有人列队集合。
待队伍集合完毕,陈依走到前面,“沙雄出列!”
沙雄应声从他所在的二小队中走了出来,笔直的站在陈依面前,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不得不说,整个新加入的十二人中,就以他的训练进度最快。
随后,陈依又让马鸿涛出列,吩咐二人成立正姿势面相整个队伍站好。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沙场搏杀,讲究的就是一个共同进退。
如何才能做到共同进退了?
战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就是基础,当你愿意将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时,别人才会用命去保护它的安全,以命相托终能换来肝胆相照!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抛弃,不放弃,也只有这样的队伍,方能称之为为强军。”
简单的训诫了几句,陈依便命令马鸿涛走到沙雄前面,“马鸿涛听令,当你听到‘倒’这个字时,要无条件的向后倒,听到没有?”
“马鸿涛得令!”对于陈依的吩咐,他早已习惯了无条件服从。
“沙雄听令,当你听到‘接’这个字时,要无条件的伸手接住倒下的队友,听到没有?”
“沙雄得令!”
见二人都准备好了,陈依故意等了一会,就在大家以为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突然大喝一声:“倒!”
马鸿涛明显楞了一下,不过也就一两秒的时间,随后整个人便直挺挺的向后倒去,没有半分犹豫。
“接!”
沙雄在听到‘倒’时,人已经做好了准备,当‘接’一出口,遂马上伸出双手,将倒下的马鸿涛稳稳的接住。
陈依让二人恢复先前的站姿,接着又如此这般重复了大概七八次,每一次都刻意加快了一点喊‘接’的时间,目的就是要让沙雄养成一种倒、接的连贯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