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的分工是男耕女织,男子负责耕地,劳作等一些重体力劳动,妇女一般在家织布,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意思就是一个男子不耕种家里就可能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家里就可能受寒。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当时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记载”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毫无疑问,古时的农民生活是极为疾苦的,首先是生产力的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全凭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耧等工具来耕作,当时已经有锄头了,陶渊明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壮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几亩地,但是草是长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给自足的水平,这还是在丰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涝,就得饿死不少人,还有蝗灾等灾害。
而除此之外,还得交纳赋税,服兵役,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农民,强迫他们服役。
汉朝年间,普通自耕农家常吃麦子做的干饼“糗”,另外还有“汤饼”面食。因为当时没有发酵技术,所以这类主食都是口感坚硬。还有大米或小米做的干饭。稍有点钱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枣的米饭。
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从西域传入后,也是火热受欢迎。大豆的鲜叶干枝,当时全是西汉农民的菜。而《盐铁论》以及各类西汉壁画证明,鸡肉以及猪肝等畜类下水,西汉平民逢年过节时,也能吃得上。
盛唐的农业生产,发达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宝年间唐朝官仓储粮高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种类,自然也更丰富:主食有“煎饼”“胡饼”“蒸饼”“稻米饭”各类,“蒸饼”更是唐朝各阶层大爱。
汉朝时还非常珍贵的芹菜韭菜,唐代时已经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种类也更多,樱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汉朝百姓年节常吃鸡肉来,唐朝百姓过节却能吃上猪肉,《北户录》等史料里唐朝百姓过节吃猪肉的桥段,写得十分热闹。
现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艺,宋代时也终于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肴,种类也是更多。一线城市的肉类消费也激增。《东京梦华录》统计,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熏门接受检验的猪肉贩子,人数就多达上万。
汴京城里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饼鹅鸭奶酪全都有,总数多达上万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