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家里没有书,上小学时除了课本没见过课外书,上中学时陆陆续续阅读一些旧课本和长篇小说,严格地说只能叫翻看,一个是那些小说有的有头无尾,有的缺了前半部分,甚至有的中间部分不知什么原因缺失了,只能囫囵吞枣地生吞活剥,甚至跳跃着看。好多书还是走着路看的,也有还没看完就被同学要回去的。从此,却与书结下深深的缘分,当看完先辈写的《烽火》自己心潮澎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写出部作品。后来因为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数学代数分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凭借那本资料,自己上了好一点的学校,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写作的梦想继续在心中发酵。后来受莫言《肥臀丰乳》和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的启发,开始了本书的创作。
一部书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从用钢笔手写到电脑打印,今天终于有了结尾。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次放弃,又经历了多少次的推倒再来,其中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工作忙,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这些东西的价值,恐怕写出来没人看,不能打动读者,甚至被个别人看成垃圾。这样一来写出来和不写出来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三番两次地中断。
前些年,每年春节我都回家过,漫步在童年嬉戏的小河边,昔日潺潺的流水没有了踪影,河里的鱼虾也销声匿迹。整个村庄被大片的果园包围,看不到当年的小茅屋,偶尔闪现出的是亮丽的大瓦房。往日泥泞的小路,也被“村村通”工程所取代,变成水泥浇灌过的乡村公路。
二十多年的时光犹如飘落的树叶,在眼前轻轻滑落。虽然没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受,却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毕业以后在农村工作生活十几年,跟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苦难的经历,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的音容笑貌常常占据我的心灵,打动着我的心。城市的沥青路、摩天大楼隔不断跟农村的血缘联系,过去耳闻目睹的人物、事件在我的内心深处发酵,像一罐珍藏在地下的陈酿,愈加芳香无比,就连那些一向被村民所不齿的东西,也混进酒糟味。在现代年轻人不知何处是乡关,填表的时候连声问我籍贯一览怎么填的时候,难以割舍的乡情让我更加揪心。把他们的缺点放到显微镜下扩大,把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他们身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连缀起来。这些事让人看了像发生在自己身边,写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其实,故事经过改编加工,只是借鉴了家乡的背景,勾画出一个特定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种种心态。
用不着标明“本故事纯粹虚构,切勿对号入座”的字样,虽然多是真实的故事,由于采取杂出种种人方法,呈献给读者的已经不是那几个人的事情。采取这样叙事的方式,好处是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但也难免给读者以拖沓的感觉。总之,只要故事有时代的特征,真实地再现出特定环境下,发生在一代人身上的嬗变,让读者可以捕捉到他们身上的一鳞半爪,我就可以聊以自慰,甚至可以说无憾了。
故事采用特殊的视角,多是人物自己的讲述,对于故事人物的缺点多了一些宽容,甚至有一些包涵,我是心知肚明的。因为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我朝夕相处的伙伴,也有与我一起劳作的村民,还有和我一起学习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我在无情地解剖他们的同时,不愿在他们流血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真情地希望有人能够把它拍成电视连续剧,在电视节目播放。催人泪下的家庭故事,波澜壮阔的胶东背景,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抱着一腔热忱,花费不少的心血,仍然会有不妥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方家和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感谢莱山一中的领导为全校师生创建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感谢栾聪胜率先发现这块璞玉,还有可雕琢的价值,鼓励我一路走来,提供设计方案,帮助封面设计,帮助校对文稿。感谢冷海玉为书稿的出版奔波、感谢刘艳红为书稿设计封面,感谢杨晓燕为本书提出修改意见,感谢妻子、儿子、儿媳、牟媛媛、牟韵韵等等鼎力相助;感谢栖霞牟氏庄园、栖霞二中以及耘心园文学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