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包括动物家族的诸多种类皆从海洋孕育而来,在节肢动物中,有不少就是祖先从海洋而来,而后经过进化来到陆地上生存。
其中节肢动物的史前巨蟹、史前蜻蜓、史前三叶虫,就代表了节肢动物家族的进化与繁衍方向。
史前巨蟹,又称巨型羽翅鲎,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的海洋动物,人们还常常称这种生物为“海蝎子”。它们生活在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
按照史前巨蟹的化石比例换算,其体形庞大,长达2.5米,重200千克,堪称当时海洋中的巨无霸动物,因此,它称霸一方,来去自如。一些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三叶虫及其他小动物,皆成为其口中美食。
一些研究史前巨蟹化石地质学家认为,史前巨蟹能够生长得如此庞大,大概和当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有关,其中,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研究认为,石炭纪(距今3.6亿~2.8亿年)时期,地球上的氧气浓度高达35%,这要比今天的氧气浓度21%高很多。由于当时的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其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非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因此,高含氧量导致它们向大块头方向进化。这是海蝎子长成大个子的原因之一。
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史前巨蟹大概是在与生态圈、食物链竞争中而进化成的庞大身躯,只有个头较大,力量较足,才能保证自身安全、捕获生物、延续种族生命。
当然,这两种推测都有可能成立,也许是两个原因同时存在,才导致史前巨蟹的躯体进化成大块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的生命出现,它就是鹦鹉螺。鹦鹉螺属软体动物头足纲,其在地球上已经存在数亿年。当这种身长达11米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出现时,曾经称霸一方的史前巨蟹面临着灭亡的境地。
鹦鹉螺主要以海洋生物史前巨蟹、三叶虫为食,史前巨蟹因此步入“化石”的行列。
一些侥幸逃过被捕食的史前巨蟹,转移生活地区,它们来到了陆地上。科学家研究认为,已经灭绝的史前巨蟹是今天节肢动物门中蜘蛛类的祖先,其中包括蝎子、蜘蛛、螨类、虱类等。
3亿年前,陆地大部分处于热带,雨水丰沛,植被繁盛,这给陆地生命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当时的一些节肢动物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展壮大,其中隶属于昆虫家族的节肢动物史前蜻蜓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
史前蜻蜓,又称古蜻蜓。仅见于化石。史前蜻蜓,比地球上的恐龙来得还早。它曾经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堪称昆虫家族的巨无霸,其两翼展开近1米宽。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了。
或许大个头的动物在地球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小个头的动物更容易遭到毁灭性打击,恐龙灭绝了,史前巨型蜻蜓也灭绝了。
此后,蜻蜓类的昆虫开始向小个头方向进化。如今,蜻蜓类动物的翼展长度在2~20厘米之间。与史前庞大的蜻蜓相比起来小了很多。
在远古生物中,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的三叶虫最具有代表性。
三叶虫在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在海洋里出现,随后其家族发展壮大,并繁衍进化成多种大小不等的三叶虫种类,其长度0.2~70厘米。
三叶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其虫体从背部延伸到腹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生物学家把三叶虫的躯体纵向分成三个部分,即头部、腹部和尾部,故名“三叶虫”。
三叶虫的食物主要以低等的软体动物为主,比如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等等。当时这些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这就为三叶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距今5亿~4.3亿年前这一时期,是三叶虫发展繁衍的高峰时期,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目前发现三叶虫化石的地区,包括加拿大、美国、中国、德国等,种类多达万种。可以说整个寒武纪就是三叶虫的世界。这一时期,三叶虫的迅速繁衍得益于食物充沛、天敌较少,作为相对来说个头较大的三叶虫,有着更强大的力量用以捕获猎物。
然而,一些躯体更加庞大、处于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开始出现,比如鹦鹉螺类、板足鲎类、鲨鱼以及其他早期鱼类的出现,成为三叶虫主要的劲敌,这些动物的主要食物就是三叶虫。因此,三叶虫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艰难。
大约到了距今2.4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发生了被称之为“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的事件,“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又称“二叠纪物种灭绝”或“三叠纪物种灭绝”。
这一时期,地球上95%的物种惨遭灭绝,其中受害面积最大的当属统治海洋达3亿年的主要生物,它们的族群或衰败,或消失。三叶虫家族自然也无法幸免于难。从此之后,我们仅能从“化石”中见到这种生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