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发生过一见少见于史册的战役,西鄂之战。
管中窥豹而言,当事人能确定的只有杜袭。诸如文中的李通等人,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妄想。
《三国志杜袭传》: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袭自知恩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留丁强备守,吏民欢悦。
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阵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刘表攻西鄂,西鄂长杜子绪帅县男女婴城而守。时南阳功曹柏孝长亦在城中,闻兵攻声,恐惧,入室闭户,牵被覆头。相攻半日,稍敢出面。其明,侧立而听。二日,往出户问消息。至四五日,乃更负楯亲斗,语子绪曰:“勇可习也。”
文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地名,一个叫西鄂,一个叫摩陂。从地图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西鄂,就在宛城的北面不远,而摩陂却靠近许昌了。
能否说明当时的战况已经波及到了南阳大部分地区,甚至到了许昌附近,导致南阳郡其他曹操所控制的郡县是被认为不安全的?所以杜袭等人只能在摩陂聚合?
当然,这仅仅只是作者我本人的一点猜想,也是我夹在小说中的剧情走向,算是私货吧。
《方舆纪要》:今河南南阳府南阳县北五十里。
(摩陂在今河南汝州郏县,汝水支流所。)
地图发在了书友圈,估计还要审批。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中,曹操、刘表双方的重要争夺地点,宛城,究竟落入了谁的手中?
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刘表此次北伐的重要目标。当然,我在小说中还掺杂了为刘备吸引李通部的情节。
比较有意思的是,双方的史料中好像都没有找到任命宛城据点守将或者长官的资料。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宛城当时到底是在谁的手中。
来看看建安六年一些当事人刘表、刘备的记载:
《三国志刘表传》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其他的就基本没有了。
但是,这两段史料就反应出一个问题,如果刘表占据了宛城,为什么不效仿张绣故事,将刘备军队屯于宛城呢?
如果是建安六年还没拿下宛城,那么后来建安7-8年间,刘表使刘备进攻叶县之时,也没提刘备屯宛,那么更有可能的是,这段时间之内,宛城一直都是在曹操的手中。
《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
(从围邺当为建安九年第二次围攻邺城的事,因为有邺定二字加以佐证。所以博望坡之战,当在更早,而刘备北上叶县,只能顺前了。所以我推为建安7-8年事。)
所以,在我小说后文中,这段时间,宛城一直是在曹操手里。
至于孙权对刘表的进攻。
《三国志吴主传》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八年的样子,孙权才开始大举进攻,之前呢?估计在镇抚山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