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腊月,新年近了,年味便也浓了。
蜀北城里的新年的热闹自是不必多说了,每到了过年,便会有很多游玩的外地乘客。
在那些人烟稀少的乡村,那过年的鞭炮烟花就像不要钱似的,从除夕之夜就没停过。
而且在蜀北这块地上,有守岁的习惯,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家的灯火打开,这漆黑的夜里,那些灯光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将整个蜀北照的更加美丽辉煌。
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便会将自己买好的那些吃的摆到桌子上来,将那些瓜果点心或者是零食坚果堆放在果盘里,大家一起看电视,一起守在火堆旁边,过大年。
而且,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蜀北很多农村都安装了天然气或者是沼气。
比起传统的无烟煤取暖和木材取暖,这新的取暖方式更加安全环保、干净卫生。
以前智能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围在一起话家常,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新年的临近。
在蜀北,话家常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摆龙门阵。”龙门,多种解释用途,一般比喻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摆,在蜀北就是讲话、说话的意识。阵:规模、阵仗。龙门阵也就是平常人接触不到的东西,就像现在的新闻一样。
在那交通和信息不是很流通的岁月里,“龙门阵”对于蜀北人们的生活消遣、精神消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是同样,百种人,千种心,以前蜀北的那些百姓们也没少因为这“龙门阵”引发矛盾,叫天骂地的事情也没少发生。
到了凌晨十二点,整,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这时候蜀北的人们便会争先恐后地“打响新年第一炮”,燃放烟花爆竹。
蜀北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抢岁。新年第一天,谁家的鞭炮燃放的最早,谁家的烟花鞭炮响的最早,谁家来年就会更加幸运、红火。
所以,在蜀北的除夕也是这一热闹非凡的。
大年初一,是不可以扫地的,而且这一天,很多人喜欢吃面食。
走亲访友也是由这一天开始拉开了序幕。
蜀北人们常说:“讨口子也有个三十月。”
在蜀北的传统里,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不会外出的。
这一天上午,各家各户便会带着香蜡纸烛去祭拜先人(也称之为仙人),他们通常会带着煮好的猪头肉、猪耳朵等好肉,带着好酒,拿着香烟,带着自家的小孩子去指认自家的祖坟。
以前,祭拜先人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人,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当然这些年来,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人也是可以参与到祭祀活动中的。
蜀北的人们,他们会提前将坟上的杂草去除,也会在坟上放入一些新土。因为坟里的那些棺材尸骨会腐烂,那些坟墓也会塌陷。这时候,生儿育女的作用就显露出来了。没有后辈的那些坟墓都会塌陷,成为孤坟。
祭祀完毕以后,人们会燃放鞭炮。
当年,现在大年初一也是可以祭祀的,因为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都搬到了城市,乡村也开始没落了下去。
但是,无论如何,乡村却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只要我们赖以生存的乡村还在,我们的根就在,人也没有那种浮萍漂泊的失落感。
而且,在蜀北,还流行一种特别的过年方式,那就是动物和我们人一样过年,比如大年初一是鸡过年,初二是狗过年……
到了这一天,家里就会给鸡吃上他们以前很少吃的雪白的大米,也不用吃谷子和糟糠了。到了第二天,轮到狗过年,这时候,家里就会给狗扔上几根香喷喷的肉骨头,吃上平常它们垂涎的肉。轮到我们人过年的时候,这一日,家里也会做上好吃好喝的,好好感受过年的气息。
当然,到了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辈,很少有人记得这样的习俗的。
有意思的是,因为对此感兴趣,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番,倒还真真看到了这样的记载,而且还大有来头的。
百度上说这种习俗就是“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但是这种习俗又和我们蜀北的习俗大有不同,比如不杀鸡杀狗之类的,我思索这三十年的一切过年,倒还真没感觉到这种习俗的存在。
现在我们很多人一般都是初七初八已经上班了。
以前很多的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一到了元宵,却又开始热闹起来。
蜀北很多地方没有苍松,但都是不缺柏树的。
在蜀北,有一种习俗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登高山,折柏枝,去百病。
一到了元宵节,家里的大人和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呼朋唤友,一起去最近的高山上游玩一番的。
他们会将最嫩绿的柏树树枝折下,然后插在头上。用来祈求这一年里,能够无病无痛、没灾没害的。
元宵节,最不可少的便是汤圆了。
以前的蜀北,汤圆也有不一样的味道。
那时候的汤圆也是各家各户自己做的。将糯米和大米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浸泡,然后研磨成粉。
这种糯米粉可以制作汤圆,甜而不腻,坚软适中,容易成型。可以做成金黄的炸汤圆,也可以做成香甜可口的米酒甜汤,再放上鸡蛋。
这汤圆也是自己捏的,还记得当年自己捏汤圆的那些日子,捏出来的汤圆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却也是最甜的存在。
过了元宵,年味便也就散了。
正月十七,以前这时候一般都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也忙起来。
上学的上学,准备干农活的也这个时候开始下地了。
过了元宵,蜀北的地里,大家都开始种土豆和魔芋了。
种植土豆是最有趣的了。村民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去那些出产土豆的山上买回种子,听老一辈的人讲,高山上的土豆是最好的了,因为光照、气候等各方面原因,高山上的土豆又大又光滑,我自己对这个倒是没什么研究。
土豆再大,土豆再小那不也是土豆么?
对了,土豆还有一个别称,叫做洋芋,故名思意,“洋”就是来自海外的意思。而土豆确实也是原产于拉丁美洲,后来因为殖民侵略,才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同“洋”一样的还有一个“胡”。而熟悉我国历史的都知道,天山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常常和“西域”“胡人”有着密切的关联。那我们也常常把塞外称之为“胡”,也常常繁殖亚洲西部和欧洲大陆。那时候,通过路上丝绸之路传回来的很多种子也会被惯之“胡”,比如“胡椒”、“胡麻”、“胡豆”、“胡桃”、“胡瓜”、“胡萝卜”等等。
小时候,我们种植土豆,常常会将土地的泥土打成碎块,然后在地上划出一条条沟壑,再泼上粪水再安放上切好的土豆块种子,盖上牛粪之后再盖上土,这样,土豆种子便种好了。
切土豆可是一个技术活,我们会将完好无损的土豆切成块,每个土豆保持2到3个芽眼。牙眼就是每个土豆上的小坑,平整无坑的土豆是不可以做种子的。
切土豆的刀必须干净,不能沾了猪油,也不能沾了其它有刺激的东西,否则,土豆容易腐烂。
而且往土坑里种土豆的时候,必须是芽眼朝下的。这样的土豆才能成长的更好,结出更多的种子。
土豆种上,胡豆(蚕豆)差不多也就该开花了,这时候的春天已经非常近了。
万物复苏,莺飞草长,蜀北一道美食便开始冒出鲜嫩的芽来,这就是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
折耳根是川蜀名菜,喜欢它的人开辟了很多新鲜的吃法,一个比一个奇葩,但是一个比一个美味。
鱼腥草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每年春天的时候便会从地上冒出粉红色或暗紫红色的嫩芽。
这时候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喜欢提着小竹蓝,拿着小锄头去挖取这种野菜,用来做菜。
这些年,因为气温变暖,其实这种野菜早就在春节的时候已经开始长出来了,春节时期,这种菜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品。
吃腻了大鱼大肉,这种爽口的小野菜格外爽口,去油去腻,开脾健胃。
在我的记忆之中,正月便是一切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年的开始。
在蜀北人的眼里,过了元旦和过了除夕初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新年。
只有过了大年三十,过了大年初一,这才是一天的开始。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长了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