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剑门是我多年的心愿。总想去看看诗仙李白《蜀道难》中所描写的:“剑阁崔嵬而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夺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奇险壮丽;也想看看诗圣杜甫在《剑门》诗中所描写的:“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的山高地险;还想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寄剑州并示女弟》诗中所写:“剑阁天梯万里寒,春风次日白衣冠。乌辞反哺颠毛黑,鸟引思归口血丹。行路想君今眚(shěng)瘦,相逢添我老悲酸,浮云渺渺吹西去,每天源头勒马看”里面的深刻寓意;还有想体会爱国诗人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潇洒情怀……总之,就是想去看看剑门!
想去看剑门有N个理由,但是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琐事不便前行,使我难见其真容,于是在梦里数回和剑门都有一次次温情的相约,但仍旧是未如愿,并失落惆怅许久。然今丙申年初秋临近国庆之时,在天气晴好、清风徐徐、桂子飘香的美好时节里,我才得幸和三五好友们一起去剑门,才有了与剑门的一次终身不忘之约!
行走在剑门,不得不提关于剑门关的的传说,话说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时局动荡,最后秦国国力后来居上,成为最有实力一统中原的军事强国。在对蜀国用兵的策略上,由于蜀国四周高山环绕,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于是秦设巧计,在秦蜀边境上摆放了五头石牛,这五头石牛的神奇之处在于所排之粪便能秒变黄金。因此,秦国士兵肩挑背扛地每天都要从牛肚子底下搬走许多的黄金。消息传到蜀国,贪财的蜀王认为秦蜀边境上的五头石牛应该牵回蜀国来生产黄金,于是派遣了蜀中精锐——五个大力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秦蜀边境,找到这五头金牛就往回赶,当五力士行至送险望平的剑门关时,蜀国的山神知道五力士已为秦国铺平了进军的通道,如果再不阻拦,蜀国亡国的日子也就到了。蜀国山神当即挡住五力士四去的道路,五力士以为山神要阻挡他们回去向蜀王请功的路,便以王命不可抗为由,坚持要将五头石牛拖过剑门关。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只有以武力来解决。山神斗不过五力士,只好将自身化成一头巨蟒,形成现在剑门关的绵绵72峰,挡住五力士的去路。五力士眼看山神石化成山,赶紧拽住巨蟒尚未僵硬的尾巴使劲拖,将蟒身拽断,顿时就出现了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天崩地裂壮士摧”的壮观场面。五力士被轰然崩塌的山石掩埋,但莽莽群山却也撕开了一道豁口---剑门关,至此,秦军就由此剑门蜀道顺利入川进入了蜀国。这就是关于剑门的传说,一个关于秦国横扫六合一统中原道路上,秦国兼并蜀国的一个凄婉的传说。今天,与我一道行走在剑门金牛峡、金牛桥的人们,你们是否也能想到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那些金牛、五力士、山神和巨蟒呢?
哎,传说归传说,还是应以史考为准。如果说五百里蜀道是一部三国断代史的话,那么,我心心念念的剑门想必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了吧。
瞧,眼前的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县境内的剑门山,它是古时川陕路上出川最重要的关隘。剑门山东西横亘百余公里,雄险奇秀、地势险峻、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利剑,森若城廓,峭壁中断,绝崖断离,两壁对峙,其状似门,故称“剑门”。剑门关自古就是秦蜀交通之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历有“剑门天下雄”的赞誉。
据史载,三国时期,蜀汉景耀六年(263)九月汉中失守,大将军姜维自沓中撤兵,与廖化、张翼、董厥退守剑门关,列营守险3月,以3万之师拒魏将钟会13万大军,钟会屡攻不克,写信劝降姜维,姜维拒书不答,固守3月之久。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刘禅投降,守关将士怒而拔刀劈石,姜维设计诈降钟会,率五千将士曾在此抵挡魏国钟会十万精锐之师,创下以少胜多的兵家神话,为后世兵书津津乐道。如今,经过千年风雨的洗礼,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担心姜维的故事恐怕早已鲜为人知。然而,我想大部分剑阁人民再加上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他乡客,对他们的英雄事迹定会念念不忘!透过那些精彩的三国人物画谱,人们是否还能够捕捉到当年剑门英雄的些许风采?看他们是否雄风依旧豪气不减当年呢?
进入关隘,可见“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历代碑刻,共同抒写着剑门历史的沧桑巨变。还有古柏参天的“翠云廊”,据说那些古柏都是见证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有秦代栽植的“皇柏”、三国的“张飞柏”、“晋柏”、明代的“李公柏”、清代的“潘家柏”以及历代地方官员组织栽植的柏树等等,因此又有“皇柏大道”的雅称。漫步厚重的翠云廊,踏着用油光青石板铺就的千年蜀道,抬头望望繁茂蔽日、巍然入云的参天古柏,怀古幽思之感便油然而生,遥想秦时明月汉时关,吟咏唐诗宋词元曲风,慨叹历史之苍远、感怀自己青春易逝、容颜已老!时间都去哪儿了呀?这个风景如画的剑门又何尝不是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呢?心里想着:要是人若如同无穷尽的岁月青春永驻永不变老该有多好?人生若如同这厚重笔直的青石板路无坡坡坎坎弯弯拐拐该有多好?人类的爱情若全都像剑门的山峰一样固若金汤、坚定不移该有多好?人与人的相遇若都像初见时的美好该有好?……带着这些思绪走完翠云廊,仿佛山中一日世外已千年。在这深山老林里行走,感觉好像有一天我们也都会羽化成仙,驾着祥云缥缈在剑门悠远的历史上空,保佑剑门一方百姓的平安喜乐。
循道而行,便见关楼。想见关楼源于我心中多年的英雄梦。所以,我自私了一回,撇开好友快步前行,就想独自一个人慢慢地、静静地去欣赏关楼。
去过剑门的人都说剑门关的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走近一看,果不其然,但见壁高千仞,谷深树茂。当年蜀相诸葛亮经剑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就依此地之险,此路之峻,依崖磊石,建关设尉,并修阁道30里,始称“剑阁”。还有刘备建安17年(211)入蜀北上,首次途径剑门关赴紧邻的葭萌关,即昭化,建立攻取成都的大本营,后多次往返剑门关,取成都,谋中原,建立了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蜀汉政权。到后来蜀汉建兴五年(227)到景耀五年(262),为巩固政权,兴复汉室,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先后16次北伐魏国。剑门关又成为了北伐大军的主要行军通道和兵马粮草供给的重要基地,可见其重要性。
随着石梯往上爬,关楼就在我眼前。抬望眼,城楼上立有蜀汉二字的旗帜随风飘扬,仿佛在向世人昭示曾经蜀汉政权不可侵犯的堂堂军威。关楼历经多次战火,屡毁屡建,但雄风依然。城楼左下角的暗红石碑上书写有“剑门关”三个字,笔力雄浑,刚劲有力。关楼位于石碑后面,是三层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底层由貌似乱石的青石头错落有序的筑成,四面成墙,坚不可摧。在冷兵器时代,我想他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和长城相媲美,抵御外敌,易守难攻。不同的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在号称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也未能抵挡得住善于野战的清朝八旗兵峰的入关。我们所到的季节,秋的肃杀气氛还不是很浓,随处可见墙外树木葱茏,山沟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呢喃。若是到了浓冬季节,水枯叶黄,寒风四起,肃杀气氛我想定是烽火不减当年呐。
城墙一楼砌有拱形门洞,安有铁门两扇,遇盛世则开,乱世则闭。门外石柱上有:“矗立冈峦,起伏蹲锯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的楹联,横批“剑阁”。
顺着关楼内的木梯可上二楼,第二楼为锯齿形状的箭楼,砌有瞭望台,射击孔。站在瞭望台,远远的就可看见右手前方山坡处有一架战鼓,时隔千年,我们依稀还能听见“击鼓鸣金、鼓角齐鸣、鸣鼓而攻、金鼓齐鸣、金鼓喧天、鸣金收兵”的雷雷战鼓声。站在此处,登高望远,不难想到在以依仗棍棒、刀剑、长矛、画戟等武器为重的冷兵器时代,居高临下,仗地势之险,谋略得当,兵将训练有素、粮草齐备的情况下,是多么的坚不可摧。我想在风声啸、战鼓鸣的当代乱世,我作为一个小女子,招兵买马,操武练剑、带兵有道、用人有方、民心所向、后勤有保、管理得当等等,我依然也可以成为长期雄踞一方,手握重兵、据关称王的女霸主啊!因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嘛,想想成为“女王”也并非难事。
稍一转身便可见“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道德五指千古秀,蜀山万里剑门雄”的楹联,门栏上一匾书写“雄关天堑”算是横批了。第三楼为“文渊阁”,我是这么理解的。因为里面陈列了不少珍贵文物古迹,例如历朝历代诗人们描写的关于剑门的诗句,有清代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亲笔手书:“谁携天外芙蓉锷,高挥层霄见太空,阁道摩空星斗近,仙风吹入玉屏行”;还有西晋文学家张载的《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趔趄”;唐玄宗的《幸蜀西至剑门》“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李白的《蜀道难》、《剑阁赋》;杜甫的《剑门》、《将赴荆州寄别李剑州》;王安石的《寄剑州并示女弟》;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志公院》、《剑门关》、《赐名报国灵泉云》、《宿武连县驿》;还有关于描写天文学家黄裳“剑阁黄裳天文图,领先天下三百年”的诗句等等,都引人入胜。里面陈列的还有历代书法家们的珍贵墨宝,张载的《剑阁铭》、李白的《蜀道难》、柳宗元的《剑门铭》等诗文,真草隶篆、笔走龙蛇、妙笔生辉。在此远眺,莽莽青峰,关山重重,巍巍秦岭赫然在目,印证门上所写楹联:“蜀道关头险,剑门天下雄”,横批“眼底长安”,一起把悬挂有金铎的四周翘檐建筑衬托的更加雄壮美观。
关楼东侧山崖上有一个烽火台,四周射孔密布,无限森严。平常我们听到的关于烽火台的故事,最常见莫过于“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诸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褒姒倒是笑了,但因此也加剧了王权的殒灭,新政权的更替。在今天看来,这周幽王对美人褒姒的爱是有多深,为博红颜一笑,赢得美人芳心,不惜以牺牲江山为代价!可见周幽王是个典型的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多情种,可惜多情不应生在帝王家,否则后果很严重,导致周幽王严重的后果是,周幽王多情失信便成了皇权旁落加剧政权灭亡的催化剂…可眼前的烽火台并非像那样,在外敌来犯之时,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军情,直达中央兵部,下令指挥作战抵御外敌入侵,其传递信息的功能非常了得。烽火台与关楼城墙、城堡紧密相连,上通下达,浑然一体,楼下依崖傍山修有栈道,外敌入侵时先发制人,尽占地利之优势,古人惊为天人的智慧在这里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古时剑门关是由北而南入川的最后一座城堡,过剑门关便进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的天府之国腹地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而我们身后的剑门也渐行渐远。行走在剑门,千年以前四起的烽火狼烟仿佛熊熊燃烧警戒如昔,它似乎在悠悠地讲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应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巍巍剑门雄风依旧!三千繁华,弹指刹那,在千年以后滚滚红尘和如流的岁月里,天下雄关----剑门,依旧朱颜未改,剑门还是那剑门!不同的只是,了了红尘中如我一般远行而来的他乡客们,多年想行走剑门的虔诚心愿;圆了烟火人间里像我一般爱逐梦的青年人,沉淀在心底多年的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