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的程度常与生活变化的大小成比例。紧张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紧张其实每个人都有,只是紧张的程度不同而已。普通的紧张都是暂时性的。突发性的紧张是一种恐惧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有损身体健康。因此,要克服紧张的心理,设法把自己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紧张——心理上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者生存,劣者淘汰使得人们面对不断变迁的事物时常出现不知所措的紧张心理。这是社会文明的必然产物,但又是适应社会和环境不得不克服的心理状态。
许某生长在一个中等家庭,是独生女。爸爸在十年前左右为了经商,离家到远地,忽然断了音信,不知下落。家里留下母亲与她两个人,靠母亲工作,维持家计。于是当她高中毕业以后,由于人长的漂亮,经人介绍到某个公司作事,一般谈吐很清楚,性格有点内向,个性很爽直,但是只要一见主管就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而且手也抖的很厉害。
可见,许某各方面都很好,但过度的紧张心理却是一种缺陷。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克服紧张心理。
树立信心,克服紧张
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你们这时是非常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交往,自然免不了紧张、不安和担心等情绪反应。那如何克服这种紧张的心理呢?
1.正确估计自己,树立自信心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多考虑我要怎么做,要如何进取;在各种社交场合,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总考虑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要怎么迎合别人。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精神要尽量放松,对面临事物有恐惧感的人往往吃不下,睡不着,惶惶不可终日,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在思想上不过分夸大事物与个人前途得失的关系;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不要过分疲劳,大脑过度劳累会造成头昏耳鸣,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加剧心理紧张程度。
3.转移法。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可以握一件东西,如一只笔,一个玩具或一只杯子等,握住这些可以产生一种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羞怯感。
4.正确看待自己。你们应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方位和坐标,看准机遇,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在快节奏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各种事件中基本保持心理平衡。尤其是在学习中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弱点,多想自己的长处。
5.真诚相处。在与别人交往中,应真诚坦荡,与人为善。虚伪不仅使人厌倦,而且自己也会因此而有不安全感,如不自觉地猜想别人会不会得知真象,猜想别人是否在背后议论自己,并为此惶惶不安,导致关系紧张。
6.转移注意力。遇到紧张的情况时,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尽量想象轻松的事情,如听音乐,笑话,想自己能力能及的事情,这些不仅能去除烦恼,提高情绪,而且还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
7.升华法。紧张的情绪也可予以升华,转用于学习或工作中。当情绪突然紧张起来时,往往精力特别集中,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随着任务的顺利完成,内在的紧张也得以渐渐消失。
8.适当安排计划。若所拟的学习计划不符合实际,便会受到挫折而引起情绪紧张。有的心理学家建议,在预订学习进度表中,可安排一小段“真空时间”。在这段时间,完全“真空”不预先安排任何事情。每次到这段时间时,可利用它来完成先前未能做完的事情,或是着手下一步计划。这样既有助于完成计划又能感觉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学习,内心较为轻松。
9.保持情绪稳定。对突如其来的事物和一些和自己关系重大的事情,你们开始面临它们时,生理上会发生急剧变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两手发抖,手心冒汗,这是由于过分焦虑和恐惧引起的。这种过度紧张,使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紧张,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其实,适度的紧张对人是有一定益处的,它可以进一步调动人体的各种机能,使思维更加活泼,产生一种增力作用。
因此,在出现过度紧张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完全可以战胜的。进而采取做深呼吸或默默数数的方法,以此来转移注意,稳定情绪。
只要你们对面临的事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了解,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保持精神松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及保持稳定的情绪,就可以克服紧张心理,以使自己处于最佳的临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