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事求是中感悟佛家真意
个别著名的史学家几乎用谩骂的口吻谈论佛教。这不是个好的学风。谩骂不等于战争,也不等于革命性。平心而论,佛教既然是个宗教,宗教的消极意义必然会有,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如果我说佛家坚实浑身是宝,完美无缺,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20世纪30年代,年纪尚轻的季老只身赴欧留学,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接触佛教。谁也不曾想到,季老和佛教的因缘就在此时结下。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他对佛教研究的不离不弃,有两方面的原因。除去本身对它的热爱,还有一点就是,当时不少人对佛教存在误解,由于自己认识的浅薄,对佛教发表了片面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季老就想为佛教“平反”,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基于这样的原因,季老才数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佛教研究中。
季老研究佛教,不轻信他人观点,也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以实事求是、一五一十的态度看待这个宗教。面对别人所说的佛教的消极影响,他不谩骂,不动粗,而是客观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佛教在中国产生的仅仅是消极影响吗?这就需要我们平心静气仔细分析。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以后,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这是公认的事实,用不着再细加阐述。佛教的优点和缺点有时纠缠在一起,很难立即作出定性分析。我们一定要摒弃一切先入之见,细致地、客观地、平心而论地分析佛教,作出公正的结论。只有这样的结论才真有说服力,才符合客观事实。”
从季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治学研究时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态度,正是他的这种态度,成就了他在佛教研究以及其他领域的辉煌。一个对待自己的事业和研究课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应该是坦诚、真实和富有责任感的。这样的人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楷模,他对待生活的那种真诚的态度也应该植入我们内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想活得舒心快乐,没有负担,可能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不管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良心背上负担,不要昧良心做事,不欠良心债。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人坦诚,做事公正,任何时候都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处世。做好人,为善事,才能让良心安宁,生活安逸。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良心的作用呢?良心,是人道德情感的“试金石”。人活着,无论多大的磨难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受到谴责。做了错事、坏事,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唯一逃不过的是自己心灵的谴责。所以,要善待自己的良心,同时善待良心也就是善待自己。
在一次海难中,除了他,其余船员集体遇难。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船主也按照有关规定及当地的惯例给每位遇难者的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没想到他劫后生还,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他几经磨难,死里逃生。回家的途中,当他听说因为这起事故,每位遇难者的家属可以得到十几万的补偿费后,立刻打消了回家的想法。他一回去,这笔钱就得还给人家。而这些钱,如果让他去赚,至少得20年。思考再三,他开始了流亡生涯,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无法安宁。他夜夜失眠,想妻子、儿子,承受着亲情和良知的煎熬。最后终于无法承受心灵的纠缠,勇敢地说出实情,重新回到亲人的怀抱。
她是一位普通的车间统计员,有一次,她从财务科领回工资发给工友后,发现手里多了594元。那时,这位女工每月的工资只有71元。她的父亲患了癌症刚刚去世,留下治病欠下的3000多元的债务,弟妹正读高中,女儿嗷嗷待哺,肚子还有另一个生命即将降临……钱,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她悄悄把钱收了起来。不料,就是这一念之差,594元竟成了她沉重的心理负担,一直折磨了她十余年。它时时刻刻困扰着她的心灵,使她寝食难安。直至多年以后,她终于鼓起勇气,找到当年的那位会计,还了那笔钱。在回家的路上,她泪流满面——她终于卸下了压在心上14年的负重,从此以后不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常之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违背了良心,作出了违心事。面对应该说出的实情,他们说了假话,做了错事,没有坦诚地面对刻面对的事。他们虽然获得了暂时的轻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长久的良心的谴责。直到天明说出该说的一切,生活才回归平静。巴金先生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背负着心债过日子,其中滋味可想而知。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人生才是真正的洒脱与幸福。
所以,无论你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还是生活的欢愉,首先要做的就是真诚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不欺骗他人,不在虚伪中掩盖事实,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早领悟 早幸福》:欺骗他人内心不安 《禅与文化》:我和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