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把死亡放在心上
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
面对死亡,季老的观点是偶尔想一下可以,不必多想。他也知道畏惧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常常这样说:“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正确的少年和老年观。我觉得,还是中国古代的道家最聪明,他们说,万物方生方死。一下就把生与死,少年与老年联系在一起了。从生的方面看,人一下生,是生的开始,也是死的开始。”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过好每一天,淡然地看待死亡,不把死亡当负担,而要享受并创造尽可能精彩的生命过程。虽然这很难,但季老一再在文章中强调,“攀登八宝山,是人人必走的道路”,谁都没有赦免权。他还在文章中说:“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关键是:想到以后,自己抱什么态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饮恨吞声,最要不得。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促龄具’。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季老对死亡的态度就是正确的死亡观:不将死亡放在心上,顺其自然,人生自会消除许多烦恼,收获惬意与淡然。庄子对人生的短暂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就过去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但是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庄子并不是陷入悲观绝望,而是达观地看待这一切,他说:“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脱了自然的捆束,毁坏了自然的拘括,纷纷扰扰地,魂魄必将消逝,于是身形也随之而去,这就是最终归向宗本啊!”既然死亡只是为了回归本源,那还有什么好悲哀的呢?庄子的意思是:既然你思考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换一种角度去面对吧!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目光局限于“死”字上,还怎么能够好好生活?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很多人甚至七十岁以前就离开人世了。一个人如果总是被死束缚,就会陷入悲观、空虚的绝境中不能自拔。
人的生死有时就是“有定数”,应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要顺其自然,就是在大势已去时,想得开,不钻牛角尖,特别是对少年夭折、中年短命、突然变故、死于非命的打击,要寻找平衡,这样才能解脱。不然,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眼前的现实,可死人不能复生,活人却要活下去,一切悲观消极都无济于事。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曾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因病仅剩下数周生命的妇人,一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和谈论死亡有多恐怖。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称的蓝姆?达斯当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活呢?”他刚对她这么说时,那妇人觉得非常不快。但当她看到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领悟到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她说,“我一直忙着考虑死亡,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过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过去一个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阵子丰富多了。”
不被死亡遮住生的视线,你就能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妇人不再把死放在心上,她就收获了人生中最丰富的一周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重生乐生,在有限的生命岁月,创造更多更高的人生价值,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不枉来世上走一遭。世间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东西。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东西当做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处理。别总是面对死亡而悲观,是的,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歌唱,活着就应该笑。因为只有笑,才是苦难最好的归宿。笑对生活就是乐生重生,顺其自然,追求高,看得透,想得开,活得既有意思、有价值,又比较轻松。
不要总把死亡放在心上,像季老等具有大智慧的人一样,在这个问题上轻松一点、自在一点,享受明月清风,坐看水流云动,享受生命的大自在,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