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无术是有术
我没有养生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只是有一个“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但凡某个老人寿命长久,就会被年轻者问起养生秘诀,季老也是这样。他说他没有秘诀,只是有一个“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季老进一步解释说,不锻炼并非全然拒绝锻炼身体,而是适当地锻炼,不过头。已至耄耋之年,身体已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如果再像从前那样进行剧烈运动,对身体有害无利,这就是不锻炼。
不挑食,除了口味上的不挑,季老认为更多的是心态上的不挑。心中不挑,眼中口中才不会区别对待。就像季老说的,“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过于挑剔,不管面对的是食物、动物还是其他什么,都会带有一种斤斤计较、无法容人的眼光和态度,无法容人就是给自己增添烦恼,对自己的寿命无益,所以季老说要不挑食。
最后一点不嘀咕,这是季老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嘀咕就是不抱怨,心胸豁达开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
在季老的“三不主义”中,有两点跟人的心与精神有关,可见,一个人想要长寿,就要先将内心护理好,所谓“达生需要养心”,正是此意。
《庄子》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天,南伯子葵问女:“女呀,你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我看你的容颜又青春又活泼,简直像个孩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女想了想,说:“这是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一听,问:“道?我可以学习吗?”女又想了想,说:“不行,你怎么可能学习呢!依我看来,你可不是能学习道的人。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不是这样。
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古代哲人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一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进入达生而逍遥的状态。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停地忏悔、检讨,改掉恶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啊!”
信徒听后,翻然醒悟。
一个人,要想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想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必须学会养心。养心,并不是非要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才能办到,也不必严苛的按照季老的“三不主义”来做。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懂得爱惜自己,温暖自己,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生命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洗礼,具有更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寿命的绵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