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刻体验苦,透彻体会乐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季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说他的眼中没有红、没有绿,只有一片灰黄。季先生小时家境极其贫困,一年中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时只能以红高粱饼果腹充饥。家中无钱买盐,便将盐碱地里的土堆起来,放到锅中煮,以此腌制咸菜,终年以此为食。季先生在自传中说,小时候最想吃的就是“白的”,“白的”即馒头。但因为家境所困,此愿望很难达成。他就经常跑到村里一户甚是喜爱他的举人太太面前,甜甜地喊上一声“奶奶”,那女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白膜馍给季先生,季先生就美美地吃了起来。
此外,每年夏秋收割庄稼之际,季先生总会走到别人割过的地里捡拾麦子或者谷子,有时一天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回到家中,母亲便可贴上一锅死面饼子,季先生就可尽情享用。有一次因为偷吃了一块饼子被母亲发现,母亲要打季先生,他便仓皇地跳入附近一个水坑里,在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饼子来,而母亲也无可奈何。
季先生在回忆童年往事时曾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却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
中国有句古话:“英雄莫问出处。”季先生虽出身贫苦,然凭借其坚定意志与创大事、立大业的胸怀,一路乘风破浪,最终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而小时吃过的苦,也成为他不断进步的基石。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全在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活在世间的人们总是感慨痛苦太、多欢乐太少,但是要想透彻地体会乐,就要先深刻地体验苦,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过程。而这也是季老对小时吃过的苦念念不忘的原因。贫贱的出身并没有让他感到自卑,而使其获得了更多前进的动力与勇气。苦只是暂时的历练,却会让人受益终生,难以忘怀。中国如此,西方亦是如此。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一生共完成了九十部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至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却不太精明。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经穷困潦倒,即使成名后也曾入不敷出。但从前的低潮、卑微的身份和地位并没让他失去前进的动力,他也不因此为耻。于穷困处寻求那一抹淡然的希望才是“英雄”的作为,而巴尔扎克也没有让世人失望。
其实,在人生中,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即使身陷悲苦,也要淡然甚至安然地面对。出身不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超越贫苦的意志和愿望。享受而不是安于贫穷,才能早日摆脱艰难岁月的缠绕,寻求更开阔和成功的人生。
而历经早期困苦的磨砺也是人生之幸。苦过之后,才有寻求甜意的心和志向。就像季老一样,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曾经苦不堪言的岁月,已在蓦然回首中成为万紫千红的花园,成为他不断走向成功的基点,也成为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辉煌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