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是毁是誉:置之度内辨明晰
以一时的功过评判一个人,是错误的,也是武断的。
无论怎样的人,不管他是一代伟人还是平常之人,都不能以一时的功过得失评价他,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观点,也是季老的观点。季老觉得,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每个年龄都是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犯了错误,不等于下个阶段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此时错非彼时错,此时对也不能代表彼时对。看待一个人要全面、细致,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全局,不能以一时的荣辱评判一个人。
明朝的冯梦龙也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其主旨在于看人不可以偏概全。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大学》里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而孔子却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还有这样一种可能:一时的荣辱有时是假象,当事者因为某种原因身不由己。
《绎史?卷九十五》引《留青日札》中再次记载了关于孔子弟子公冶长的故事,传说公冶长善辨鸟语。他生活贫困,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次,一只鸟飞到他的房前,大声对他鸣叫着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之后,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见一只被虎咬死的山羊,于是拿了回来。后来,羊的主人在公冶长家里发现了羊角,就认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鲁国国君那里。公冶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但鲁国国君不信他懂得鸟语,将他关进了监狱。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为他向国君申辩、求情。鲁国国君没有理会。孔子叹息着说:“公冶长虽然在监狱里,却是无辜的啊。”
过了几天,公冶长在狱中,听到上次那只鸟又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他听后,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齐国的军队,于是发兵突袭,取得大胜。因此释放了公冶长,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想让他做大官,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凭自己懂得鸟语获得官位是一种耻辱。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他虽被关押,却是无辜的,之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当时,孔子已经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声誉和身份地位,他不以公冶长一时的灾祸武断地评判他的一生,足见其智者和圣人的秉性。将女儿嫁给他,更显出孔子的胆识,他的这个决定,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放在今天,也需要非凡的勇气。
孔子的言行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中,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能因为某个人犯过错误,就觉得他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时候,污点不是他人身上带的,而是无法摆脱偏见的我们强行给他带上的。“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记住这句话,用长远的、全面的眼光看人。